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五環外 OUTSIDE,作者 | 桑桑,編輯 | 劉奕然
面對 " 什麽行業缺女生?" 的問題時,張雪峰的沉默震耳欲聾。
"女生多的地方缺男生,男生多的地方不要女生。" 他用最平靜的語氣說出最殘酷的事實。
高考季過後,選擇專業成爲應屆考生們的頭等大事。大衆深知 " 求學 " 這條賽道的終點是 " 求職 ",專業作爲起跑線,被廣泛視作人生中爲數不多的命運轉折點。
選擇當前,人們紛紛湧進張雪峰的課堂和直播間,希望能在他的幫助下打破信息差,找到更好走的賽道入口。
" 女生該選什麽專業?" 問題的背面,是求職時普遍遭遇的嚴苛條框,單身、未孕和穩定性,都屬附加在性别上的隐藏條款。
這讓準大學生和家長們不得不追根溯源,從就業的角度出發,性别,已然成爲一項重要衡量因素。
" 女生專業 " 名詞橫空出世,懷着女孩們能赢在起跑線上的沉重野望。
但選對專業是否意味着選對人生?這條看似既定的軌道,一路充滿了太多不确定。
在風向中搖擺不定的 " 女生專業 "
從對自己的專業滿懷希望,到隻想回家躺平,桃子隻用了 3 年工作時間。
桃子算得上一個對未來很有規劃的年輕人,2018 年高考畢業後,她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在 " 女生專業 " 中能上榜前三名的醫護行業。
她心裏清楚,這條路或許不會有多少挑戰,但一定穩定好就業。她也不怕走上一條大多數人都在走的路,隻求這條路能細水長流。
就在桃子高考兩年前,全面放開二胎消息落地,政策正在穩妥推進,桃子預計助産專業未來将大有前景。
如她所願,助産專業果然很受當時的市場歡迎,畢業之後的她選擇去了一家已經上市的私立婦幼醫院,薪資可觀,每月穩定在 7000 以上的工資,算得上三線城市的高薪工作。
按照既定故事的正常走向,桃子會拿着不低的薪資,過上有錢有閑的穩定生活,同時實現不同意義上的 " 自由 ",但理想設定與現實間往往存在差距。
初入社會,醫院的工作強度率先給了她迎頭一擊,桃子回憶,剛畢業的前三年總是忙得像個陀螺一樣。
" 那時候很多 70 後、80 後都願意生二胎,尤其是 70 後,醫院一個月有四五百名新生兒誕生,我們科室 13 個助産士,排班都排不開。"
桃子的工作環境 (圖源:受訪者)
助産士們頻繁開會、經常熬夜、整宿加班,就連回家睡覺都需要時刻待命。
隻要醫院電話一響,哪怕是半夜三點她都要立馬趕回去。由于長期處于壓力之下,一度讓她換上 " 電話鈴聲 PTSD"。
此外,醫院規定極爲嚴格,除了每個月固定的四天假期外,桃子她們幾乎不能請假,即便是要結婚、懷孕也得提前打報告。
身體疲憊隻占據這份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同事之間的競争,也讓桃子精神狀态不得放松。
私立醫院裏提成占了薪資結構的大部分,多勞多得,同事之間的競争每天都在極限拉扯。接生一個孩子有 160 塊錢的提成,但成功推銷出去一個大項目提成能達到 3000 塊。
私立醫院中秉承 " 狼多肉少 " 的生存法則,人人都盯着 " 肥肉 ",明争暗鬥成爲内部日常。
風口是會變的,工資是會降的。每月在醫院誕生的新生兒數量從 500 多名陸續降到了 300 多名,孩子少了員工沒少,同事間競争也變得更加白熱化。
穩定,是桃子從十幾歲起就爲自己編織起的舒适繭房,如今面對工作環境的雙重壓力,醫院也成爲她難以掙脫的牢籠,她開始整日郁郁寡歡,但不敢輕易辭職,畢竟高薪工作在她生活的三線城市中确實難找。
做艱難的決定總需要一點助力,桃子的老公成爲了她的推手,最親密的人總能發現另一半微妙的情緒變化。
桃子老公發現她開始每天下班回家都帶着情緒,動辄找個錯處跟他吵架,最終找了個機會勸她 " 咱不求工資多高,身心健康最重要,換了吧!"
去年桃子抓住機會跳槽到了一家公立醫院,這家公立醫院比較清閑,工資也随之驟降到了 3500 塊,但經曆過第一份工作,桃子變得非常佛系。
桃子回望三年的工作經曆,人生并無 " 對 " 的專業。
風口扭轉時代變遷,過去在 " 什麽專業适合女生 " 上押寶,現實證明人多的路上無法确保人人都得以細水長流。
隻求能過一種得以喘息的人生,成爲她對未來生活的唯一期待。
2000 人争一個采編崗,新聞人無路可退
當記者五年,栗子從張雪峰對新聞專業的批判裏品出一點滋味。
" 雖然被批評功利、庸俗,但是誰不想有個清晰的上升空間呢?"
栗子新聞專業出身,是根正苗紅的媒體人,像大多數的新聞專業學生一樣,成爲記者是栗子選專業時就種下的理想。她的大學班級裏,九成同學都是女生。
栗子認爲女生有做這行的天然優質,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共情能力,往往更容易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
學生們總是懷着樸素的理想,從報考到畢業,都沒對記者職業潛在的發展瓶頸做任何預估。
但問題不會消失隻會轉移,終于有一天,那些栗子沒有主動考慮的事情,以被動的形式出現在她的生活裏。
進入職場後,栗子熬過了 6 個月隻拿 5000 元薪資的試用期,本以爲苦盡甘來,沒想到轉正之後到手第一個月的工資更低。4100 塊實在遠低于她的心理預期,對此領導隻有輕飄飄的一句 " 之前你們試用期有保護期,記者工資本來就不穩定,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薪資帶給了栗子極大的沖擊,她嘗試打聽過當地另一家媒體,同行委婉的告訴她這行都是差不多的行情,跳槽計劃中止的同時也猛然發現:普通地區的記者換工作的機會太少了。
栗子的記者證(圖源:受訪者)
相比之下,北上深薪資普遍在 1w-2w 之間,能接觸到的資源也多;其他城市幾乎都低于 1w,并且僧多粥少,競争更大。
這是時代洪流下無可改變的問題,媒體行業不賺錢已經成了一個公認的問題。
一家小小的地方報社招聘計劃 6 人但有高達 2000 人報名,報名者之間學曆能上升到神仙打架,栗子面對這些高端玩家隻覺得凡人遭殃。
" 記者的專業要求門檻實在太低。"
做記者的時間越長,栗子越覺得這是個萬金油行業,寫稿已經不是一門稀缺技能,是有文案功底職場人的絕佳 " 退路 ",但對于學新聞的記者而言,除了這個職位無路可退。
2021 年,作爲工作強度極大的财報組的财經記者,栗子開始萌生退意,由于美股經常半夜發财報,她常常半夜爬起來寫稿,一大早再發出去,日複一日的工作習慣,讓她從晚上睡不安穩轉變爲失眠,焦慮随之而來。
栗子睡眠出現問題,常常失眠或者早起,圖源受訪者
傳聞中媒體人轉行有三大方向 PR、保險和微商,轉行需要重新開始的勇氣和靈活的腦筋,栗子去賣保險的前同事,拿做記者攢下的人脈搭建基地成功轉行,但這樣的例子并不多見。
多數人轉行的方向是 PR 崗,這個崗位同樣要 24 小時待命,高情商高能量值是基本要求,栗子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直到今天,始終在原崗觀望退路。
兩年過去,郁結在心的舊傷在今年夏天被重新翻出,張雪峰一直在提的 " 專業壁壘 ",成功戳中了栗子這塊軟肋。
銀行人流下的淚,是選金融時腦子進的水
今年伊始,當每個人都在給自己送新年新計劃的時候,丁當照常去微博超話裏打了個卡,立下今年一定辭職的 flag。
被她當成精神支撐的微博超話社區叫做 " 今天你從銀行離職了嗎 ",目前成員高達 8.8W,帖子有 9.7W,裏面全都是銀行員工們精神崩潰的現狀,他們把銀行稱作監獄,同行爲獄友,從銀行離職才是 " 越獄成功 "。
超話的背後,是絕望的 8.8 萬銀行人(圖源微博)
" 頭上有監控,上廁所要喊,吃飯要送進來規定時間,玩手機要被說,這跟服刑有啥區别?"
對大多數銀行 " 獄友 " 來說,越獄其實很容易,但逃向哪裏卻讓人迷茫,金融專業更是讓丁當進退兩難。
選金融專業,是當初高考後全家坐在一起讨論出的結果,就業方向直指銀行,在父母的印象裏,銀行屬于難得的好工作,體面高薪,旱澇保收。
大學畢業前,這番職場規劃曾出現過一點點裂縫。
丁當在銀行實習期間發現,大堂經理的工作瑣碎、重複、腳不沾地,每次下班,都能看到那些正式員工還在忙收尾、開夕會。
父母拿銀行櫃姐的例子勸她,考進銀行一般從櫃員做起,不一定在大堂忙活。她嘴上應付着,但在參加了銀行考試的同時還做了多手準備,一并參加了公務員考試,還給證券公司投了簡曆。
無奈命運的安排将丁當送進銀行,上岸之後,全家皆大歡喜,除了她本人。
銀行的工作,是精神高度緊繃的 12 小時,銀行營業時間雖然在 9:30-17:00,但内部從早 8 開會開始,一天下來,要拖到晚 7 點結束。
由于所在網點人流量很大,丁當經常忙的焦頭爛額,一上午在櫃台前一動不動是常有的事兒,爲了少上廁所,上櫃不喝水成爲了她的工作常态。
" 沒辦法,你跟客戶說能等我兩分鍾嗎,他會說先辦完我的業務再去吧,下一個客戶、下下個客戶也都是這樣的要求。"
有監控全天候盯梢櫃員們的一舉一動,喝口水要罰,聊天要罰,未使用标準禮儀服務要罰,辦業務操作不對也要罰 ......
金融專業知識在這裏派不上什麽用場,機械式的工作讓她感覺自己像一台人形 "ATM 機 ",隻有在被各種扣分、罰錢、客戶抱怨折磨的身心俱疲時,才感覺自己像個人——畢竟一般機器不會遭這種罪。
終于,今年年初的單位改革成爲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近一年,銀行存款穩步上升,單位也調整了績效分配方式,每個人都新增了幾百萬的存貸款指标。占工資大頭的績效根據業績完成情況來分配,完不成則會扣錢。
這更加重了丁當的壓力,她開始一回家就沉默不語,三天兩頭崩潰大哭,父母也終于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紛紛讓她辭職休息。原本想靠着 " 女生專業 " 給她一個輕松穩定的職業起點,卻讓她加速來到了職業生涯的終點。
但扪心自問,丁當也不敢輕易辭職,畢竟工作不好找,櫃員經曆并沒她帶來什麽有效經驗。
也有人勸她接着考公或者去證券公司,隻有她明白這有多難。畢業時除了銀行工作外,證券公司也開出了 2500 底薪的工資讓她去地推。
丁當面試時不知道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名詞什麽意思,面試官略顯尴尬跟她解釋," 地推的意思就是在街邊支個小攤兒推銷。"
她羨慕那些在銀行後台工作的同事,一問才知道,他們要麽是名校畢業要麽是海外留學生,金融領域的學校門檻太高了,但現在辭職考研又是幾年光陰。
自從入職銀行,丁當每年的生日願望都變成了換工作(圖源:受訪者)
循着金融的方向,丁當看不到一個确定的未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的未來裏一定沒有銀行。
" 女生專業 " 并非人生軌道
看了許多專業填報指南,依然對就業方向一頭霧水,是如今苦苦搜尋 " 适合女生專業 " 群體的現狀。
當 " 女生專業 " 的熱門選項置于現實生活中,似乎沒有一個能交上預想中的滿分答卷。
女孩生來似乎就被規定好了一生的路線,從上學到工作,總有那些所謂經過驗證的、少走彎路的、所謂适合女生的既定路線。
而生爲一個女生,幸運和不幸都源于此。
但實例證明,在看似一馬平川下,苦楚隻有這條路上的親曆者才能體會。
在社會的審視中 ,女性似乎生來就應當背負一些标簽 ,學适合女生的專業,做适合女性的工作。" 什麽專業适合女生 " 和 " 對的專業 " 的期待下,都是完成對這些莫須有責任的輔佐。
事實上,從來都沒有什麽适合女生的專業。
* 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