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最初于 1996 年通過與客戶 Altera、Analog Devices、ISSI 和私人投資者(無政府資金)成立合資企業,将純晶圓代工業務引入美國。Altera 現在已成爲英特爾的一部分,但 ADI 仍然是台積電的頂級客戶和熱情的支持者。我看到 ADI 首席執行官 Vincent Roche 出席了最近的台積電活動,他的台積電合作故事非常引人注目。該合資企業是台積電以客戶爲中心的業務方法的一部分,直接響應客戶的要求。
WaferTech 晶圓廠于 1996 年在華盛頓州卡馬斯(俄勒岡州 / 華盛頓州邊境以北)建立,投資超過 10 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兩年後開始生産 0.35 微米,這是台積電成立時飛利浦技術轉讓的一部分。2000 年,台積電收購了合作夥伴和私人投資者的股份,完全控制了華盛頓晶圓廠。它現在被稱爲台積電 11 号晶圓廠,但顯然這座晶圓廠絕對領先于時代。
WaferTech 專注于嵌入式閃存工藝技術,同時支持線寬從 0.35 微米到 0.16 微米的廣泛 TSMC 技術組合。據透露,台積電這家公司專注于幫助公司提供差異化産品,并與他們合作開展許多定制和制造 " 分階段 " 項目。因此,WaferTech 在全球範圍内提供最新一代半導體,支持汽車、通信、計算、消費、工業、醫療和軍事 / 航空航天應用領域的創新。
爲了補充台積電世界一流的工藝制造服務,WaferTech 還在華盛頓州卡馬斯工廠提供測試和分析服務。此外,台積電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地點提供設計、掩模以及廣泛的封裝和後端服務。WaferTech 還提供台積電領先的晶圓代工 CyberShuttle™ 原型設計服務,有助于降低總體設計風險和生産成本。
美國台積電總裁兼 WaferTech 董事 Ron Norris 表示:" 通過 WaferTech 的上線和發貨,台積電客戶獲得了另一個有保障的晶圓來源,可以按照我們的卓越标準生産晶圓。" " 現在,台積電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透明地支持來自不同地理位置的客戶的代工廠。"
Ron Norris 是台積電聘請的另一位具有 TI 背景的員工。羅恩本人就是半導體傳奇人物。他的職業生涯始于 TI,并在亞利桑那州的 Microchip、矽谷的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和華盛頓州雷德蒙德的 Data I/O Systems 擔任高管職位,因此他當然了解美國半導體制造的挑戰。
從曆史上看,台積電不僅建設晶圓廠,還建設社區。事實上,台積電晶圓廠本身就是一個社區,擁有幫助您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所需的一切。
你必須記住的一件事是,在台灣,爲台積電工作會帶來地位。你是一位搖滾明星。在韓國三星工作也有類似的光環。當台積電在台灣的新晶圓廠破土動工時,您可以期待圍繞它開發一個完整的支持生态系統,其中包含台積電晶圓廠成功所需的一切,包括住房和用于招聘和員工成長的大學水平教育。
不幸的是,在卡馬斯華盛頓,情況并非如此。WaferTech 園區占地 260 英畝,占地 23 英畝。主要制造設施包括 130,000 平方英尺的 200 毫米晶圓制造廠。計劃了更多晶圓廠但從未建成,支持生态系統從未形成,因此台積電台灣晶圓廠方案在美國被稱爲失敗。
造成這種 " 失敗 " 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高成本、吸引本地人才的問題以及時機(軟經濟),但在我看來,這也與明星因素有很大關系。在美國,我們已經忘記或還不知道半導體對現代生活有多麽重要,而台積電在美國也不像今天這樣有名氣。
現在台積電正在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和德國德累斯頓建設晶圓廠,看看台積電在這些世界各地的體驗有何不同将會很有趣。
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正面臨着延誤和懷疑的困境
去年 12 月,美國總統喬 · 拜登出席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建造的芯片制造工廠奠基儀式,并形容美國工會工人是 " 世界上最偉大的技術人員 "。拜登宣稱," 美國制造業回來了 "。" 如果你不介意我的話,企業應該雇用工會人員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
他的講話引起了友好觀衆的熱烈掌聲,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出席了會議,并借此機會宣布将在美國西南部的州建造第二家芯片工廠。
這一時刻似乎推進了華盛頓減少美國對海外半導體設施依賴的目标,其中許多設施位于中國台灣。
但九個月過去了,亞利桑那州項目——曾經被譽爲拜登芯片和科學法案皇冠上的明珠,旨在讓美國在芯片制造方面實現自力更生——卻因延誤、批評和日益增長的懷疑而受到損害。
台積電推遲了生産計劃,指責美國缺乏熟練勞動力,并呼籲華盛頓爲台灣工人提供快速簽證。工會反駁說,這家科技巨頭發明了技能短缺作爲雇用更便宜的外國勞動力的借口。
盡管台積電并不像拜登那樣熱愛工會,主要通過外部承包商雇用非工會工人,但随着拜登尋求赢得連任競選活動的支持,該公司面臨着與工會談判的政治壓力——這種壓力隻是亞利桑那州第一個工廠的安全問題報告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在中美關系緊張的背景下,美國和中國台灣(世界上許多最先進的 半導體都在台灣生産)的擔憂加劇,台灣生産全球 60% 以上的半導體以及 90% 以上最先進的半導體,而美國僅占全球芯片産量的 12% 左右。
由于亞利桑那州項目面臨運營和政治挑戰,分析人士質疑美國是否能夠效仿台灣在芯片方面的成功。即使美國以某種方式成爲半導體領域的主要參與者,一些人想知道誰會受益最多。
大多數當地工會成員尚未參與該項目,直到現在才開始與台積電就勞工協議進行談判。
代表該州 14 個建築工會的亞利桑那州建築和建築行業委員會發言人布蘭迪 · 德夫林 ( Brandi Devlin ) 表示,台積電工地 12,000 名工人中,隻有約四分之一是工會成員。
德夫林表示,這家台灣公司沒有與當地工會簽署急需的項目勞工協議。
她補充說:" 如此規模和範圍的工作需要提前達成協議,解決勞動力發展、人員配置、安全、工人和培訓等許多問題。" " 所有這些都在項目勞工協議中得到解決。"
旨在 " 推進自由和進步目标 " 的政治雜志《美國展望》6 月份報道稱,該工廠存在安全違規、工人受傷、涉嫌克扣工資以及州外移民工人等問題。
钣金工人工會代表盧克 · 卡斯帕 ( Luke Kasper ) 稱該工廠是 " 我走過的最不安全的地方 "。
台積電否認了這些報道,稱該公司根據行業标準進行了 " 定期審計 "。" 對于台積電亞利桑那州來說,我們的安全和傷害事故率明顯低于州和國家基準," 一位發言人表示。
德夫林說,她知道工會和非工會工人已向亞利桑那州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提交了報告。
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由美國國會于 1970 年成立,負責爲美國工人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條件。
" 就像任何工作、任何大型工作場所一樣,都會出現問題和事件," 德夫林說。" 但不幸的是,我不知道亞利桑那州和台積電正在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她指出,在拒絕爲其推遲的第一家工廠簽訂項目勞工協議後,台積電現在正在與建築工會談判,以就該州第二家芯片工廠的此類協議進行談判。根據台積電去年 12 月發布的新聞稿,後者工廠預計将于 2026 年開始芯片生産。
德夫林表示:" 他們一直在讨論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工會工人,而且是非工會工人在台積電處理的問題。" 他補充說,尚未确定完成談判的時間表。
與此同時,公司第一座工廠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它原預計于 2024 年底開業。現在預計于 2025 年完工。
台積電表示,延遲的原因是 " 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工人數量不足 "。
然而,詢問勞工領袖,他們将其歸因于公司管理層,而不是缺乏熟練的美國工人。
北美勞工國際聯盟亞利桑那州當地分會的業務經理邁克爾 · 迪表示,他的工會中 " 零 " 工人被雇用到台積電工廠工作。
他補充說,這家半導體巨頭不是直接雇主,而是将招聘工作外包出去。" 他們聯系我,詢問雇用 400 名工人。我們的談判進行得很好。好吧,然後我收到一封信說他們不感興趣。
" 他們的問題在于管理和監督,而不是我可以爲該項目帶來幫助的熟練且訓練有素的勞動力," 迪說。
他表示,工會希望當前的談判能夠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并爲第二座晶圓廠制定項目勞工協議。
也就是說,其他沖突已經爆發。上個月,在台積電宣布打算從台灣引進約 500 名工人來完成該項目後,代表該州水管工和管道安裝工的工會向州立法者提交了請願書。
該工會敦促美國政界人士 " 與勞工站在一起,阻止台積電更換超過 500 名美國工人 ",稱該計劃是 " 一記耳光 "。
亞利桑那州建築行業委員會主席、管道工和管道安裝工會 United Association Local 469 業務經理亞倫 · 巴特勒 ( Aaron Butler ) 指責台積電 " 将施工延誤歸咎于美國工人,并以此爲借口引進外國人 "。那些可以支付更少工資的工人 "。
" 雖然台積電聲稱這些臨時工不會取代美國工人,但承包商和工人正在被‘取消範圍’,這是建築行業中解雇的說法," 他在 7 月份的《鳳凰城商業雜志》上寫道。巴特勒表示,美國工人 " 創建英特爾已超過 20 年 ",他指的是另一家芯片巨頭。
在台積電與工會就第二座晶圓廠進行勞工協議談判期間,針對該公司的請願書已被撤回。
德夫林告訴《華盛頓郵報》,該公司尋求的是 " 一種非常具體的專有技能,隻有台積電在生産中使用 "。她補充說,目前雙方之間的勞資談判包括将這項技能傳授給美國工人的前景。
台積電認爲,該公司正在美國打造最尖端的半導體制造技術,并稱其正處于 " 在先進設施中處理所有最先進和專用設備的關鍵階段 "。
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 " 高度重視 "" 培養當地勞動力,并且仍在積極尋求從美國境内招聘 "。
台積電最近在 LinkedIn 上發布的一篇帖子邀請了具有半導體工具安裝經驗的 " 當地貿易夥伴 " 來 " 确保亞利桑那州項目的成功 ",但沒有使用 " 聯盟 " 一詞。
台灣清華大學校長高約翰(W John Kao)在回顧亞利桑那州工地的發展時表示,美國工人将面臨一條 " 學習曲線 ",這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而且與 " 精确思維 " 有關。" 關于 " 這些高端芯片絕對需要什麽 "。
其他與半導體密切相關的人士對美國晶圓廠能否像台灣晶圓廠一樣成功表示擔憂。
台積電前研發副總裁林伯恩表示,這家科技巨頭在華盛頓州設有工廠已有十多年,并招募了許多當地工人。
" 我們永遠無法讓它達到與我們自己的台灣工廠相同的性能," 他指出。" 無論我們多麽努力,我們永遠無法達到同樣的水平。"
與美國工人一樣,台灣工人也有自己的挫敗感。
高說,許多台灣人對美國的回流言論感到 " 緊張 ",并質疑引進台灣工程師是否符合台灣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美國的利益。
" 基本上,我們是否被欺負去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我們理解什麽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但這符合我們的最大利益嗎?"
他補充說,工程師及其家人可能會感到 " 被抛棄 ",不願意搬遷,因爲他們知道美國的首要目标是爲當地創造就業機會。
高約翰将公司在亞利桑那州的經曆與計劃中的 德國和 日本工廠作爲 " 雙赢 " 合作夥伴關系的 " 好評 " 進行了對比。他說 " 工程師不介意去 " 那些地方。
台積電正在德累斯頓設立一座耗資 110 億美元的晶圓廠,并在九州島熊本設立一座耗資 86 億美元的晶圓廠。
據觀察人士稱,美國和台灣之間的脫節部分在于媒體對亞利桑那工廠的報道。
台北經濟學院教授陳泰傑表示,美國傳達的總體信息似乎是:" 台積電之所以要在亞利桑那州建廠,是因爲台灣太危險了 "。
" 日本人永遠不會這麽說," 他說。" 他們會說,‘我們需要你,因爲這裏是我們的客戶,這裏是當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