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節奏快到來不及思考的時代,但依然有人願意踩下刹車,與自己對話:我的作品為何而存在?
看到了時代壓力下人心的焦慮與不安,生長于閩南漁鄉的邱尚振,創業十多年後,再度出發,創辦高端新餐飲品牌——無味舒食。
3 年時間隻開 3 家店,與行業追求效率與規模的傳統解法不同,邱尚振給出了 " 無味 " 的答案。
"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想做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讓你更好地修複跟療愈自己。"
疫情沖擊下,餐飲行業大面積停擺,這個年輕的品牌是否能扛過寒冬?上市通道收窄," 無味 " 是否也面臨同行類似的成長煩惱?
為什麼已經小有成就的他,二度創業會選擇 " 素食 " 這樣一個小衆的品類?他又如何在一個并不被投資人看好的 " 雪坡 " 上,構築令人流連忘返的精神 " 桃花源 "?" 甯靜之美 " 的背後,他和他的團隊為何總能保持 " 向上 " 的狀态?本周六,混沌創新領教邱燕,将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學員企業 " 無味舒食 ",與邱尚振一起回味他的創業曆程。
在追求更大規模、更高業績的時代,創業者應該如何按自己的節奏、自己的理想去構建具有獨特價值的商業模式?
需求小不小?行業是否仍有機會?起步期,創始人如何通過本質思考,避免掉入 " 情懷開店 " 的陷阱,走出 "1%" 的小衆市場?
時代紅利已悄然發生變化,面向未來,企業真正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又該如何選擇叠代反饋的指标?
我為什麼創建無味舒食?
2004 年,我大學畢業兩年半,開了第一家店——臨家閩南菜。
為什麼選擇開店?一個很重要得原因是,我對吃特别挑剔。我出生在閩南一個海邊的漁村,家裡從我爺爺到我爸爸都是漁民,閩南話叫讨海人。爺爺和爸爸都特别疼我,他們每次都舍不得把魚全賣完,會把最好的魚留下來拿回家來給我吃,所以我從小吃到的都是最新鮮的海鮮,嘴巴培養得特别刁,甚至不吃隔夜的東西,因為口感不好。
後來,我總想把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去跟别人分享。這些經曆,對我開臨家是一種驅動。
臨家做的是閩南菜,我們想把閩南人的熱情,愛拼才會赢的精氣神,傳遞給顧客。但是在無味,我們更強調慢、安靜、友善,跟臨家很不一樣。
2017 年時,我發現我變得比以前更安靜一些了,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待着,然後想一些事兒,很放松地感受周邊的人、事、物。這種内心的變化也表現在了我的飲食上,我變得更喜歡這種地裡的東西,就是人種天養、氣質天成的東西,我把它形容為泥土的清香,這種果實、五谷,給我一種非常質樸的感動。
之前,我對飲食也做過區分,把它們分成了兩類:一類是侵略性的,它可以響應你的欲望,但是你在滿足的同時,你也被侵略了,必須有更高的刺激。比如鮮味,你吃過 75% 的鮮美的東西後,下一次要讓你印象深刻,需要 80% 的鮮味,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的缺口是越來越大的。另一類是修複性的,修複性的飲食可以修複你的缺口,五谷就是這樣的食物。它們最有力量,因為五谷都是種子,種下去,它們能從那麼小長成那麼大,說它們沒有能量,不可能。所以現在早餐我基本上都吃五谷,吃根或者種子。
另一方面,我發現不僅是我,其實現在整個社會競争都很大,嚴重内卷,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和壓力等等。所以,做無味,其實我是想做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修複跟療愈自己。一開始我也沒想那麼多,更多的是我喜歡,後來我才開始做商業上的思考。
無味是小衆還是大衆的?其實無論小衆還是大衆都是相對的。整個社會在快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是該到了一個稍稍慢下來,稍稍做一些整頓的時候了。所以當我發現這個現象以後,我覺得從商業上來講,無味的前景也很大,因為社會焦慮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态,而人心的變化是外在一切變化的根源,當我們在追問本質的時候,最後真正的本質答案一定是在内心,而内心得變化,折射到外面就是外在的需求。
做餐飲行業的三個核心關鍵是什麼?
掃描下方二維碼,預約觀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為什麼不再熱衷于多開店了?
對于開店,我有自己的節奏。從規模來講,什麼叫大?我更看重的是影響力。也就是說,你開 100 家店,但是你沒有獨到的表達,你對整個行業沒有新的啟發、啟迪,你的品牌影響力也不會很大。相反,你隻開了一家店,但是你引領了這個行業,做這行的幾乎都來你這邊學習,來朝拜,那麼你的影響力就是大的。
日本有一家甜品店,隻有 8 平米,但是它一年的營收有 3000 萬,全世界做甜品的人幾乎都要來看一下。相反,你開了 100 家店,但是總有無形的力量讓你關門,其實你隻需要開 20 家就夠了,另外 80 家是強撐着的,有肉身沒靈魂,這個意義是不大的。
開第一家無味時,第一個月就虧了九十多萬,但是我并不焦慮,因為我知道我在培養一個新東西,新的生命,它是需要時間的。一個新事物,不要說讓别人那麼快就接受,你自己接受它都需要一個過程。創作需要周期,你一開業,你的真正創作其實才開始。那你要不要給自己一個創作的周期呢?哪能那麼快就開花結果呢?開花結果往往是在能量最高的時候,而在這之前,你要反複跟自己對話,跟作品對話,這個周期很長。
所以與其我們花一年開出三家店,不如花三年來做一家店。也就是把開九家店的注意力投入到開一家店,傾注了東西的作品,它回過頭來不僅會反哺你,還會更大地去影響顧客。
其實,我們開很多店的目的,無非幾個:第一,賺錢。那麼開十家店賺的錢一定比一家店多嗎?不一定,很多老闆跟我交流說,原來開 3 家店,利潤很高,現在開 30 家店不如當時開 3 家店呢,因為花了很多的成本在糾錯,我覺得沒有必要。
第二,我們想做大的目的,其實是想成長團隊。很多老闆想開更多店的動力來自于員工,他覺得他要給員工更多成長的機會," 你看他們現在都可以當店長了,但還在當主管!" 他覺得很抱歉。但是,真的是店多才能成長團隊嗎?對每一件事情精益求精的過程何嘗不是一種成長?我們的總廚陳文峰師傅,他在試做一個姜母鴨,試了 19 次,他帶着研發團隊七八個人圍着桌子團團轉,試到第 14 次,其實已經差不多了,已經很不錯了,已經快半夜 12 點了,但是他說不行,再來一次,後來又試了 5 次才滿意。這個過程,我覺得對于一個團隊來說就是最好的成長,這七八個夥伴會因為這個事兒,在對待其他事情上也會更加地精益求精,這就是真正的成長,跟你的規模有多大沒有關系。相反,你冒片面地追求快,反倒助長了員工的浮躁。
如何打造人人成長的組織文化?彼得 · 聖吉曾說:" 管理者要視人為人 "。團隊不上進、沒有幹勁?看無味舒食如何用文化打造組織的持久競争力
第三,是對行業的使命感,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難道開一家店的價值感、貢獻力就一定低于十家店嗎?不是的,就像在教授的課堂上有很多案例,很打動我的,甚至就是生活的點滴,都很打動人,都能讓你真正内在成長并飽滿。
我希望在繁華的都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我們能提供這樣一個地方,讓你靜下來,慢下來,來通過食物的本真看見自己,剝去額外給自己的很多角色、壓力,然後找到你的初心,在出發的路上,你能更精準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事業,這是我理解的無味的最核心的獨一無二的價值。
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回歸本真
無味講一句話,叫 "讓食物做回自己"。因為能讓人修複的,一個是真實天然的東西,比如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去看看山河大地,去海邊一坐,你自然而然就修複了,因為自然界這種真實的力量會幫你療愈。第二種,是你靜下來,舔舔自己的傷口,你會發現,其實是誰在傷害你呢?是你自己在折騰你自己!你反複用一個錯誤的思想折騰你自己,别人并不這麼看,是你自己的觀念出了問題。這時候,隻有你靜下來後,你身體的感受力清晰了,你才能看見,不是别人,是你自己在折騰你自己。
所以,我跟我的小夥伴們達成一個共識,在呈現菜品的時候,要堅守一個原則,那就是呈現本真。你看着一個草莓的時候,你首先是被它的顔色跟特有的香味打動,你不會在想給它塗點什麼,調個味。所以,無味并不是說這個食物沒有味道,是沒有外在的調味來幹擾,尊重食物本來的味道,是尊重它的本味的一個結果,通過這個來打動顧客,然後進而引發顧客的思考。食物做回自己就這麼好吃,而不是說我的手藝多好,我的調味多麼精準,是因為我隻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我尊重了食物本身,讓它做回自己,然後它就感動你了。那如果你做回自己呢?你是不是也就能感動你自己,感動你身邊的人呢?
在環境上,我們追求自然靜心,器具基本用的都是天然材料,比如橡木、黑胡桃木等。
在服務上,我們追求人的靜氣與友善。小夥伴要能駕馭自己,足夠靜,才能夠很細緻地去感受顧客到底需要什麼。隻有這三方面都在朝着一個方向努力時,才能讓顧客真正靜下來感受一些美好的東西,能夠讓顧客有所感觸,然後改變自己的眼光、視角,最後能夠發現幸福。這種幸福感不僅僅是吃到一頓好吃的東西,而是可以上升到身心兼具的幸福感。
我發現,很少有一個東西可以像食物那樣,如佛家講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面激發人的感受。比如,一道菜上來,顔值很高,眼睛一看就是一個藝術品,很養眼,很養心;然後一聞,嗯,味道也很好;然後一旁的服務員又跟你娓娓道來它背後的典故,廚師做了多少努力,一聽很感動,耳根也動了;然後嘴巴一嘗,哇,舌根也動了,很好吃;然後就啟動你的意,哇,很綜合的感受。
餐飲本身能傳遞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文化需要載體,不能光靠說,而是去體驗。我們也走過彎路,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是在做文化,不是做餐飲,結果把菜做得很難吃。很本味,很簡約之美,但是一吃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所以我發現,我們國内做素食,做得好的恰恰是之前做過葷食的。相反,那些因為信仰、因為慈善來做素食的反倒做不好。因為素食,它首先是食,其次才是素食,隻有把食這一關基本功做好,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加東西,才能往上走。
我看到很多師傅,他自己不喜歡吃這個東西,做完趕快推出去給客人吃。别人會騙你,思維會騙你,但身體不會騙你,這種真實的感受不會騙你。所以我理解的療愈是什麼?是卸下僞裝,回到現在,别再折騰過去,别再去焦慮未來。
用教授的話講就是臨在當下,這時候你的感知力才會回來,你自然而然就會卸下很多僞裝跟防備。社交時,其實見人的第一面,你是防備心的,把自己包起來了,不讓自己有太多的顯山露水,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已經遠了,對方看到你的防備,他也防備。
相反,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帶着一個希望他好的心,把你的手伸出來,把他托住,哪怕不用說太多話,他已經先開始跟你說話了。就像我們對孩子很少有防備心,我們會蹲下來,用孩子的口吻跟孩子對話,那個時候你就是個孩子。所以孩子為什麼能量高,是因為他沒有防備,他把自己打開了,就是這種天然真實的東西,對人、對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人,是一種最大的傳遞。
所以,我覺得療愈沒有那麼困難,修複自己,找到初心沒有那麼困難。無味的初衷,就是提供一個地方,通過食物的本真,讓食物做回自己。你看到食物做回自己那麼好吃,那麼天然,那麼感動你,你是否也能因做回自己而感動自己呢?人的身體是有溫度的,有時這個溫度都能讓你熱淚盈眶,這種溫度讓你不容易生病,這種溫度我認為就是正能量。相反,一個麻木的人,很難感動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他創造再多的财富,都是他設計出來的,一旦是設計的就覺得理所當然,目的達成,高興也很短暫,又得瞄準下一個目标,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