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智能相對論,作者丨 Kinki
近日,螢石網絡(下稱 " 螢石 ")舉辦了 2023 春季新品發布會,這是公司上市以來的首個新品發布會,除了拳頭産品智能家居攝像機之外,還有智能入戶産品、TV Studio 等十多款新品,EZVIZ Connect 升級爲 2.0 版本,并宣布接入 Homekit 系統、支持 Matter 标準。
從螢石獨立後的首份業績快報來看,公司實現營業 43.06 億元,小幅增長 1.61%;但淨利潤爲 3.33 億元,同比下降 26.10%。螢石解釋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宏觀外部環境導緻收入增速有所下滑,同時公司加大了對技術研發以及新渠道開拓的投入,導緻費用率升高所緻。
隻是,對于在海康威視羽翼下成長了 10 年的螢石來說,如今剛 " 斷奶 " 就要跑步進入全屋智能,螢石是否真的做好了準備?螢石又是否真的有獨立打開市場的能力?
01 螢石 " 斷奶 ",1+1>2
2010 年,海康威視登陸深交所,并成爲了全球視頻監控領域市占率第一的企業。2013 年,海康内部設立了互聯網業務中心,海康威視副總裁蔣海青帶隊,爲一直專注于 B 端、G 端的海康威視開發 C 端業務。
有别于小米、百度、360 等以智能硬件爲主的品牌定位,螢石早就确立了以 " 智能家居 + 物聯網雲平台 " 的雙主業定位。
作爲海康威視的創新業務,螢石選擇從其強項家居安防開始着眼,積極發展智能家居生态。海康威視不僅在視覺領域方面給予螢石技術引領,在螢石徹底獨立之前,其在資金、供應鏈等方面,也獲得了海康威視的不少幫助。
比如在資金與人才方面,海康威視通過設立跟投計劃,參與對象主要爲海康威視及其創新業務子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核心骨幹員工,深度綁定核心員工利益,實現員工和公司的共同發展,同時增強市場競争力。
如果用 " 父母與子女 " 來形容海康威視跟螢石之間的關系,那麽在螢石獨立發展之前,适當的支持能幫助螢石更快長大,關鍵是螢石在獨立之後,到底能否脫離 " 母親 " 的保護?
目前來看,市場對于海康威視與螢石在供應鏈、客戶和渠道方面有所重疊而感到擔憂,事實又是如何的呢?
在供應鏈方面,螢石在 2019 年以前并不直接從事生産,而是全部委托給了海康威視。不過,螢石已從 2020 年開始建立自主采購及生産體系,目前螢石供應鏈已經完全實現了獨立。
但芯片此類産品本身容易存在供應鏈重疊,因此在 2022 年上半年,螢石與海康威視的供應商确實仍有重合,但本身供應鏈也是一門生意,價格合适、質量穩定,螢石自然願意與它們延續合作。
而在客戶方面,螢石除了直接向海康威視及其直接關聯方銷售産品外,螢石和海康威視的重點客戶如各大型電信運營商也存在着重疊,不過重疊客戶的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已在逐年降低。
至于渠道方面,螢石雖然借用了海康威視完善的渠道基礎,但這些年也在加快建立起自有經銷商體系,重點開發了以電信運營商、房屋裝修公司、系統集成商爲代表的專業客戶,并通過電信運營商增強對終端用戶的覆蓋能力。近年電信運營商客戶正在強化其對智能家居行業的投入,公司線下銷售占比也因此而逐年上漲。
不過,盡管螢石在渠道、客戶等多個方面一直在積極走出 " 獨立性 ",但其跟海康威視在産品品類、核心技術方面确實有所相似,爲了進一步實現螢石自身價值,螢石必須從海康威視這邊 " 斷奶 "。
一方面,如果不獨立發展,螢石很難跳出海康威視原有的發展路線,而選擇獨立并上市,螢石則有機會在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在自由度更高的基礎上,圍繞智能家居做更多的研發投入和方向探索。
比如螢石在招股書就提及募集将用于打造螢石智能制造重慶基地、螢石智能家居産品産業化基地等項目,以及進行技術研發等。
另一方面,螢石獨立之後也可以更好地輔助海康威視,比如當前海康威視 AI Cloud 開放平台的雲服務便是由螢石雲所提供的,而螢石要提高服務能力,則需要見識更多客戶,累積更豐富的經驗。假如螢石一直是海康威視的一部分,則永遠隻能1+1=1,分開之後,才有機會變成 1+1>2。
于是,才有了螢石從海康威視中分拆成獨立公司,再順利登陸科創闆的事情。從螢石獨立後的首份業績快報,以及過去三年的業績情況來看,螢石一直能實現營收和利潤的 " 正收益 ",且營收規模一直都在持續增長。
從這點來看,盡管螢石與海康威視存在關聯交易、同業競争雖然仍是老生常談,但螢石也拿出了實際成績來應對市場的質疑,即便沒有海康威視的持續 " 輸血 ",螢石也能走穩,正是 " 斷奶 " 的好時機。
02 入局智能家居,螢石 " 未走先跑 "?
螢石獨立發展後,基本已确立了 " 智能家居 + 物聯網雲平台 " 的雙主業模式。雖然進軍 " 智能家居 " 是其探索初衷,但蔣海青也曾在采訪中表示,在家用安防這一塊,消費者已經多少知道螢石的存在,但在智能家居領域,螢石在消費者心智中還沒有達到一線品牌的位置。
從 " 安防巨頭 " 到 " 智能家居新手 ",對剛剛才從海康威視 " 斷奶 " 的螢石來說,難免背負市場壓力。雖然螢石已能自給自足,但不足 50 億元的銷售規模,跟 2022 年小米近 800 億元的 IoT 産品收入相比,以及美的、海爾等傳統家電品牌的智能家居收入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産品矩陣過于單一,是螢石難以快速打開市場的主要原因,這或許也是螢石在春季發布會上一口氣發布多款新品的原因。但尚未在市場站穩陣腳就開始跑步入局,螢石此舉未免過于着急。
從産品端來看,由于螢石背後有海康威視的支持,在供應鏈上更具規模效應優勢,其在智能家居攝像機領域的毛利顯著高于同行。
不過,近年行業的價格競争也越演越烈,螢石也難以獨善其身,以智能家居攝像機爲例,其整體價格從 2019 年的 172.39 元降到了 2022 年 H1 的 153.21 元。當然,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螢石電信運營商客戶收入占比上升,針對客戶的需求推出了部分低單價産品,但 " 價格戰 " 确實也是整個行業的風險因素之一。
盡管如此,螢石通過價格戰拿下的市場也仍是其 " 老本行 " 的攝像機産品,目前螢石其它智能家居産品在營收中的占比仍不高,部分産品的銷售占比甚至逐年走低。由此可見,雖然螢石在産品矩陣上采取 " 大包圍 " 策略,但消費者卻仍然需要時間來消化。
從品牌端來看,蔣海青擔心的問題也非常現實,當産品的品牌影響力不夠大的時候,其銷售往往就更容易被掣肘。
比如螢石對運營商渠道的依賴已越來越強,在螢石 2021 年的前五大客戶中,第二大和第三大客戶都是運營商,加起來占比超過 14%。但把産品賣給運營商卻是一門 " 薄利多銷 " 的生意,不僅會被集采壓價,用戶接入的也會是運營商的雲平台,這樣螢石的物聯網雲平台就不能發揮作用。
因此,近年螢石已在進一步豐富客源結構,加大對線下零售體系的建設。其中,面向 C 端的經銷商是第一大渠道,占比超過 60%;同時,通過延伸 B2B2C 類專業客戶,擴大品牌在 C 端市場的知名度。
在消費者尚未将螢石從海康威視 " 安防老大 " 的定位中剝離之前,螢石要順利過渡到 " 全屋智能 " 的定位,恐怕還要另辟蹊徑。
通常來說,企業布局智能家居,一種方式是選擇 " 産品路線 ",比如美的等,試圖盡量多占領終端入口;另一種方式則是 " 體驗路線 ",比如小米、華爲、百度等,在人機交互體驗的基礎上爲消費者創造創新的智能體驗,并以此切入更多的家庭消費場景。
但在這兩個方向上,視覺技術出身的螢石均不占優,因此其選擇了第三條 " 技術路線 ",希望通過算法帶動硬件銷售,再帶動雲來介入智能家居市場。而在這一路線中,螢石試圖開辟出更多小衆家庭消費場景的意圖非常明顯。
目前螢石的技術主要分爲通用技術和專用技術,通用技術就是業内常見的視頻監控、視頻數據傳輸等。而專用技術則以螢石在 2021 年打造的算法商店爲代表,用戶可以根據應用場景自主選擇 AI 算法,主要面向兒童陪伴、老人看護、寵物陪護等場景,目前,螢石已經推出如跌倒檢測、揮手檢測、寵物檢測等算法。
加入了 AI 算法之後,攝像頭監控可以實現的功能就更加豐富,在這些垂直領域上,普通攝像頭企業就不能再單以價格戰來搶生意了,某種程度來說,螢石找到了 " 降維打擊 " 的着力點。
另一方面,螢石也并非隻專注小衆賽道,畢竟這些領域的市場需求還需要培育,遠水難救近火。因此,螢石也在進一步強化自身 " 音視頻 " 的長闆優勢,其實時音視頻服務 ERTC 已從 1.0 升級到 2.0 版本了。
在螢石的雲端優勢下,其可以将複雜的物聯網場景下的實時音視頻互動做得最好,在遠程問診、辦公協同、在線教育這些朝陽領域中,螢石還是有不少發揮空間的。
在螢石的想法裏,硬件不是公司創收的唯一貢獻,雲端服務也是。因此,螢石就可以盡量避開已經非常激烈的 " 智能家居入口争奪戰 ",隻是,雲端的生意真的好做嗎?
03 螢石創收,路在何方?
目前來看,螢石試圖以雲端算法作爲突破口的生意經,恐怕未必能馬上提高收入規模。
一方面,當前螢石的專用算法面向的市場仍較爲小衆且不是剛需,要等待這些消費需求崛起,恐怕還需要螢石以及整個行業來共同培育。
以智能寵物家電爲例,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廠家推出類似産品,比如智慧魚缸、智能喂食器等,但相關投訴也不少,大部分集中在産品質量方面。整個行業的産品仍未走向成熟,專業雲端算法即便要落腳,也還需要一定時間。
另外,對消費者來說,這些小衆雲端算法雖然可以滿足更多差異化的智能家居場景需求,但仍不是剛需,其帶來的效果也遠沒有工業 B 端應用那麽明顯,所以消費者的付費率并不高。2021 年,螢石的增值服務平均月付費用戶數爲 152 萬名,而且月活用戶數超過了 3500 萬名,意味着用戶的付費率不足 5%。
那麽,螢石雲端服務的創收能力又是如何?目前來看,螢石雲平台服務收入占比持續提高,且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75% 左右,是公司利潤的主力貢獻。在不少 AI 公司仍苦于沒有找到足夠多的落地場景而處于虧損的背景下,螢石雲卻已經跑通了盈利模式,其起跑點已高于不少同行。
不過,螢石想要依賴雲服務來增收,則還有不少壓力。一來,對暫時仍缺乏品牌知名度的螢石來說,其用戶規模與其它平台仍有很大差距。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螢石物聯雲平台共接入各類物聯網設備超過 2.05 億台,而小米和天貓精靈的接入量則分别爲 4.78 億和 3.55 億。
不過,螢石雲平台在視頻設備領域則明顯較同業廠商更有優勢,其視頻類設備接入數占國内同類物聯網雲平台合計接入數比例超過 30%。
另外,當前的物聯網平台并不能實現 " 互聯互通 ",這意味着螢石想要擴大收入規模就要從其它平台裏 " 搶用戶 ",但小米、華爲、美的、海爾智家等均是螢石雲的強勁對手,它們在消費者心中也有着高認知度,這種競争态勢對螢石網絡而言并不友好。
最後,從毛利率角度來看,雲服務的标準化程度已經非常高,幾乎不存在額外的溢價空間,結合螢石增值服務的低費率,螢石雲服務想要快速增收恐怕也并不容易。
這麽看來,雲端生态還是一個需要更多合作夥伴加入的平台,雖然螢石提出了以雲爲核心的 "1+4+N" 智能生态,但想要從小衆智能走向全屋智能,螢石仍然繞不開布局終端入口這一難題。
不過,螢石想要依靠多品類來提高品牌效應,可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畢竟,脫離了最擅長的攝像機賽道後,螢石在每一個智能家電品類中都有一堆對手," 堆料 " 并不能占領消費者的眼球,隻有把渠道、産品、品牌等差異化梳理好,從單品到生态一步步 " 走 ",螢石才能走得更穩。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