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加速進入深度老齡化,養老問題已經成爲當前最大的民生問題。目前,社會上有四類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千差萬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一類是以公務員、事業編爲主的機關事業退休人員;一類是以央企、國企爲主的企業退休人員;一類是以民企、私企、靈活就業人員爲主的參保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一類是農村 60 歲以上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所謂 " 退休人員 "。這四類人群的平均養老金在 6000 元至 100 元之間,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1953 年至 1963 年出生的上一屆退休人員,都有共同的三個特點:一是年輕時處于低工資、高勞動強度的時代,存款和積蓄普遍比較少;二是普遍屬于獨生子女的父母,獨生子女也正處于生活與職場的雙重壓力期,不但不能享受子女的照顧,反過來還要照顧子女,甚至要爲子女買房掏空四個錢包;三是養老金普遍比較低,尤其是 1.6 億農村老人的基本養老金平均隻有一兩百元。
大多數人退休之後,主要依靠養老金生活。沒有養老金和養老金很低的老人,隻能依靠子女照顧,子女孝順就比較幸福,子女不孝順就比較凄涼。即使有些子女孝順,但是他們找工作難、收入不高,不但不能 " 反哺 " 老人,甚至還要 " 啃老 "。所以,當前退休老人的養老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民生問題。
2023 年 3 月的 " 兩會 "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心系百姓、敢于建言,在連續三年提議 " 實現全民免費醫療 " 的基礎上,今年再次提議:改變養老金計發方式,不按照現行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個人賬戶餘額等要素綜合計發,統一給所有退休人員統一每月發 5000 元養老金,體現退休待遇人人平等。
張其成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引發網絡熱議。有人堅決贊成,有人堅決反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反對者的意見主要是:統一發 5000 元養老金,違反了 " 多繳多得 " 的市場法則,搞平均主義的路子是走不通的,關鍵是養老基金根本沒有實力支撐 5000 元 / 月的标準。
贊成者的理由是:工作時按照能力、職位、貢獻、價值發放了薪酬福利,體現了市場化的法則。退休之後,人人平等,養老金是社會保障體系,不能搞市場化,統一養老金的标準,符合慢慢實現共同富裕的初心。
綜合反對者和贊成者兩種意見,職場火鍋建議進行折中處理,揚長避短、統籌協調,可以借鑒最低工資保障線的原理進行設計養老金體系。比如,對所有退休人員統一建立 " 最低養老金 + 挂鈎養老金 + 傾斜養老金 " 的綜合計發機制。
什麽是最低養老金呢?借鑒全國各地的最低工資保障線原理,給全國退休人員統一 2000 元的最低養老金基準線,保證所有退休人員的基本尊嚴。什麽是挂鈎養老金呢?就是借鑒當前的 " 多繳多得 " 機制,與繳費标準和繳費年限挂鈎,多繳多得。什麽是傾斜養老金呢?就是向偏遠地區、高齡人員、特殊貢獻等人群多發一些養老金。
以上這種組合式養老金計發模式,可以促進 " 公平與效率 "、" 福利與市場 "、" 差異化與一緻性 " 的統一,既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又關照了低收入群體的需求。
PS:寫在最後。20 大報告提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退休之後,不管是依靠養老金也好,還是依靠子女也好,作爲老人總要爲自己的晚年預留一份尊嚴。所以,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退休之後讓生活樂無憂,還要依靠這 4 個 " 老 " 字:
【1】老伴。有些老人之所以晚年凄涼,跟有錢沒錢雖然有關系,但跟有沒有老伴關系最大,有老伴陪伴,幸福的生活更甜蜜,窮苦的生活也會有幸福。少來夫妻老來伴,退休之後就要珍惜身邊的人,白頭到老,才是最大的幸福。
【2】老健。健康是 1,養老金、存款、房産等等都是後面的 0。失去了 1,後面再多的 0 也沒有意義。所以,退休之後,就要跟老伴一起注重養生和健康,吃得有點營養,平時多鍛煉,不要從事危害健康的事情,不要用健康去換那些身外之物,攜手步入 " 夕陽紅 ",才是最美的風景。
【3】老居。退休之後,有些人賣了自己唯一的房産,給子女買婚房,然後跟子女住在一起,結果搞得雞飛狗跳,誰也不幸福。所以,哪怕自己的老房子再破舊,也是自己的安樂窩,千萬不要賣掉自己唯一的住所,千萬不要跟兒孫同住,你和老伴要守住自己的幸福老房子。
【4】老本。退休之後,最要緊的是要守住自己的養老錢。民間爲什麽要稱老本爲棺材本呢?如果沒有了老本,連 " 死 " 都不會有尊嚴。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做馬牛。你要跟老伴守住自己的 " 老本 ",不進棺材前不分家産。
PS:您贊同嗎?多多轉發,讓更多人讨論,共同促進政策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