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謝澤鋒,編輯 | 楊旭然
輸出工業品,置換農産品,已經成爲我國和許多國家外貿交易的核心模式。
作爲全球最強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國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的工業門類。 放眼全球,有且僅有中國一家。中國制造業的全面性、多樣性、産業鏈的完備性、制造效率等等方面,在全球已是獨一檔。 造船、汽車、家電、通信設備等等領域,都常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市場雖然大,也無法滿足無限度的龐大産能。走向海外市場,是中國制造業進一步走強、升級的必然路徑,因此近年來中國工業産能的出海勢頭正盛。
商貿流通講究的是有來有回,有出有進。長期不對等的貿易關系并不健康,會引起逆差國的反制措施,甚至會掏空逆差國的财富。因此在向全球出口工業品的同時,中國也需要從海外國家進口更多商品。
但是,中國市場所急需的高端芯片、半導體設備、高端數控機床等高精尖産品,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根本無法生産,而那些基礎工業國所生産的工業品,在和中國商品的對比中也毫無優勢,在中國市場上缺乏競争力,因此難以進口到中國。
因此除了各類工業所需的礦産、原油之外,很多國家在和中國進行貿易時,都是以出口農産品爲主,如東南亞國家的榴蓮、智利的車厘子、巴西的牛肉、俄羅斯的帝王蟹、阿拉伯國家的椰棗等等。
尤其對于那些既沒有礦産和石油,也缺乏制造業能力的國家來說,農産品幾乎是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唯一籌碼。
人民币及本币結算的普及,以及對外貿易中出現的 " 以貨易貨 " 情況,也進一步導緻了第三世界國家向中國出口農産品的火爆。
受益于大量農産品的進口,消費者們有了更多選擇,榴蓮、牛肉、車厘子、牛油果、藍莓等産品的價格越來越低,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國内同行遭遇劇烈競争,企業經營受到影響。尤其典型的,就是今年以來國内牛肉受到進口牛肉的影響,價格持續下滑,肉牛和奶牛養殖行業大面積虧損,産業發展面臨着嚴峻挑戰。
但如果貿然停掉農産品進口,很容易激起海外國家對中國工業品的對等限制。因此國内企業除了急需降本增效之外,政策面相關的扶持和調控措施也迫在眉睫。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應該在港口直接建廠加工,再轉售國外,讓大量農産品不再進入中國市場。
摸索出一條更中庸、更能兼顧多方利益,尤其是兼顧中國農産品生産者利益的道路,已經迫在眉睫。
01 進口激增
近年來,我國許多農産品進口量呈現暴增勢頭。此前," 高高在上 " 的車厘子、榴蓮、牛肉、帝王蟹等等,都逐漸變得親民起來。
相比豬肉和雞肉,牛羊肉屬于高價産品,并非高頻消費品,很多家庭隻有逢年過節時,才會購買。但今年以來,牛羊肉價格一路下跌,近期牛肉價格跌至 68.43 元 / 公斤,而在兩年前要逼近 90 元一公斤。北京新發地的批發報價可以低到 48 元 / 公斤。
這背後與牛肉的進口量持續增加緊密相關。2013 年,我國進口牛肉隻有 29 萬噸,去年則上升到 273.7 萬噸,十年增加八倍有餘。而且,即便加上運費稅費等,進口牛肉價格也基本是國内市場的 1/3 到 1/2,而且 2023 年的進口均價比上一年還在降低。
另一方面,我國牛肉産量在去年亦達到曆史最高峰。再加上進口沖擊、消費降級,三重暴擊之下的肉牛養殖戶大面積虧損。包括澳亞集團、鵬都農牧等上市企業,都因牛肉賣不上價而陷入了虧損泥潭。
相同的邏輯也在車厘子、白糖等商品上重複。今年以來,高端水果降價成爲熱議的話題,春節是車厘子的銷售旺季,但由于智利等國的車厘子大量進口,這一高價位水果便宜了不少。
年初,一艘載有 2500 噸車厘子的貨輪從智利聖安東尼奧港出發,僅用 23 天就直抵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到港後僅耗時 45 分鍾,就完成了卸船裝車。早已等待就緒的貨車連夜運往京津冀等北方地區。
相比此前發往廣東、上海再轉運到北方,運輸時長縮短三天以上。加上各種綠色通道,天津港到北京新發地的運費省了八成,新發地駐紮着 1000 多個閃送,一小時基本送達全市。
智利車厘子大量供應,加上空運改海運降低了物流成本,讓其價格持續下跌。去年的智利車厘子最高可以賣到 200 元一斤,而今年春節隻賣 40 多元一斤,直降八成。這類此前高不可攀的進口水果,實際上已經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白糖也不例外,雖然我國居民吃糖量不如歐美,但作爲戰略物資,我國一直需要大量進口食糖。我國境内年産白糖約 1000 萬噸,但由于白糖在食品、飲料、工業、制藥、化工等領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耗量卻高達 1500 萬噸。需求缺口巨大,進口白糖大行其道。
巴西白糖産量世界第一,且雜質少,甜度高,品質好,主導世界白糖價格走勢。巴西是我國最大食糖進口國,2023 年我國共進口糖 397 萬噸,其中有 327 萬噸來自巴西,占比高達 82.37%,價值約 137 億元。
2023 年上半年,巴西白糖價格每噸在 4000-5000 元區間,但到了年底,随着白糖産量大增,國際白糖價格一度跌至 4000 元 / 噸以下。但在我國核心白糖生産基地廣西,糖廠僅甘蔗成本就接近 5000 元 / 噸,再加上人工水電等成本,共計需要約 5800-6000 元 / 噸。
大量白糖進口,對國内糖廠形成了明顯沖擊,廣農糖業已經連續 12 年扣非後虧損,其在中報坦言,下半年進口糖會使糖價進一步承壓。
可見,龐大的低價農産品進口,對國内相關産業造成沖擊完全無法避免。
02 國際戰略
出口工業制品,進口農産品,背後牽扯到中國經濟戰略、全球貿易和國際合作的大戰略。
尤其是繞開美元進行本币結算,從而推進人民币國際化,是棋局中的關鍵一步。
由于國際經濟形勢動蕩,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早已是入不敷出的狀态,根本沒有足夠的美元外彙來購買中國商品。
最具代表性的俄羅斯,由于遭到美國制裁,俄羅斯必須建立一套獨立的貿易金融體系。據俄方統計,當前中俄之間 92% 的貿易都以本币結算。随之而來的,是兩國貿易的持續升溫,在農産品方面也是如此。
今年上半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 42.32 萬噸大麥,價值 1 億美元。進口量增長了 5.3 倍,價值量增長了 4 倍。整體上看,過去一年兩國農産品、原材料和食品進出口貿易額增長 34%,達到 111 億美元(940 萬噸)。
在俄羅斯第二大主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有 71% 的出口農産品銷往中國,這個位于西伯利亞的行政區原本難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因爲農業出口,經濟變得活躍起來。
另一個農業大國巴西的情況也相當接近。去年 2 月,中巴兩國簽署以人民币爲基礎的結算安排備忘錄,更多的雙标貿易可以繞開美元。
以第一單實現本币結算全閉環的交易爲例,巴西埃爾多拉杜紙漿公司向中國企業銷售商品,指定中銀巴西爲收款行,中銀巴西收到進口商開立的人民币延期付款信用證後,辦理人民币信用證貼現業務,此後将收到的人民币直接兌換爲雷亞爾入境巴西,彙入客戶本地賬戶。
這樣一來,我國向巴西出口機械、機電、新能源汽車等工業品,而巴西則大量向中國出口大豆、白糖、牛肉等農産品,本币結算進一步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繁榮。
加大農産品貿易,是維持與部分國家的貿易穩定,促進貿易平衡的關鍵舉措,也是必然舉措。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由于隻能出口肉類和初級農産品,阿根廷和中國貿易往來種長期處于劣勢地位,且中國長期是該國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去年的逆差達到 40 億美金。
阿根廷亟需大量的 " 中國制造 ",對中國電子、工業制品、紡織服和機械設備高度依賴,進口商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都來自中國。因此,阿根廷新政府對中國 " 既愛又恨 ",一邊發表不利于中國的言論,另一方面又尋求和中國加強合作。
政治體制不穩定、改革反複失敗、頻繁出現的政變,都屢屢重創了阿根廷經濟。這個曾被譽爲機遇之地和新興力量的國家,一直是經濟危機的高發地。阿國内當前通貨膨脹率飙升,貧困率現已超 40%,外彙儲備不足 30 億美元,外債激增,僅欠下 IMF 的債務就達到約 443 億美元。
中國的農産品進口,對于該國至關重要,爲維持和阿根廷的合作,我國大量購進大豆和其他谷物,今年購買了該國大豆出口量的 93% 以上,大麥和高粱幾乎全部由中國購買。
而且,我國已同意與阿根廷續簽 350 億元人民币的貨币互換協議,不僅可以幫助其償還外債,還可以在危機關頭,以解燃眉之急,管理好國際收支平衡。
可以說,在中國人吃肉、中國工業品出口方面,巴西、阿根廷都在做着自己的貢獻。也可以看出,觀察農産品貿易,要結合大戰略、大語境的背景,進口與自産之間需要達到足夠的平衡。
03 解決之道
糧食安全向來是 " 國之大者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但與此同時,爲防患于未然以備不時之需,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高品質需求,我國仍是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去年的進口總量高達 1.62 億噸。
今年以來,各類糧食作物仍在大量進口,對國内沖擊較大。比如,我國在今年前 7 個月進口了 521 萬噸高粱,幾乎是去年的兩倍,大麥進口 972 萬噸,同比增加 67.1%。
國内連年豐收增儲,需求疲軟的背景下,大量進口導緻了糧食價格的持續下滑,小麥、玉米、高粱和大麥的價格都已經接近三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當下,進口糧食正拖累國内糧價,甚至可能會影響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因此政策面需要在穩定與各國貿易關系的情況下,尋找更多解決之道。
一方面,在必要時動用政策手段控制糧食進口數量。我國對白糖、玉米、小麥、大米等均實行進口配額制,截止 7 月,小麥進口量已是連續三年超配額,玉米連續 5 年超配額。但有些海外糧食價格過低,甚至靠提高關稅、國内技術升級和規模生産降低成本,都無法扭轉局面。
因此已經有建議認爲,應該動用更多的行政手段來控制進口量。
另一方面,在各大港口直接建設加工基地非常有必要。我國進口糧食大部分爲初級農産品,而我國又同時具備全球最完善、最齊全的糧食加工體系,資源禀賦齊備。
" 十三五 " 時期,我國就推行了 " 産購儲 + 銷 " 一體化全産業鏈經營模式。有研究顯示,未來全球農産品和加工行業将持續保持平穩增長的态勢, 2023 年全年市場規模高達 16.5 萬億元。
延伸産業鏈,深度推行循環經濟,疊加預制菜興起,農産品加工業正成爲農業脫離困境、消化進口農産品的主要方式,并不斷叠代升級。
例如,在 " 中巴經濟走廊 " 上的明珠瓜達爾港口,就計劃在港口物流的基礎上,打造漁業加工、冷庫等配套産業,形成完善的遠洋漁業綜合服務基地,可以輻射周邊各國漁業企業。
目前,瓜達爾港已經具備港口全作業能力,正在積極拓展船隻維修、補給服務等業務範圍,而且還與甯波舟山港合作,朝着物流樞紐和産業基地的發展目标邁進。
一個涵蓋物流、倉儲、食品加工、農業、紡織等領域的自由貿易區雛形已現。
港口農副産品加工不僅可以緩解國内農産品的沖擊,還能對外輸出國内基建能力,同時提高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水平,推動雙邊關系進入更高水平。
04 寫在最後
" 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 适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防止沖擊國内生産,給農民就業和增收帶來大的影響。"
這是國家領導人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很顯然,這就是目前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是全球農産品向中國輸入的實際情況。向全球出口更多食品和農林深加工産品,也成爲了中國農業和農副産品加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我國正不斷推進新型國際貿易模式,在海外投資建設港口加工一體化基地,将國内積累的農産品加工能力輸出海外,亦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方式。
在當前進口農産品大規模沖擊的背景下,所有的探索和新模式都是值得嘗試的,因爲農業肩負着太多普通中國農民的生計,也肩負了他們對于未來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