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是個珍視傳統的地方,多數傳統令人羨慕和敬畏,有些在今日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對女性入學的限制與歧視就是一例。這種傳統主要來自修道院文化的影響,幾個世紀以來,盡管衆多王後和貴婦成爲劍橋大學的創建者、贊助者與學院庇護人,學院裏卻一直未見女性的蹤影,連尊貴的女訪客都需經過院長特别允許方能進入庭院。
直到 17 世紀,有些學院還規定不準雇傭 55 歲以下的女仆,學生的換洗衣服必須放到學院門口,由洗衣女工集中取走和送回。19 世紀,女權運動的種子開始萌發,劍橋出現了兩所專收女生的學院紐納姆(Newnham)和格頓(Girton)。在是否承認它們爲大學成員的過程中,大學、學院和整個小鎮都經曆了激烈的紛争,即使女子學院最終都被大學接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還是沒有學位授予權。理由非常荒唐:女子不适宜從事學術活動,也無力與男人們競争。而且學校的圖書館、裝備精良的實驗室和多數講座都不對女生開放,校級獎勵和獎學金也将女生排除在外。
格頓學院及其主要創建者戴維斯(Emily Davies)丨圖片來源:wiki
巾帼怎能讓須眉
1881 年,大學勉強同意了将部分課程、考試向女生開放,但是仍然不給學位,甚至在著名的考試中,她們也未獲得應有的榮譽。
劍橋數學榮譽考試(Tripos,直譯 " 三腳凳考試 ")是一項令人生畏的智力挑戰,以 1854 年爲例,試卷多達 16 張紙,共 211 道題,要連續考 8 天,總計 44.5 小時。每年的考試也成爲那些古老學院暗中較力的戰場,在評議廳舉行的發榜儀式更成爲當地的一件盛典。優勝者的名單與事迹會出現在《泰晤士報》(The Times)等全國性的大報上,那些榮登榜首的數學天才一夜間就成爲家喻戶曉的英雄。
維多利亞時代著名的 " 三腳凳 " 狀元(又譯高級牧馬人 [ Senior Wrangler ] )包括約翰 · 赫歇爾(John Herschel,1813)、艾裏(George Airy,1823)、斯托克斯(George Stokes,1841)、凱萊(Arthur Cayley,1842)、亞當斯(John Couch Adams,1843)、瑞利勳爵(John Strutt,1865);獲得第二名(2nd Wrangler)的則有皮考克(George Peacock,1813)、惠威爾(William Whewell,1816)、開爾文勳爵(William Thomson,1845)、麥克斯韋(James Maxwell,1854)、喬治 · 達爾文(George Darwin,1868)和湯姆孫(Joseph John Thomson,1880),等等。
1881 年,來自格頓學院的女生夏洛特 · 斯科特(Charlotte Scott)" 非正式地 " 參加了 " 三腳凳 " 考試,總分排在第八。由于事先就有女生另計名次的規定,她的正式成績在 " 第七名與第八名之間 ",但是不能參加評議廳的揭榜儀式。
據目擊者記載,當主持人宣布完第七名的姓名與成績之後,場内齊聲高呼 " 格頓,斯科特 "。當晚格頓學院爲斯科特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晚宴,在場師生高唱亨德爾清唱劇《猶大 · 馬加比》中的 " 看,得勝英雄歸來 "。
實際上,斯科特的指導教師是大數學家凱萊(1842 年的 " 三腳凳 " 狀元),但是她的成就還是被那些保守的古老學院漠視,随後她在格頓學院擔任數學講師直到 1884 年。大約同時,斯科特通過倫敦大學的對外考試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劍橋直到 1948 年才開放對女性授予學位。1885 年斯科特移居美國,成爲費城附近布林莫爾女子學院數學系主任,主要從事高維代數曲線研究,1906 年被選爲美國數學會副會長。
另一位數學榮譽考試的女優勝者是來自紐納姆學院的菲利帕 · 福西特(Philippa Fawcett),她參加了 1890 年的考試,結果得到高出第二名 13% 的驚人成績。還是由于那個男女成績分列的愚蠢規定,她沒有獲得 " 高級牧馬人 " 的頭銜,隻是在宣布女生成績時說她的分數高于本屆狀元。
福西特的父親是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還當過郵政大臣與下院議員;母親是早期的女權運動活動家,參與了創建紐納姆學院的活動。福西特的事迹極大地鼓舞了 19 世紀末英國的女權運動,但是她仍然無法在英國一流大學找到合适位置。20 世紀初英布戰争結束後,她主動前往南非教書,回國後在倫敦郡議會負責教育工作。
菲利帕 · 福西特丨圖片來源:wiki
劍橋走出的女諾獎得主
1932 年,一位名叫多蘿西(Dorothy)的牛津女生來到劍橋紐納姆學院,跟随卡文迪什實驗室的貝爾納(John Desmond Bernal)作博士研究。貝爾納是當時 X 射線晶體學這一新領域的權威,由于他和其他一些科學家的努力,X 射線晶體學成爲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工具,對于确定生物分子結構發揮了關鍵作用。
貝爾納也是一位關注社會問題、熱心政治活動的英共黨員,可能他的興趣太過廣泛,最終沒能在那個大有前景的晶體學與分子生物學交叉的方向邁得更遠。而他的愛徒和女友多蘿西卻因證實青黴素結構與破譯維生素 B12 結構等成就獲得 1964 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獎 5 年後,多蘿西又破譯了胰島素的結構。多蘿西也被視爲利用 X 射線晶體學研究蛋白質大分子結構的先驅之一。盡管與貝爾納關系密切,多蘿西既沒有嫁給他也沒有加入共産黨(雖然她在政治上屬于比較激進的左翼)。
多蘿西 1947 年就當選爲皇家學會會員,1965 年獲得英國王室頒發的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多蘿西 1937 年嫁給牛津曆史學家托馬斯 · 霍奇金(Thomas Lionel Hodgkin),後者也是一位英共成員,但不像貝爾納那樣執着于意識形态。
多蘿西保持了自己的姓長達 12 年,直到 1949 年才改随夫姓,今日一般文獻稱她爲多蘿西 · 霍奇金(Dorothy Hodgkin)。多蘿西曾多次訪問中國,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梁棟材等中國科學家有過密切的交流。她也多次出訪蘇聯以及美國飛機轟炸下的越南北方,但她始終不受美國政府的歡迎。
1971 年,多蘿西訪問越南北部時與當地女民兵合影丨圖片來源:Ferry(1998)
1977 年,多蘿西與中國生物物理(化學)家一起,正在比較胰島素的晶體結構圖丨圖片來源:Ferry(1998)
劍橋出身的另一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是 1975 年在達爾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伊麗莎白 · 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布萊克本出生在澳大利亞,後來移居美國,先後在耶魯、伯克利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工作,因 "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與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和紹斯塔克(Jack W. Szostak)一道獲得 200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格雷德是她指導的博士研究生,也是一位女性;紹斯塔克則是供職于哈佛醫學院的合作者。布萊克本擁有美、澳雙重國籍,但是她的分子生物學基礎是在劍橋學習期間打下的,當時她專門研究一種名爲 Phi X 174 的噬菌體,博士學位導師是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劍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裏克 · 桑格(Frederick Sanger)。
說起諾貝爾獎,最該提到的也許就是羅莎琳 · 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了,盡管她沒有戴上那頂桂冠。富蘭克林出生于倫敦一個富裕的猶太知識分子家庭,1938 年進入劍橋學習化學,屬于紐納姆學院。在劍橋正式授予學位前,她隻有 " 名義上的學位 "(decree titular)。二戰期間富蘭克林曾研究煤與石墨的特殊性質,并由此獲得博士學位。
1951 年她開始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從事 X 射線晶體衍射與 DNA 化學結構的研究,但是她與原來主持這項工作的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之間産生了誤會:威爾金斯認爲她是自己的下屬,而富蘭克林則認爲自己的工作是團隊總負責人物理學家藍道爾(John Randal)指派的。威爾金斯在一封私人信件中稱富蘭克林爲 " 黑暗女士 "(Dark lady),可見兩人之間的關系很僵。
1951 年前後,英、美有好幾個實驗室都在從事遺傳物質分子結構的研究。富蘭克林在此期間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包括 1952 年 5 月獲得的一張 B 型 DNA 的 X 射線晶體衍射照片,即後來被貝爾納稱爲 " 有史以來最美的一張 X 射線圖像 " 的 51 号照片。轉年 1 月,威爾金斯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将此照片交給沃森,後者與克裏克立即重啓幾乎陷入絕境的 DNA 雙螺旋模型的建構。
1962 年,沃森、克裏克和威爾金斯因 DNA 雙螺旋模型的發現而榮獲當年的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而富蘭克林已于 4 年前告别人世。許多專業人士認爲,如果諾貝爾獎早些授予 DNA 雙螺旋模型或富蘭克林還在世的話,最終的獲獎人将是克裏克、富蘭克林和沃森。(編者注:參見《70 年前的今天,改變生命科學的論文發表》 《到了這間酒吧,我想起了她》)
1968 年沃森出版了一本頗具争議的暢銷書《雙螺旋》(The Double Helix),内中的富蘭克林被描寫成一個毫無女性魅力、不會穿着打扮、心機很重的古怪女人,還誤将她說成是威爾金斯的下屬,猜測她的家庭生活不幸,等等(如果沒有 " 政治正确 " 的顧忌,口無遮攔的沃森還可能說出 " 猶太人 "、" 老姑娘 " 之類的話)。
沃森的書遭到很多人的批評,他後來在不同場合對富蘭克林表達了敬意。而在當年将她延攬至伯貝克學院,又目睹她度過五年快樂且多産時光的貝爾納眼中,富蘭克林則是完全不同的形象,他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悼念文章中寫道:" 就科學家而言,富蘭克林小姐最特殊的是,她所做的每件工作都極端透徹與完美。她所拍攝的照片(指 51 号照片),可以列入有史以來最漂亮的 X 射線照片之一。"
看看下面這些照片,我們就知道沃森的描繪是帶有偏見的,而貝爾納說的 " 透徹 "" 完美 " 和 " 漂亮 " 也不僅僅限于富蘭克林的學術工作。
工作中的富蘭克林(左:1949;右:1955)丨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左:在挪威登山(1940 年代);右:在意大利托斯卡納旅遊(1950)丨圖片來源: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今日劍橋大學的本科生中約有一半爲女生,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約爲 40%。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女教授、女學者以及管理者。2003 年,劍橋大學選出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的全職副校長(劍橋大學校長僅是一種禮儀性的榮譽頭銜,當年的校長是伊麗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人類學家艾莉森 · 理查德(Alison Richard),在她任上劍橋大學于 2009 年舉行了隆重的建校 800 周年慶典。
根據 2017 年的數據,劍橋大學的 31 所學院中,共有 11 所由女性擔任院長,包括最古老的彼得豪斯學院在内,它可是倒數第二個接受女生的劍橋學院。
白雲蒼狗,世事難料,當年拼命阻撓婦女進入劍橋大學的老頑固們,一定在那個世界吹胡子瞪眼感歎人心不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