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修複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正在重映。
票房尚未邁過千萬之檻,在當下疲軟的電影市場襯得更為凄清。
即使你所在城市的影院正常營業,也不見得比起世界杯直播大夥更願意去銀幕前重溫經典。
全網一度因内地重映的定檔訊息普天同慶,卻見不到相應的市場反饋。
成天叫喚着院線沒有好片的那批人,哪怕等到真正的口碑佳作也依然選擇按兵不動。
那麼是豆瓣排名第15評分高達9.3的《放牛班的春天》過時了嗎?不夠吸引人了嗎?
還是它并不是廣大觀衆心目中所渴望的那種應該在電影院重映的影片?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雖作為今年第一部重映的進口片,也很有可能是今年唯一的進口片重映,好像未能點起大夥在這個寒冬的觀影熱情。
看似如此,倒不能将《放牛班的春天》的市場遇冷直接蓋棺定論為《重映片的冬天》,也不能就此孤證地認為國内電影市場不需要重映片來補充調劑。
電影重映這塊蛋糕就這麼大,不是每一片都那麼誘人。
有的片子分到的份額多一點,自然就有片子分到的少一點。
01 莫以票房論成敗
電影重映在國内算不上新興事物,早在民國時期就如數家珍。
但進口片領域這塊,還得從2012年《泰坦尼克号》重映提起。
恰逢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百周年,卡梅隆團隊乘熱打鐵地推出了3D轉制版。
這部鴻篇巨制十五年後再登内地銀屏,盡管不比從前被迫剪掉了萬衆矚目的那幾幀,卻出乎意料地收割到了近十億的票房佳績,是97年初次公映時的三倍。
而此後十年也源源不斷有不同國度不同年代不同題材的進口片得以進入國内電影市場重映。
從上表統計的進口片重映片單來看,以中影帶頭的發行公司眼光不錯,近乎照着豆瓣TOP250榜單水準選片,間隔了一定的時間跨度進行重映。
清一色的高質量影片,不缺知名度,市場号召力也不差。
或曾取得傲人的票房成績,或曾斬獲國際級認可的獎項。
往往是觀賞性與藝術性兼具,在影迷心中的地位普遍不低,其中的有些早就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積澱并塑造了較高的用戶粘性。
落實到票房反饋上,經典重映雖賺不到投機取巧的大錢但卻是個旱澇保收的生意,像《放牛班的春天》的反響平平在這群重映大軍之中姑且算是個冷門的例外。
但如若将接受端的數據進一步細分,我們會發現這些重映片的受衆具體還是以一二線城市的影迷分子為主,再怎麼活躍也下沉困難。
那麼為什麼大衆普遍對于重溫這些影史經典的欲望不大呢?
難道是這屆觀衆覺得片商炒冷飯所以不願意花冤枉錢嗎?
我們再聯系票房數據回顧下這份重映片單。
成績出挑的還是以《阿凡達》《泰坦尼克号3D》《星際穿越》這樣注重感官刺激的視覺大片為主,多為科幻和魔幻題材。
而其餘參賽選手雖有動畫片愛情片現實主義影片之分,但普遍可歸為飽含人文關懷的溫情片,市場表現則相對遜色。
整體而言,進口重映片的類型還是較為單一。
從近年來國内電影市場反饋來看,忽略"獨樹一幟"的新主流大片,最為暢銷的類型還是以喜劇片與懸疑驚悚片為主,開心麻花和唐探系列屢試不爽。
盡管國産恐怖片目前雖消失于主流視野之中,前些年可是收割了不少票房。近乎個個不及格,但再低的分也不影響其商業大賣。
雖說楊幂當年那部《孤島驚魂》吃到了粉絲電影的紅利,但恐怖元素也是吸引不少路人觀衆主動消費的關鍵。
如今每每有海外恐怖片資源在網絡盛傳時也能掀起不少軒然大波,品質好壞無所謂,大家背地裡照樣樂呵着看。
而這份引進的重映片單中沒有喜劇片,也沒有恐怖片,《誤殺瞞天記》作為唯一的一部懸疑驚悚片還是沾了《誤殺》本土翻拍的高人氣聯動效應(《誤殺》重映綜合票房1.2億,是疫情以來影院複工後首部重映破億的國産片),時下國内觀衆喜聞樂見的幾個電影類型都未曾被兼顧到。
同時選片的标準還是顯得平穩又保守,60%的進口片都曾在大陸公映過,有一定的受衆基礎打底,以此規避重映的成本風險。
因此過于慎重的引進策略也導緻十年來加起來僅有25部進口片重映,和韓國日本乃至港台地區一年内重映的影片數量都難以匹敵,況且其中絕大多數的影片資源也曾在影展上進行小規模的反複放映,不算什麼珍稀事物。
就影迷分子而言,不能滿足他們多元化圖新意的觀影需求。
就普通觀衆而言,也缺乏「非它不可必須進影院觀看」的驅動力。
加上發行公司在買斷版權後常常對如何選取重映檔期猶豫不決,錯失最佳适宜的公映時間,緻使先前懷揣高期待的觀衆熱情難以持續。
一部《菊次郎的夏天》的引進訊息早在夏至就有所耳聞,卻非要拖到初秋定檔,與衆多國産新片搶國慶黃金檔排片,自然是有些不自量力。
由于不能擠兌新片放映空間,重映片的排片少、場次少是正常的。
無法撼動新發行影片的龍頭地位,也定然不會成為市場的主導。
但在影院放映停擺無片可映的空窗期,需要重映片擔當曲線救市、恢複客流、活躍市場的重任,需要它再次強化影院端口消費的不可替代性。
文化産業的一大特色在于,産品初次生産成本高而再生産成本較低,可以産生持續性的效益。
電影重映亦是如此。
它們是補充,是調劑,是過渡。
也是供養電影本體、滋補觀衆審美、培育觀影氛圍所必不可少的源泉。
而國内的重映市場仍有不少緊需提升的空間。
那麼如果選擇權在我們手上的話,我們又會選出什麼樣的影片重映呢?
02 必須坐在電影院看的電影類型?
從先前重映片的票房數據來看,注重感官刺激的視覺大片頗受青睐。
突出的視聽體驗是影院始終引以為傲的硬件設備,也是吸引觀衆主動消費的首要因素。
暫且把目光集中于疫情以來的國内電影市場。
《阿凡達》是當之無愧的重映票房冠軍,兩次公映間隔11年。
盡管是春節檔之後院線表現較為低迷的時期,也依舊取得了3.76億的票房佳績。
在廣大内地熱心影迷的助推下,《阿凡達》從《複聯4》手中重奪全球票冠寶座,雖然本來也就隻差一步之遙。
開個玩笑,卡梅隆當時還特意拍了用納威語以示感激的道謝視頻。
别忘了《阿凡達》本身就是為大銀幕而生的電影。
不必談什麼影史票房冠軍,其産業意義遠大于票房本身。
并非什麼3D電影的開先河之作,卻突破性地開啟了全球影院數字放映的時代,在某種程度也助推了我國電影工業突飛猛進地發展。
故事很簡單,表述也很通俗,但隻有坐在影院裡才能得到最好的沉浸。
它成功地把窩在家裡用手機暢享盜版資源的觀衆們重新召喚回影院,正如我們眼下所期許的《阿凡達2:水之道》再次扛起重任那樣。
重映亞軍則是20周年重映收割1.92億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光看擁有強大衍生品的産業鍊下端,就可洞悉影片重映時人氣為何如此之高。
80後90後的童年回憶至今仍炙手可熱,在全球IP宇宙中生生不息。
而第一部本就在整個系列中屬于最忠實原著百看不厭的那種,JK羅琳筆下天馬行空的魔法世界在鏡頭語言的極緻打造下得以活靈活現,讓身為麻瓜的我們幻想着有朝一日貓頭鷹會給遞來霍格沃茨的入學申請書。
第三名是《星際穿越》,時間間隔不大也就6年,還未到七年之癢。
1.22億照樣收于麾下,票房遠高于同月稍後重映的《盜夢空間》。
也許比起重鑄舊夢,璀璨星河更令人心生向往。
一個無可厚非的共識是,也許是其影片引進的多宣傳多加上諾蘭名字又好記,中國觀衆對諾蘭導演普遍懷有好感,而他們中的大多數對《星際穿越》最為迷戀。
畢竟很難有人不被宏大壯闊的浩瀚星空震撼到無以言表,并期待再次被震撼。
即使如今的我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輕松獲取這些視覺大片的高清資源,卻始終無法通過小屏幕的移動觀影得到身臨其境的視聽盛宴,也自然領略不到動人心弦的光影魅力。
《泰坦尼克号》同理可證,醉心于技術革命的卡梅隆通過3D技術轉制讓那些如詩如畫的海景畫面和高度逼真的災難場景顯得更為誘人。
生死離别的痛徹心扉還得是在影院才能看得淋漓盡緻也更刻骨銘心。
在家再怎麼用影碟重溫也感觸不到泰坦尼克沉底的視聽沖擊力。
IMAX 首席執行官 Richard Gelfond 曾表示:
每個人的房裡都有廚房,但我們仍然去餐館吃飯。
的确,即使廚藝精湛的大師偶爾也會點點外賣下下館子。
電影未嘗不是一種精神食糧。
初嘗是得到感官刺激的快感,回首又有心靈撫慰思想啟迪的後勁。
我們可以在手機平闆家用投影儀中獲得任何情感維度的滋潤,但前者仍是影院專屬特權。
風生水起的流媒體再如何來勢洶洶,也必然無法輕而易舉地代替影院消費。
因為視聽體驗依然在影院消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此前卡梅隆在《阿凡達》全球重映時曾說道:
年輕一代影迷還從來沒機會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受疫情的影響,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冒着危險去電影院。在這種情況下,流媒體興起,人們開始選擇家庭影院的便捷方式觀看電影。往好的方向看,對影院的體驗正在緩慢恢複,部分原因是缺少觀衆想在電影院裡看的頂級影片,《阿凡達》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你必須在電影院看的電影類型。
接收終端的便利性始終抵不過大銀幕觀影的視聽震撼感。
前段時間李安超清4K修複版的《卧虎藏龍》于台灣地區重映,華語武俠經典磅礴再映是好事,雖然與我們無關。
但私認為安叔後期走向技術流的幾部作品更值得大銀幕沉浸式回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我們必須在電影院看的電影類型,它讓我們深刻地意識到3D與IMAX是一部電影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服從影片主題與情節發展的工具而非絆腳石,瑰麗壯觀的奇幻世界也真的隻有在影院端口才能凸顯出來。
像之後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士》《雙子殺手》雖充斥着過于關注技術革新的争議,但120幀4K的高規格影像探索能否抵達電影的真實仍需經曆時間與市場的再次考驗。
很多觀衆由于年齡限制或公務耽擱未能在影片初次公映期間嘗試挑戰觀影極限,并不想帶着遺憾在小屏幕湊合着看就一直壓着等待影院重映。
到底是炫目還是炫技還得一探究竟,光靠他人過往的視覺經驗可不能得出貼合自己的結論。
參照《泰坦尼克号》《2012》《侏羅紀公園》的重映成績,國内發行方也可以向諸如《後天》《地心引力》《釜山行》《雪國列車》這樣令人驚心動魄的災難片抛出橄榄枝。
當然,唯視覺論也不适用于所有視覺大片重映。
去年《指環王》系列盡管也是打着20周年紀念有着全新4K重制的旗号,甘願為中土世界波瀾壯闊的不朽史詩獻上一張電影票的卻實在是寥寥無幾。
别忘了它曾連續三屆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項收于囊中,名副其實的視聽盛宴。
而三部曲國内重映總票房僅1.5億,其中第一部《護戒使者》甚至還低于目标受衆更窄的文藝片《情書》與《入殓師》。
為了配合國内五一黃金檔延期上映了第三部《王者無敵》,導緻整個引進過程并不是很流暢是一方面原因。
而另一方面這些年殊途同歸的魔幻題材電影層出不窮,觀衆對英雄叙事日漸産生審美疲勞,快餐文化下能耐心接受三小時時長觀看一部劇情稍許冗長曲折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況且重映的《指環王》還是原汁原味采取傳統拍攝手法的版本,并沒有與時俱進如《泰坦尼克号》那般大張旗鼓地動用更多資金進行3D轉制加以技術升級。
其實很多進口片在重映時都機智地打出了4K修複或是3D重制的噱頭,但未有《阿凡達》《泰坦尼克号》在視聽層面不可替代的極緻體驗,因而并未掀起預期的大規模觀影熱潮也算在情理之中。
《指環王》系列的铩羽而歸也為我們上了一課,不是每部好萊塢大片重映都能成功救市。
随着時代語境的更叠,即使有的影片曾是轟動一時的經典,但如若與當今消費習慣有所偏差那便難以産生拉動大衆層面的觀影需求。
03 賣情懷也講究時機
前面所說的大多歸屬于視聽體驗影院設備這些硬件需求,而軟件方面的重映相關政策也亟需因時制宜的靈活調整。
首先,關于選片視野還得再開闊點。
不能光圖安穩就将目光局限于曾在國内公映過的海外電影。
如若視覺大片與溫情片繼續保持墨守成規的五五開,久而久之重映市場的發展也會因為缺乏新意而顯得舉步維艱。
「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同樣适用于重映片放映标準,内容題材上也講究豐富多元。
是否可以重映一些國外知名的喜劇片懸疑片恐怖片,一定程度滿足當下國内主流觀衆的觀影偏好與審美需求呢。
其次,也可以靈活參考國内影展的重映策略。
像北影節上影節的大師專題影展常常一票難求,不少影迷朋友長途跋涉隻為在大銀幕前親眼目睹大師傑作,是因為影展放映的影片大多層次多元,而片源又相對稀缺。
這裡還是有些好消息的,蘇州前不久進行了全國唯一以國際修複為主題的影展,涵蓋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扛鼎之作《偷自行車的人》、法國新浪潮代表作《精疲力盡》、好萊塢經典歌舞片《雨中曲》等。
深圳、廣州兩地最近也是以主題影展的形式系統展映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的經典長片,在影院無片可放的日常裡真可謂一場及時雨。
而這些影片的國内知名度雖相對稍低,但其藝術價值與影像資源都格外珍貴,既可以滿足影迷分子的觀影需求,也可以開拓普通觀衆的審美視野,對培育國内觀影氛圍與豐盈迷影文化上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貢獻。
那麼這種小規模的大師專題影展重映是否能由某座城市進一步擴展到某個地區再覆蓋到全國範圍,也值得我們推敲。
此外,重映檔期也有時效性。
從之前的進口片重映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多數海外電影離其初次公映最起碼保持五年以上的時長間隔,因而成功借助各種社交媒體在互聯網平台渲染一波回憶殺。
如若重映間隔過短,觀衆難免因為片商割韭菜之嫌而産生抵觸心理。
而發行方一旦買斷重映版權後對于檔期選取也不要過于躊躇,當機立斷地選定最為适宜的時段,硬要拉長線對自身效益及影迷熱情都是在彼此内耗。
當然,檔期的選定和影片内容、市場狀況及時事熱點最好還得不謀而合。
每逢重大電影事件發生,都是經典重映的絕佳時機。
像今年戈達爾去世,讓世界影壇如此轟動無數影迷鄭重悼念的時間點,是否可以抓住時機對這位法國電影大師生前作品進行一定規模的修複重映呢?
要知道戈達爾不僅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也是世界電影史劃分的文化符号,我國的幾位大導演王家衛、賈樟柯都受到了他的不少影響。
而《精疲力盡》、《狂人皮埃羅》、《法外之徒》等觀賞性與藝術性兼備的經典之作也值得在大銀幕被更多觀衆欣賞。
雖是影壇噩耗,卻是影迷朋友們可以通過電影重映以此緬懷這位倔老頭的契機,甚至是不少法國新浪潮作品得以與中國觀衆正式見面的機遇。
而大師的周年誕辰、經典之作的周年修複,也是影像紀念所不容錯過的良機。
比如今年剛好是阿倫·雷乃百年誕辰與特呂弗九十周年誕辰。
恰逢新浪潮和左岸派兩位電影大師周年誕辰,上影節在歲末特意謀劃了"雷乃和特呂弗:法國電影大師展"。
上海市電影局試圖通過重映兩位作者導演的代表作,以此展現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法國電影創作的兩種面貌。
而其中多為全新數字修複乃至4K修複版本,相當珍貴。
哪怕是快年尾了才開始周年紀念,也至少沒有錯過時效性。
這一點也延伸了另一個問題,情懷到底怎麼賣才能被買賬?
回到那份進口片重映片單,宮崎駿三部動漫電影重映的市場回饋相當不俗,哪怕是跨年檔與國産新片激烈競争的《崖上的波妞》票房也并不低迷。
而《千與千尋》甚至沒有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視聽層面的升級處理,卻收割了近5億的亮眼成績。
這現象級的熱烈反響還是離不開宮崎駿本人的市場号召力以及影片在國内傳播二十年之久令人過目不忘的影響力。
受衆面早已從當年風華正茂的80後延展到如今正年輕的00後。
時隔多年再看,久石讓的音樂再度響起時那些浮躁的心緒也會不自覺地消散了。
我們還是會二話不說喜歡上善良勇敢的千尋,溫柔細膩的白龍,純粹真誠的無臉男,還會沉迷于大師清新細膩的手繪風格,這些經典形象無需加以3D包裝就可再次激發觀衆的心理認同以及對童年純真美好的懷舊症候。
宮崎駿系列重映的成功本身也不是完全沒有來頭的個例。
不容置疑的是近幾代國人的成長觀影環境某種程度是由日本動漫所鍛造的,《柯南》《哆啦A夢》《海賊王》陪伴了我們的童年,因此每逢這些經典動漫推出劇場版放映都能吸引不少觀衆自告奮勇地為童年補張電影票。
同時日漫低門檻的寬泛性使之具有全家歡的屬性,也适合想來重溫童年的家長帶着孩子來豐富他們當下的童年。
而在被疫情擾亂生活正常秩序的這幾年,我們也格外需要宮崎駿動漫世界的心靈撫慰以此宣洩現實苦悶的各種情緒,因而也不奇怪大衆聽到《天空之城》的重映訊息後普遍持有「爺青回」的高期待。
重映片的最大賣點其實就是情懷,而情懷門類下也有不同的細分。
也許今年流行童年懷舊,明年就流行青春懷舊了。
賣情懷也是有一定條件的。
04 非必要,但不可少
經典重映并非穩賺不賠、一本萬利的生意。
但它于電影市場還是觀衆自身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單純希冀于老片救市必然不現實。
可在文藝荒年的當下,尤其是整個秋冬國内電影市場無片可放的蕭條境遇下,我們需要那些經久不衰的口碑佳片通過重映給低迷的院線灌輸一些活力,滿足觀衆合理的觀影需求,維持影院正常的運營狀态。
而這對國内觀影氛圍的培育、電影文化的長期發展也是舉足輕重的。
對劇情與結局早已爛熟于心,獵奇心與求知欲遠非重複觀影的首要因素。
讓我們選擇走進影院重複觀看的動機還是渴望再次體驗那些曾讓我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的情緒價值,以及喚醒那些承載着個人初次觀影時的情景記憶。
在密閉全黑的公共空間中,徹底地沉浸于入片狀态。
通過神聖的紀念儀式中撫慰曾經借由盜版資源觀看的些許愧疚感,獲得某種影迷身份認證的歸屬感,這是影院端口勢不可擋的優勢。
每次經典重映,就像是一場影迷重聚的狂歡。
一群陌生人的生命版圖在短暫的時刻緊緊地交彙在一起,共享着某種相同的迷影情緒。
而我們也有機會在大銀幕發掘此前小屏幕觀影時未曾覺察到的信息,比如人物塑造或者場面調度上的細節,對導演的作者風格也許會有着更為深刻細膩的體會,溫故而知新。
目前國内的觀影氛圍雖尚不成氣候,但重映片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可以反複觀看同一部電影。
這就像歐美的午夜場,放映的影片常常冷門小衆,但一直有存在的必要。
雖然本文論述的主要對象是進口片,但是一體兩面,我們這幾年又在重映什麼國産片呢?
倒也不是說主旋律電影不能重映,但也不能光重映主旋律電影,尤其是這幾年已經賺麻了的新主流大片吧。
不要總讓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好電影。
不要讓那些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傑作們隐入塵煙。
三四十年代的《神女》《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到八九十年代的《芙蓉鎮》《霸王别姬》《活着》不該隻在教科書上被奉為金科玉律,不該屬于國家電影資料館的文化特權,也不該豔羨隻有韓國日本這些鄰居們能夠一次次地重映,它們理應走進我們的院線,被我國更多的年輕觀衆看到。
而今年迎來二十周年的《無間道》三部曲已于香港地區正式重映,并将在月底于台灣地區重映,還都是4K修複版...
那又什麼時候能在内地影院重溫港片最後的巅峰呢?
在大銀幕上再次看到梁朝偉劉德華天台對決的經典戲碼注定是奢望嗎?
眼下的無米之炊究竟該如何聊補呢?
隻能寄希望于《阿凡達2》拯救中國電影院線嗎?
我們都很懷念,全世界高質量影片層出不窮的時代。
不要給電影重映貼上太多的票房負擔。
雖然那些優秀的電影,我希望它們能賺一百年的錢。
-END-
互動話題
你最希望看到哪部電影在電影院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