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李杭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 IP 和标簽。
提到廣州,人們都會想到廣州塔,或是聞名于世界的粵菜文化;談起西安,人們腦中大多會出現一個響亮的名字—兵馬俑,或者是令人垂涎的肉夾馍;而如果說起景德鎮,大家對它的第一印象一定是陶瓷。
這座小鎮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得名。
從真宗皇帝賜号到元朝設立專門燒造官府用瓷的 " 浮梁瓷局 ",再到明朝建立 " 禦窯廠 ",幾千年間景德鎮從一個平平無奇的小鎮搖身一變成爲世界的瓷都,即便這裏撤鎮設市,景德鎮的名字依然叫做景德鎮市。
景德鎮的瓷器 圖源:圖蟲創意
而近幾年,随着樂天陶社、三寶國際陶藝村、陶溪川文創街區等一批創意機構的蓬勃發展,景德鎮逐漸從一座滿是匠人精神的文化古鎮,變成了一座創意之都。
這是一座陶瓷的城市,也是一片理想者的熱土,年輕的思想沖擊着這座城市的傳統文化,并影響了整個城市的文化發展趨勢。
千年瓷都
景德鎮,又一次走到了台前。
最近,景德鎮開了一場關于景德鎮窯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調度會。會上明确提出了時間節點等諸多要求,并樹立了 " 确保 2026 年申遺成功 " 的目标。
而目标背後的底氣,正源于景德鎮精湛卓越的制瓷技藝和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底蘊。
" 中華向号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 "。瓷器是中華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地處江西省的景德鎮,擁有近 2000 年的制瓷曆史,是這明珠的靈魂,讓中國瓷器享譽世界。
景德鎮位于江西省,坐落于黃山、懷玉山餘脈和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境内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景德鎮 圖源:圖蟲創意
這是景德鎮成爲瓷都的一個注腳。按照如今的行政劃分來看,在景德鎮市的管轄範圍内,聚集着大量的陶瓷工藝人。
但陶瓷市場的形成,至少需要三個元素,第一是生産的原料,第二是燒制陶瓷的礦石原料,第三是瓷器的運輸渠道。
景德鎮恰好集這三種優勢于一身,它南邊的樂平,是煤礦産地,其北邊的祁門(今安徽黃山市轄區)是瓷器的原料,高嶺土的産區,而流過景德鎮的昌江,可以直達鄱陽湖,再從九江進入長江,運送景德鎮的瓷器從上海走向世界各地。
高嶺土的發源地 圖源:圖蟲創意
這種地理優勢讓景德鎮早在漢代就出産瓷器。
史書記載:" 新平冶陶,始于漢世 ",景德鎮在當時叫做新平鎮,可見景德鎮制瓷曆史已有兩千多年了。
然而景德鎮從新平變成景德鎮,卻源于一場意外事件。
公元 1004 年,宋真宗趙恒在與遼國的數月兵戈後,締結了頗具争議的 " 檀淵之盟 "(今年賀歲電影《滿江紅》的故事線索,便是由檀淵之盟延伸而來)。爲了慶祝來之不易的和平,他将年号改爲景德,并命令昌南鎮燒制一批瓷器以作慶祝。
由于那批瓷器 " 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宋真宗趙恒對浮梁鎮所産的青白瓷愛不釋手,龍顔大悅,遂将昌南鎮賜名爲 " 景德鎮 "。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出現景德鎮三個字。從此,景德鎮一詞沿用至今。
在這之後,景德鎮的制瓷業逐漸繁榮。精湛的工藝和便捷的交通條件,讓景德鎮從衆多陶瓷産地中脫穎而出。
景德鎮瓷瓶 圖源:圖蟲創意
自元至明清,曆代皇帝都會委派專門的官員,駐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的燒制。" 黃袍加身 " 的景德鎮瓷器,開始聞名于世。
但随着清朝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之後,景德鎮的瓷器難以通過陸路進入廣州出口海外,而内地其他城市治陶技藝的提升,又沖擊了景德鎮在國内市場的份額,這讓千年瓷都在那段時期内風光不再。
直到通商口岸再次打開,以瓷器諧音爲名的 "China" 這一說法,再次讓景德鎮成爲中國瓷器王冠上的明珠。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輝煌也一直延續—— 50 萬市區人口中,有 8 萬國有瓷廠的陶瓷工人,陶瓷産值占全國的 20% 以上。
然而景德鎮瓷業發展也曾遭遇落寞。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景德鎮陶瓷産業相對落後,特别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景德鎮十大瓷廠相繼倒閉,本地陶瓷産業大幅度萎縮。
在 21 世紀初期,景德鎮瓷器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甚至在瓷器之都的 " 争奪戰 " 上也敗給了佛山、德化等地。
2004 年,景德鎮一家仿古瓷器店 時代周報 黎廣 / 攝
不過,近年來,随着國潮興起,年輕人對傳統工藝的興趣逐漸加深,他們被陶瓷技藝所吸引,從四面八方來到景德鎮學藝、旅遊和定居。
如今,随着年輕手藝人的湧入,景德鎮不再隻是一個傳統的以手工作坊模式爲主的陶瓷産地,而是一個新生審美與傳統工藝相融合的陶瓷創意基地。
哪個城市有夢可圓,年輕人就湧去哪裏
漂,是多數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爲了更好的工作機會,看更廣闊的世界,每年都有無數的年輕人從家鄉離開,到一線城市打拼。
不過,近年來,随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的年輕人開始展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他們選擇漂泊的城市也開始發生改變。
一些追求自由,向往甯靜,想要實現自己創業夢的年輕人,逐漸從繁華的都市逃離,尋找他們心中的桃源之地,而景德鎮這樣一個古樸甯靜,千年來隻專注于做一件事的江南古城便自然的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最新的數據是,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會有 3 萬多人來到景德鎮,他們在這裏學習陶瓷制作工藝,期待在這裏找到理想的生活及事業。
作爲 3 萬分之一,蘇鑫沒有想到,她在景德鎮一漂就是四年。最初,她隻是想要了解和學習陶藝,在景德鎮學完一個月的陶藝課程後便會回到廣州。
然而在這一個月中,她忍不住被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吸引,深深的沉入這門深邃與遼闊的技藝之中。臨近課程結尾,她獲得了一個擔任樂天陶社的志願者的機會,便當機立斷地留了下來。
三個月的志願者工作結束之後,蘇鑫又獲得了一個繼續留下來的機會。" 當時樂天陶社需要一名助教,他們覺得我比較合适,而我又正巧想在這裏繼續邊學習邊工作,所以就留了下來。"
景德鎮的樂天集市 圖源:圖蟲創意
對于蘇鑫來說,如果想要做原創作品,留在景德鎮是最佳的選擇。" 這裏有最完備的陶瓷産業鏈,制造陶瓷的任何原材料和設備都可以在方圓五公裏内随時買到。而且這裏也有技藝最高超的制瓷師傅,遇到任何瓶頸和問題,都可以随時請教和學習。"
四年間,她從一個陶藝小白,逐漸變成了一個藝術創作者和手工博主,目前,她的工作節奏非常固定,一半的時間在陶藝社兼職,另一半的時間做自己的作品,然後在集市或網絡上售賣。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她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客戶,未來她想回到廣州開一個工作室,兼顧作品創作和陶藝教學。
蘇鑫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作品 圖源:受訪者提供
" 像我的話,是沒有想過要靠這個賺多少錢的,隻是因爲自己喜歡這個東西,然後能靠賣自己的作品生活就好,回到廣州之後,我想把陶藝帶給更多人,讓他們體會做陶時那種專注當下的狀态,釋放自己的壓力。"
景德鎮想成爲年輕人的 " 詩和遠方 "
近幾年,像蘇鑫一樣去到景德鎮的年輕人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進入陶瓷這個行業。
2021 年去到景德鎮學陶的米亞是景漂的另一種樣本。
據米亞介紹,去到景德鎮學習陶藝的年輕人其實可以分爲三種,一種是因爲興趣來到景德鎮,學一兩個月玩一玩,感受一下,第二種是在景德鎮呆了幾年,深入學習陶藝,但最終發現不能靠陶瓷來生存,所以離開了景德鎮,第三種是潛心學習,把陶藝當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最終選擇留在景德鎮,或者是回到其他城市,開一個工作室。
米亞是 " 景漂 " 群體的第二種,兩年前,她帶着對陶藝的好奇和憧憬來到了景德鎮,希望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後,利用積累的資源開一個陶吧,但是當學習了一個月之後,她卻主動放棄了這個想法。
米亞在景德鎮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做陶中度過的 圖源:受訪者提供
" 其實做陶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治愈,從經營者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非常基礎性的工作,而且非常的消耗人,過程中還會發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件,比如裂底、把手開裂等等,其實是一件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雖然景德鎮極緻的工藝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愛好者,但是這裏清苦的生活也勸退了很多人。" 雖然景德鎮生活成本很低,但是價格低就對應着生活水平不高。在這裏,一切都隻與瓷器相關,其他的設施都比較落後,這也使得很多年輕人離開了。" 米亞說。
年輕人在景德鎮的聚集地,景德鎮陶溪川 圖源:圖蟲創意
在社交媒體上,很多旅行者也表示,到了景德鎮後,覺得跟自己的預期落差很大,交通不便,住宿條件不好,在配套設施上有很大的欠缺。
不過,近年來随着文化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陶瓷人才湧入,景德鎮正在積極做出改變。
今年以來,景德鎮市持續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加快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加快推進景德鎮市衆多老廠區、老廠房工業遺存更新改造利用工作,積極謀劃老鴉灘、黃泥頭等多個城中村的風貌更新改造,着力提升城市藝術氣質,彰顯城市獨特魅力。
而且,爲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景德鎮正在全力搭建創意創業 " 引力場 "。
今年 3 月,景德鎮市長在采訪中強調,目前景德鎮打造了以禦窯廠遺址爲核心的陶陽裏曆史街區、以陶溪川爲代表的文創街區、以三寶國際瓷谷爲載體的陶源谷藝術景區和東市區 " 三陶一區 " 文創空間,爲 " 景漂 " 人才提供廣闊的創意創業平台。
其中,用老工業遺址打造的 " 陶溪川 ",通過新業态植入,吸引了 1.8 萬名 " 景漂 "、2902 個孵化創業實體、帶動上下遊 10 萬餘人就業,榮獲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等稱号,成爲廣大 " 景漂 " 的造夢空間。
曾幾何時,四通八達的河流将景德鎮的瓷器帶向世界各地,而如今,傳統的陶瓷技藝将來自各地的年輕人帶回了景德鎮。在這裏,他們重塑自己的人生,并且也在使得這座延續千年窯火的城市煥發新生。
(應被訪者要求,部分人名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