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天天财經 116,作者|沈十六,編輯 | 唐吉诃德
90 年代,無論是去小縣城做買賣、看病,還是南下廣州、深圳、海南做生意,大巴車是不二選擇。客運站集結了 90 年代的雞毛蒜皮和時代洪流,即使是高鐵與飛機交通網十分完善的現在,依舊有農民工、在外學生、孤寡老人選擇坐長途客車回家。
在飛機高鐵網遍布的當下, 長途客運大巴卻 " 走下坡路 "。近年來,運營了 30 年的海南海口汽車東站關閉,43 歲 " 高齡 " 的深圳市沙井汽車站停運,武漢漢口北客運中心運行不到三年關門大吉……各地客運站接二連三迎來 " 關停潮 "。不少客運站即使沒有官宣停運,也都貼出了降薪、裁員、停運線路的通知。
曆史的車輪将客運站的榮耀時刻碾碎,留下在外漂泊的打工人無奈地發問," 我該怎麽回家啊…… "
病危通知書
海口汽車東站關停,将海口這座城市的過往一并掩埋。
1998 年,海南經濟特區成立,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SOHO 老闆潘石屹、華熙生物創始人趙燕南下炒房。毫不客氣地說,幾位巨賈的商業帝國的第一塊磚頭,都是用炒房賺的第一桶金買的。
省會海口不僅吸引來了炒房客,還吸引來了不少倒賣物品的小老闆、賣力氣的打工人。六十多歲的王先生指着客運站回憶,30 年前,自己就是坐海口汽車東站的長途客車去打工。
" 那時候,還沒走到汽車停靠點,就能聽到女乘務員拿着大喇叭喊,‘有去三亞的嗎?有去海口的嗎?有去廣州的嗎?’車站上全是人,不論年齡性别,不管認不認識,都擠得前胸貼後背,就爲了能擠上車。"
左手拽着蛇皮袋,右手拖着行李箱,身後還背着大書包。乘客好不容易才把東西堆上車,一股臭襪子、暈車嘔吐物、汗水混在一起的味道直沖鼻腔,氣味難以忍受,但是沒有别的選擇," 當時根本沒有綠皮火車,隻能坐長途客車去打工 "。
90 年代,這是海口客運站的高光時刻。1992 年,海南客運量尚不過億,1993 年客運量從 9233 萬人飙升至 19132 萬人,客流量迅速攀升。房價、客運量迅速攀升的海南迎來了中國地産的首個調控政策,萬通六君子抽身,炒房客如潮水般撤離,海口 13000 家房地産公司倒閉了 95%。
樹倒猢狲散,外來的打工人也選擇逃離海南島,就連很多本地人都選擇像陳楚生一樣到深圳打工,海口客運站迎來了低谷。
據近期統計數據顯示,海口汽車東站,周一至周四日均客流量僅五六百人次,在節假期也超不過 1000 人次。今年 2 月,運營了 30 年的海口汽車東站正式通知,拟于 2023 年 4 月停止運營。
最後,榮耀半生的海口汽車東站死于清明節。
像海口汽車東站一樣倒下的客運站數不勝數:49 歲 " 高齡 " 的蛇口客運站、走過 43 度春秋的沙井汽車站、剛過而立之年的僑社客運站……均已落幕。此外,還有 26 年的福永客運站、25 年的西鄉汽車站、23 年的大鵬汽車站、23 年寶安客運中心汽車站,多個深圳客運站也倒在碧玉年華、舞象之年。
時間如過山車一般滾滾而來,深圳、海南伴随着政策利好,又随着政策踏空,重重摔下,隻留下一張 " 病危通知單 " 給客運站。
客運站停運潮從海口蔓延至海南,從深圳蔓延至廣東,江蘇、山東、北京多地客運站停運。截止 2023 年 3 月,廣東省停運的客運站高達 42 家,北京十多個客運站計劃隻保留 2 個,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客運站停運。
客運站魂歸故裏,但外出的打工人又該如何回家?
圖窮匕見
" 你看看客運站哪還有人啊?" 某汽車總站的老師傅大手一揮。
走進汽運站,依稀能辨認出 "XX 汽運總站 " 的字樣,但牆上的字褪色明顯,和膩子的顔色差不多。車站内多個售票口關閉,隻留下一個售票口供兩三個人排隊。同樣破敗的還有零食售賣點,玉米被炖得軟爛也無人問津,貨架上隻有寥寥幾種面包。
走到行李安檢處,傳送帶上布滿了污泥。據老師傅介紹 " 設備本來就老,弄幹淨太費事了,随便糊弄糊弄就好了。"
人流稀少,外觀陳舊、設備老化的客運站似乎随時都能 " 退休 "。
曾經輝煌不已的客運站何以至此?
事實上,客運站不可阻擋的衰敗和人口流失脫不開關系。以海南爲例,多個城市的人口密度均下降明顯,省會海口的人口密度在 2010 年到 2016 年間下降了将近一半,與之伴随的是海南同期公路客運量也逐步下滑。
海南并非不想挽回人口。2018 年,省會海口推出 " 百萬人才 " 計劃,但海口市的流動人口淨增量僅 1.22 萬人,和 " 百萬人才 " 的數量差距甚遠。并且,海南省當年的流動人口淨增量僅爲 0.68 萬人,這意味着除海口外的其他市縣的人口淨增量是負數,海南人口流出嚴重。
逐漸流失的人口不斷擠壓客運站的市場的同時,新交通工具還要搶占客運站的份額。仍以海南爲例,海南 2010 年客流量突破 4 億人後,客流量一直維持在這個數字以上。
但随着海南鐵路網的逐漸完善,2011 年鐵路客運量從 84 萬人飙升至 1074 萬人,此後幾年的鐵路交易量都在逐漸攀升。而客運站的人流量卻呈現此起彼伏之勢,人流量一度從 4.4 億斷崖式下跌至 1 億。
鐵路蔓延至更多地方,搶走了長途客車的乘客,出租車和網約車對長途汽車形成降維打擊。
在便利性上,乘客打到車就走,不必再繞到客運站買票,花費時間等發車,而且下車就是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較多客運站爲了節約購地成本,往往會選擇郊區建設客運站,造成乘客花費更多的時間換乘。有網友評價停運的漢口北客運中心," 原來從新榮車站,到老家紅安縣要 1 個半小時,搬到漢口北客運中心後,即使不堵車,也要兩個多小時。"
在舒适性上,出租車載人少,不必和陌生人擁擠着坐到目的地。而乘坐長途客車,乘客很容易變成 " 賣豬仔 "。據乘客反映,從潮汕到深圳的,如果車上坐不滿,就要從一些地方 " 順道 " 接 " 豬仔 " 上車。乘客的乘坐時間直接被拉長,體驗感極低。
值得一提的是,網約車正通過順風車、拼車、租車等方式提高性價比。以滴滴爲例,從北京四惠到天津直接打車的價格在 300 元左右,同樣的行程,滴滴順風車的價格僅要 99.7 元,順風車的性價比直線提升。
如果還想更舒服、更方便,市民還可以自駕出行。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 2020 年,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爲每 5 個人擁有一輛汽車,開着小車去旅遊不是夢。市民陳師傅也表示," 平常回老家,都是自己開車,有時候節假日高速免費,十來塊錢的電就能開很長時間,這可比長途汽車便宜多了,舒服多了。" 眼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家出行,乘務員陳女士十分無奈," 私家車的增多是斷我們财路啊。"
想牲口一樣活下去
交通部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有 58.7 萬輛營運客車,公路營運客流卻隻有 50 億人次。按照 2021 年的客運量和客車量計算,平均每車每天運輸的乘客不到 24 人。如果考慮到一天多程的短途客車,每趟班車的乘客數量将會更少。
威馬沈晖沈老闆的 "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也是乘客越來越少的客運站老闆的寫照。
客運站每況愈下,無奈的老闆終究揮出了裁員的大刀。" 畢業季 " 席卷客運站,廣西某客運站的人數更是從 18 人銳減至 5 人,原先兩人的崗位變成一人獨立運營。
天天在線以求職者身份咨詢客運站車隊,車隊師傅卻表示," 自己早就被裁了。如果你想到總站工作我可以介紹你進去。基本上就是一次跑一條線,一來一回,一天能有個 150 左右,如果能跑全勤就加 200 塊錢。這就是總站司機的待遇。" 合同按照工作量簽,簽的還是非全日制,等公司變好了就改成勞務派遣合同,但依舊是五險沒有一金的待遇。
和人員一起被 " 畢業 " 的,還有客運線路。據紅星新聞消息,僅在資陽汽車客運站,過去 5 年就有至少 30 條鄉村客運班線停運。線路停運,再想往返就隻能靠蹭其他線路的車。
線路運營者表示,資陽農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農村空心化嚴重,留在農村的都是老人、村裏的孩子,用車頻次不高。而增加一條線路就多用油,多雇傭一個司機和乘務,還要加上保險、服務費、燃油補貼,一個月要多虧好幾千。這也是線路停運的重要原因。
但客運站并沒有消失,而是以别的方式存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綜合運輸處處長翁興根介紹,目前廣東 123 等級客運站有 298 個,目前備案将要撤銷或者整合優化的大概有 42 個。同時,目前廣東共設 206 個客運招呼站(簡易站)。
招呼站,打個招呼就能上車,是客運站的 MIN 版。據招呼站現場管理人員說 " 選址優先考慮地鐵、公交車站點等交通發達的方式作爲交彙點 ",補充客運站輻射不到的地方。而且旅客下地鐵就能上車,不再需要走很長的路,方便得多。
客運站在 Min 化,客車也在 Min 化。爲了提高乘客的體驗,客運站設置了叫車按鈕,按下就有車接送,但上車的客戶并不一定多,所以招呼站更喜歡輕型客車。在客運站 Min 化的帶動下,2021 年我國輕型客車産量同比增長 20.1%,銷量同比增長 21.2%。輕型客車在客車市場中的占比穩步提升,2021 年占客車總産量的 82.13%。
輕型客車的小型号也方便了客運站開啓定制業務。從《道路客運行業發展調研活動方案》數據可了解到,城際快車 ( 點到點 ) 、機場接送及高鐵接送是當前企業開展定制客運的主要業務,受訪企業中分别有 152 家、95 家及 61 家企業開展相應業務,占比達 61.48%。
客運站從 20 世紀赤腳走來,從不鄙夷一身泥巴味的農民工,也不拒絕信仰金錢的炒房客,以責任接送乘客。21 世紀,鐵路、出租車、網約車群雄并起争奪天下,有客運站重情愛鄉,放不下農村的老人孩童,選擇随時代艱難轉型;也有客運站選擇随着時代洪流施施然隐身退場。
夕陽西下,空蕩蕩的客運站傳來不知是誰播放的《祝你一路順風》:" 當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榮耀,我隻能讓眼淚留在心底,面帶着微微笑,用力地揮揮手,祝你一路順風。"
是唏噓,是無奈,是了然。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