不管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的課本裡,都會提到一個實驗——制作生态瓶。在大多數學校,這實驗都是可做可不做的,很少占用寶貴的實驗課時間,通常是被老師布置下去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自己做去。
為什麼呢?因為這生态瓶真做出來的話,失敗率其實非常非常高。
一般來說,生态瓶一開始都做得挺漂亮的——幹淨的底砂,搖曳的水草,活潑的魚蝦。可是往往過不了多久,狀況就開始不對,有的開始爆發綠藻,有的水草被啃個精光,還有的魚死蝦亡。如果瓶子沒有密封,死去的動植物還會被細菌分解,成為一瓶混濁臭水。
所以真要是每個學生做一個生态瓶在窗台擺成一排,那不久之後就如同水族煉獄一般,令人不忍直視。真能堅持幾個月的生态瓶十分少見。
網上出售的現成的生态瓶,一切都很美好 | Wicker Paradise / flickr
一段時間後,爆藻、死蝦、臭水,狀況頻出 | Mike Prosser / flickr
那麼,生态瓶為啥這麼難做呢?是學生手殘嗎?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課本把生态瓶的制作描述得太過簡略,由于受到教學内容難度限制,很多要點都沒能說清楚。
生态瓶裡都有啥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課本上的知識。所謂生态瓶,實際上就是模拟一個封閉的生态系統,瓶子裡要有生态系統的四個組成成分: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産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和一些藻類,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固定能量、制造有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需要依靠這些有機物中的能量生存。
一個簡單的生态系統組成示意圖 | Roddelgado / Wikimedia
生态系統中的生物之間,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聯系到一起,這就是食物鍊和食物網。由于每個生物都要把獲取的能量中的大部分用于自己的生長繁殖,所以能量沿食物鍊傳遞的效率很低,高中課本說是 10% 到 20%,看上去很低,其實這已經算是高的了,一般出現在水域生态系統裡。而在陸地生态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往往隻有百分之幾。
由于生态系統裡的能量耗散了就不會再回來,所以一個封閉生态系統想要保持穩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量的平衡,動物攝入的總能量得遠遠小于植物固定的總能量。
與平時我們養金魚用的水缸等開放式體系(需要換水、投食)不同,生态瓶作為封閉體系,除了陽光,沒有任何輸入,如果其中的動物吃太多,超過生産者固定的能量,系統就會崩盤 | Souravgg8 / Wikimedia
用現實生活打個簡單的比方,植物就好比工作賺錢的父母,動物就像學齡的孩子。這個家庭想要穩定,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孩子的必要支出要小于父母的總收入,不能入不敷出。
大多數生态瓶崩壞的原因,就是動物沒選好,瓶子裡養了個吞金神獸。
比如說,我見過有學生在一個 1 升的瓶裡放了幾根水草、一條金魚。且不說金魚愛不愛吃水草的問題,就算真吃,水草每天的生長量也完全不夠它吃的。最後眼看着金魚日漸消瘦,活了一個多月就餓死了。
怎麼選動植物
所以說,要想生态瓶裡不發生饑荒,就要選好合适的定居者。生産者要選那些生長快或者繁殖快的植物,比如黑藻、伊樂藻。
黑藻 | Yercaud-elango / Wikimedia
至于動物呢,首先,我們先把範圍限定在肉眼看得見的種類裡。那些太微小的雖然從生态學角度比較合适,但是死是活你都看不出來。所以我們要找個頭小、飯量小、長得慢的水生動物,比如一些小型植食性或者雜食性魚類,孔雀魚那麼大的有個一兩條就差不多了。蝦也可以,就是容易暴斃,不太好養。螺雖然好養也符合要求,但是一定隻能放一個,要不然會生出一堆小螺。
以 2 升的瓶或者缸為例,大概需要 5~6 根長度 20 厘米左右的黑藻和一兩條魚。具體比例還得大家慢慢摸索調整。
孔雀魚 | Vincent Eisfeld / Wikimedia
成功的生态瓶,很難
選好了植物和動物,生态瓶就可以說成功了一半,還有一半其實是最難把握的,那就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在地球上,不管是哪個生态系統,微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有些能夠制造有機物,有些能夠分解其他生物的殘骸。
一個生态瓶中如果微生物的類群不對,同樣會迅速崩潰。
我曾經觀察過初中學生做的生态瓶,都是用玻璃罐頭瓶做的,魚都餓死了,其中一個蓋子打開,一個依然保持密封狀态。這樣一來,兩個瓶最主要的區别就是細菌等微生物。開蓋的那瓶由于有空氣中的細菌進入,迅速腐臭渾濁;而密封的那瓶,過了半年多,依然水清草綠,唯一的變化就是死魚變成了瓶底細膩的泥,一根魚刺都沒剩。
在有些課本裡,讓學生去找自然水域的水和水底淤泥。這是不合理的,會讓生态瓶的可控性大幅降低,因為不同自然環境裡的微生物種類、數量相差很大。比較可行的方法是使用水族箱用的底砂或石子,再加上靜置過夜後的幹淨自來水。
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水中的眼蟲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不過,即便是這些要點都注意到了,也隻是能夠提高生态瓶的成功率,并不能保證一定成功。這是因為生态系統是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幾十年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生物圈二号,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在家裡簡單模拟出來的小生态系統,會崩潰也是很正常的。
生物圈二号内部環境。前景為熱帶草原區,背景為海洋區 | Wikimedia
所以我認為,課本介紹生态瓶這個實驗的意義,并不是幫助人理解那些考試要考的生态學原理,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小小的一個生态瓶你都養不長久,身邊的複雜生态系統,一旦被破壞了就更沒轍了。如果不保護好環境,你就會死得像瓶裡的魚一樣……
作者:沙漠豪豬
封面圖來源:pixabay
生态瓶不成功沒關系,來試試苔藓缸吧!在家裡放一個美觀的生态小樂園!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