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鋅财經,作者|孫鵬越,編輯|大風
美國中部時間 4 月 20 日 8 時 33 分,SpaceX" 星艦 " 從得克薩斯州南部的發射台升空,飛升到墨西哥灣上空約 39 公裏的高度,但在級間分離前出現異常,起飛約 4 分鍾後在空中解體。
在星艦發射之前,馬斯克就已經多次公開表态試圖降低大衆期待,并委婉表示:" 不應期待成功,星艦可能在第一次軌道級試飛嘗試時爆炸。"
雖然星艦爆炸了,但 SpaceX 依然在推特上表示祝賀:" 通過這樣的測試,成功來自于我們所學到的東西,今天的測試将幫助我們提高 ‘星艦’的可靠性,因爲 SpaceX 尋求讓生命多行星化。"
馬斯克也第一時間發布推特表示:" 祝賀 SpaceX 團隊對星艦進行了激動人心的測試發射!爲準備幾個月後的下一次測試學到了很多東西。"
并且馬斯克還在内部郵件豪言壯志的宣稱:" 我認爲我們很有可能在今年進入軌道,回收助推器和飛船,如果不是今年,肯定是明年。火星,我們來了!"
爲什麽爆炸了,卻在慶祝?這次星艦爆炸會對馬斯克的商業航天産生影響嗎?答案或許沒有那麽簡單。
星艦已經及格
雖然星艦發射不久就爆炸,但也部分完成了 SpaceX 設定的目标:一、配置 33 台發動機的 " 超重 " 火箭助推器和第二級 " 星艦 " 飛船離開地面;二、保持發射台完好無損。
也就是說,馬斯克對于這次星艦飛行計劃的要求很低,隻要星艦安全飛離發射台,别把發射台炸了,就已經達到了及格線。
而火箭發射成功之後,還有空中一二級分離、二級實現繞圈、火箭飛回發射台等多個階段。按照目前星艦的科技能力,遠遠無法完成後續步驟。
甚至 SpaceX 星艦的老前輩,蘇聯時代的 N-1 運載火箭(носитель 運載器),連續在 1969 年、1971 年和 1972 年實驗四次,均以失敗告終。并且火箭爆炸還産生了核彈外人類最猛烈的爆炸能量,破壞力驚人。
蘇聯舉國之力發展的火箭計劃,依然 " 四飛四炸 ",足以體現出火箭航空的危險性。
爲了不出現 N-1 火箭的悲劇,馬斯克和 SpaceX 從 2010 年起開始了星艦飛船項目的研發,經過多輪的設計和測試,不斷改進和完善了航天器的技術和性能。而星艦的性能也達到了普通國家常規火箭難以達到的水平。
據了解,星艦是一款可重複利用的火箭,高 70 米,直徑 12 米,起飛時 27 台梅林 1D 發動機同時工作,提供了高達 2280 多噸的起飛推力,可以将 63.8 噸的負載送入近地軌道。不但體積大,就連發動機數量也高達 33 台,超越了美國登月計劃所使用的的土星五号火箭。
SpaceX 星艦的研發費用也堪稱天文數字,據馬斯克本人透露,開發 " 星艦 " 耗資約 30 億美元,并且這些資金大部分都是來自公司内部。
爲了節約成本,星艦的外殼的主要材料就是不鏽鋼,并沒有使用花裏胡哨的 " 航空鋁合金 "。星艦所使用的燃料也比傳統火箭更便宜,以往的液體燃料火箭多采用 " 液氫 + 液氧 ",而星艦采用 " 甲烷 + 液氧 " 作爲燃料。甲烷在日常生活中相對常見,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就是它。
雖然星艦耗費了數十億美元,但對于馬斯克卻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無論星艦發射成功與否,都能獲取相應數據,SpaceX 可以根據反饋數據再對後續火箭型号做技術改進和升級,而這些數據同樣可以出售給 NASA。
SpaceX 星艦不止在航空領域突破,在商業領域同樣反響不俗。
馬斯克的商業航天生意
據摩根士丹利報告,以 SpaceX、Blue Origi 爲首的航空公司旨在占領太空市場,包括登陸月球、小行星開采和太空旅遊。太空市場在 2040 年的價值将達到 1 萬億美元。
SpaceX 作爲世界上罕見的非上市百角獸公司(10 年内未上市、估值超過 1000 億美元的初創公司),目前市場估值已經達到 1003 億美元,據 CBInsightsghts 稱,SpaceX 目前已成爲全球第二大價值創業公司,僅次于字節跳動金融科技公司 Stripe。
估值千億的 SpaceX 非但不是馬斯克的燒金無底洞,反而是助力他成爲世界首富的臂膀。和大衆想象的不同,SpaceX 并不是一個埋頭搞研發的科研機構,反而是當下最成熟的商業航天公司。
目前 SpaceX 業務主要分爲承接 NASA、美國空軍爲首的官方開發任務;商業載人飛行;衛星互聯網服務。
從 2011 年開始,NASA 就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火箭設計之上,而是把這項業務 " 外包 " 出去,向私營公司投入更多資金,由它們來承擔火箭開發任務。其中馬斯克的 SpaceX 和傑夫 · 貝索斯的 Blue Origin 就是主要服務商。
在美國,SpaceX 一直有 NASA" 私生子 "" 白手套 " 的外号。在 2021 年,SpaceX 拿下 NASA 一筆高達 29 億美元的大合同:由 SpaceX 的火箭作爲阿爾忒彌斯(Artemis)登月計劃的指定月球登陸設備。
在去年,2022 年 NASA 又和 SpaceX 簽署價值 14 億美元火箭發射合同,外加價值 2.79 億美元的太空通信合同。
NASA 如此偏愛 SpaceX 引起了其他航空公司的不滿,貝佐斯旗下藍色起源(Blue Origin)在内的兩家公司多次抗議。
除了 NASA 的政府訂單以外,SpaceX 還搖身一變,化身航空公司承接私人航空飛行。
2018 年,日本富豪前澤友作包下星艦的所有座位,帶 8 名同行者來了一次 " 外太空旅行 ";去年 2 月,美國億萬富翁賈裏德 · 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乘坐星艦完成首次商業太空行走;82 歲的美國企業家丹尼斯 · 蒂托(Dennis Tito)與其 57 歲的妻子也已預定星艦繞月之旅,成爲世界首位太空遊客。
乘坐火箭去太空旅遊,成爲億萬富翁的新玩法。以賣車爲本職工作的馬斯克,做起了 " 租飛船 " 的生意,賺得盆滿缽滿。
從 2019 年開始,SpaceX 還推出了星鏈衛星互聯網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數以千計的衛星,形成一套能提供因特網服務的鏈網。現在星鏈網已經發射 1700 多顆衛星。
據 SpaceX 稱,目前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現已覆蓋全球四大洲,32 個國家可用,在全世界範圍内也有 50 多萬個訂單。
一邊拿下政府訂單,一邊承接私人業務,還在組建衛星互聯網的 SpaceX,不是 " 爲愛發電 " 的燒錢項目,反而是一隻會下金蛋的金雞。
越發嚴重的太空污染
雖然 SpaceX 作爲人類探索宇宙的前行者,讓人倍感振奮,但它所帶來的的太空污染問題也是亟需解決的威脅。
據了解,自 2019 年 SpaceX 爲了布置星鏈衛星互聯網,發射了第一組由數千顆衛星組成的 " 巨型星座 " 以來,近地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增加了一倍多。每一顆新衛星都會增加它撞擊另一個繞地球軌道運行物體的風險,産生更多碎片,連鎖反應下,由 " 級聯碰撞 " 産生越來越小的碎片。
不斷增加的 " 太空垃圾 " 雲,将光反射回地球,對地面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的潛在幹擾也越發嚴重。
截至 2022 年,SpaceX 已經發射升空的星鏈衛星的數量已經達到了 1791 顆:其中 124 顆已經墜入大氣層退役,在軌的衛星數量達到 1667 顆,正常工作中的衛星數量爲 1468 顆。
而 SpaceX 星鏈計劃,計劃發射的衛星總量爲 42000 顆。
這 42000 顆衛星所産生的的太空垃圾,能對地球造成怎樣的影響?一切都猶未可知,但已經有大量科學家、機構、大學聯名控訴 SpaceX 對于太空的污染。
SpaceX 在官網上宣稱,公司正在和一些知名的天文學協會和研究機構合作,進一步探明衛星對天文觀測的影響,并且及時部署解決方案。
在太空無限開放的當下,一面天使一面惡魔的 SpaceX 給普通人帶來的影響,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