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記者 陳白
OpenAI 在 11 月 7 日舉行的一場發布會,再一次使得全球科技圈沸騰。短短 45 分鍾的發布會中,推出了關于 ChatGPT 的多項更新,比如發布 GPT-4 Turbo 版本、人人都可以定制自己的 GPT 等等,這些變化使得人們似乎再一次回到 2023 年初的興奮——人類距離 AI 世界已經近在咫尺。
但作爲全球科技領域最知名的觀察者,凱文 · 凱利(Kevin Kelly)卻對于 AI 改變世界的 " 進度條 " 持不一樣的态度。在我們的對話中,對于 AI 的發展,反複出現的一個關鍵詞是:太早了(Too early)。
凱文 · 凱利以互聯網預言家享譽全球,他有 " 矽谷精神之父 " 之稱,是世界著名科技雜志《連線》的創始主編。他曾發起全世界第一場黑客大會,作品被電影《黑客帝國》導演列入書單,被中國讀者親切地稱爲 K.K。他著有《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麽》等,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預見了 Web2.0 時代的到來,預見了 " 去中心化 " 的互聯網發展趨勢。
2023 年初,他帶來了一本新的科技預言——《5000 天後的世界》。在這本書中,他總結提煉了過去二十餘年來互聯網發展的時間規律:在互聯網商業化的 5000 天後,社交媒體(SNS)開始蓬勃興起。在 SNS 興起後又過了近 5000 天了,無論是互聯網還是 SNS 都已經成爲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麽,接下來的 5000 天,究竟又會發生什麽、什麽技術将可能給我們帶來新的颠覆性改變?
按照 K.K 在書中的預測,未來将會是一切都連接着 AI 的世界,他将其稱爲鏡像世界(Mirror-world)。據介紹,K.K 這本新著作完稿于 2019 年。而按照 5000 天的計算方式,我們距離 AI 真正改變世界還有大概十年的技術紅利窗口期。
也正因此,對于當下包括中國的大模型創業者們在内的全球科技圈的狂熱,凱文凱利的觀點和我們當前所熟悉的有很大的差異:" 我不認爲現在會是 iPhone 時刻,現在生成式 AI 的發展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如果非要定義現在是某一個時刻的話,我覺得是黑莓時刻(blackberry moment)。"
如果不是對科技曆史有了解,恐怕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沒有聽過黑莓的名字。但事實上,21 世紀的第一個 10 年被認爲屬于黑莓公司。自 9 · 11 事件中黑莓手機展現出的極強的通話穩定能力,到後來塞班時代其全鍵盤設計成爲引領全球科技風潮的代表,在喬布斯的初代蘋果發布會上,宣稱要替代的,正是以黑莓手機爲代表的全鍵盤時代。
盡管後來在移動互聯時代黑莓徹底掉隊,但這并不能否認黑莓和其所代表的那個塞班系統時代在人類通訊進化曆史中占據的位置。
而對于 GPTs 會不會在當下就徹底颠覆我們的世界,凱文 · 凱利說," 很明顯,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000 天後的世界》
【美】凱文 · 凱利 著,【日】大野和基 編,潘小多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3 年 4 月
丨對話丨
黑莓時刻
經濟觀察報:對于生成式 AI 在 2023 年的進展,很多人說是 iPhone 時刻,還有人說是内燃機時刻。你怎麽看?
凱文 · 凱利:我不認爲這是 AI 技術的 iphone 的時刻。我想我們距離那時候還有很長的距離,如果要給當下設置一個坐标的話,我認爲當前是黑莓時刻。
我認爲,從生成式 AI 技術目前的智能程度來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AI 仍然不夠聰明,而大多數人真正想象中的人工智能,顯然還不是現在這個狀态。所以我想,目前生成式 AI 的技術階段有一點像是黑莓手機在移動互聯進程中所處的階段。當然說到這裏,我認爲我們有必要對黑莓手機和 iphone 之間的區别予以足夠的了解。毫無疑問,相比黑莓,iPhone 它更聰明、更智能、更容易使用。它不僅僅是文字或者聲音、圖像,而是一整個用戶使用習慣的建立。
所以我認爲我們正處于黑莓時代,而不是 iphone 時代。我想我們還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抵達真正的 iphone 時刻。
經濟觀察報:這些年來有很多的技術風口,比如區塊鏈、元宇宙等等。生成式 AI 到底是一個風口,還是确實是一次新的技術革命?
凱文 · 凱利:這确實值得思考。但我們判斷新的技術帶來的究竟是革命性的變化還是僅僅隻是帶來一個炒作周期,我覺得需要時間。比如比特币、區塊鏈技術,其實發展了有相當一段時間了,其中一些技術可能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 80 年代,但今天來看其實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從技術上來看,基本都處于停滞的狀态。
那麽生成式 AI 是不是如此?我想現在下斷言可能還爲時過早。起碼要等到 10 年之後我們才能下準确的判斷,到那個時候,技術的變化真正意義上改變了商業,并形成商業模式、帶來商業回報,那才是技術革命的真正開始。
從目前來看,我沒有看到太清晰的路徑。因爲比如說大家比較關注的 GPT4,它确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離我們所期待的人工智能還有相當的距離。而且我不認爲 GPT5 會比 GPT4 優秀,因爲從數據規模上 GPT4 已經到達了非常巨大的量級,後面大概率是邊際回報遞減的狀态。除非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新的突破性變化。
在書中我也提到,對于是否存在真正的 " 通用人工智能 " 我持悲觀和懷疑态度。我不相信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隻是神話,是人類以自我爲中心進行思考時對人工智能的錯誤理解。我認爲我們将會創造出非常強大的智能,這些智能将在很多方面超過我們人類的智能,但是我認爲 " 通用目的智能 " 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和想法。因爲即使是我們人類自己,我們也并非具備一個通用目的的智能。
經濟觀察報:科技批判者會憂慮 AI 帶來的沖擊,比如失業、人機替代等。你在書中反複提到的鏡像世界(Mirror-world),會有黑暗的另一面嗎?
凱文 · 凱利:我在以前的書裏曾經說過,AI 并不會擴大貧富差距。到了 2050 年,世界上最賺錢的工作将會是自動化,以及尚未發明出來的機器和其相關聯的行業。我是一個技術樂觀主義者。我知道有一部很知名的英劇《黑鏡》,它展現了很多反技術烏托邦的思考。但我對白色鏡子更感興趣。因爲在我看來,有一個積極的、建設性的視角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積極的态度,你很難去創造一個積極的未來世界。
因此對我來說,相比技術批判,我對于未來将會有哪些振奮人心的場景誕生更感興趣。在我個人看來,雖然現在有很多的擔憂和顧慮,但我相信互聯網和科技對世界的改變,一定意味着一個積極的未來,其中有一些具體的領域比如基因工程的進展和人工智能的發揮在那等,它們都将組成我說的白色鏡子的一部分。
如你所見,我所提出的鏡像世界是通往積極樂觀的道路,這也是我的工作——試圖爲大家描繪一個充滿人工智能的美好未來。我覺得人類對科技的态度有點過于謹慎。我們很少去關注落後科技的弊端,而總是在擔心新科技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比如,我們不會将新科技的風險與舊科技的弊端進行比較。
創業公司機會來了
經濟觀察報:書中提到我們将迎來後 GAFA(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時代。在新的 AI 技術下,大公司們會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凱文 · 凱利:正如我在書中所說的,我想 20 年後依然會有亞馬遜,但在下個世紀到來前它可能會消失。所以我提出後 GAFA 時代。技術會使得更多新創公司有很多機會。
但我覺得需要澄清一點的是,在當今社會中,大企業似乎都被施了魔咒,反對大企業成爲主流。我對此持反對意見。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擴大規模才是順勢而爲。唯有足夠大,才會對别人有所幫助。而且,如果一家互聯網公司一直保持同等規模,企業就很難規避倒閉的風險。
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的關系?
凱文 · 凱利:在《5000 天後的世界》書中就寫到過,我認爲未來最成功的那個公司,必然是今天還默默無聞的、在社交媒體領域外的某個小公司。就像之前我們所提到的 OpenAI,我認爲是一個絕佳的案例。
最近我知道,埃裏克 · 伯格森做了一項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發現,更年輕、更小的公司比更大、更老的公司能夠更快地采用人工智能,這是規模不同的公司之間出現的一個顯著的差異。
爲什麽會發生這種情況?我認爲其中一個原因是,技術是一股極具破壞性的力量,因爲你不能像聘請一位新員工或者說購買一台新機器那樣對待 AI 技術。實際上,這需要的是對整個商業實踐的重組。就像 100 年前電氣化時,随着他們引入了電話,這徹底改變了公司、工廠溝通方式和組織結構,而從電氣化開始到真正改變商業,其中花了 40 年的時間。
我認爲人工智能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你不能把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駕駛汽車和傳統汽車放在同一條道路上。實際上你必須改變道路。你必須改變基礎設施,你必須改變紅綠燈。你必須改變一切,就像你乘坐馬車一樣,你必須改變道路以容納汽車。
因此,我認爲較小的公司采用人工智能是因爲他們更容易調整和重塑組織,而大型公司則需要重新架構流程、業務組織、層次結構,這會是比較難的事情。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科技圈在 2023 年已經掀起了百模大戰,許多家公司也把 ChatGPT 作爲産品目标。在 AI 這一新戰場,中國公司将會扮演什麽角色?
凱文 · 凱利:我知道在 AI 領域的基礎研究階段就已經出現了很多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和身影。但生成式 AI 到如今來看也不過不到 10 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談産業鏈角色還爲時過早,我不認爲現在就能下預測的定論。美國雖然處于領先狀态,但基于現在本身技術就處于很早期的階段,所以中國公司還有很多的機會。這一判斷的主要原因是,因爲作爲一項可能改變各個領域的技術,它可以加速所有其他應用科學的變化,比如在醫學、藥物研發、農業、教育等領域,所有這些都将被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放大,這種加速會是全面的,也會蘊藏許多有巨大價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