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題你就能想見了,這是一個跨度很大的故事——時間跨度也是一樣,從 19 世紀末,一直到 20 世紀中葉。
故事要從一個叫瑪德琳 · 薇歐奈(Madeline Vionnet)的大膽女子講起。男性讀者大概不容易知道這是誰,女性讀者或許會有所反應:這是與可可香奈兒齊名的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三大時裝設計師之一。
瑪德琳 · 薇歐奈的畫像,圖片來源:wikimedia
很少有人了解她的家世。大家隻是模糊地知道,她出身貧寒,很早就嫁人,小孩沒能活過一年。随後,她又經曆了婚姻動蕩,隻身一人跨過英吉利海峽去到了倫敦,輾轉做了幾份臨工,最後當了一名裁縫的助手。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薇歐奈認定了,做衣服,是她這輩子唯一的事業。
而當她掙到足夠多的錢返回法國的時候,時裝界正在悄然經曆一場變革。席卷整個二十世紀的女性解放運動正在持續醞釀。許多前衛的女子帶頭扔掉了緊箍咒一般勒住身體的硬質束腰。美國舞蹈家伊莎多拉 · 鄧肯(Isadora Duncan)裙裾飄揚,赤腳跳舞的模樣掀起了風潮。這種像希臘女神一般奔放又純潔的形象,擊中了年輕的薇歐奈。她決心做出像水一般奔騰又溫柔的裙子,能讓女性自由展示自己的身體曲線,又不受束縛。
可是,怎樣才能實現呢?
她把對服裝的熱愛,轉化成了極其細膩的觀察與體驗。她仔細地把玩着各種各樣的布料,靈感突然跳進了腦袋。
她将一塊輕薄但又不失質感的絲綢布料旋轉了 45 °,再斜斜地裁了下來。原本有些闆正局促的材料,在斜着挂起來的時候,竟然呈現出飄逸的下墜質感。而這下墜的質感,服服帖帖地在剪裁衣服用的人台上,勾勒出了曼妙的曲線。
瑪德琳 · 薇歐奈在 1925 年設計的一款禮服,圖片來源:wikimedia
這種技術後來被稱作 " 斜裁 "(bias cut)。問題是,爲什麽斜裁之後,布料就呈現出了這樣輕盈優美的效果呢?
這是一個工程結構學的問題。棉、絲等大部分天然材料,延展性很弱。用工程學術語來講,是彈性模量很大,也就是應力和應變的比值很大——即使你用很大的力氣,也沒有辦法把它扯出非常明顯的變形。反之,彈性模量小的東西,比如橡膠,比如現在常見的含有萊卡成分的棉織物,就更容易變形一些。
布料上的每一根線,都是沿着經緯彼此垂直交叉,才織成的。所以,橫着和豎着都扯不動。彈性模量很大的布料,斜向剪切的彈性模量反而是小的,可以朝斜着的方向伸縮。纖維越是粗、織得越是松的絲綢,則能被拉伸更多,看起來就有更明顯的垂墜感。
爲了更直觀地理解,大家可以找一塊方形紗布,對比一下從對角線拉扯和從對邊拉扯時紗布的伸長量。圖片來源:wikimedia
斜裁這個技術,立馬成爲了巴黎時裝界的一大潮流。薇歐奈也因此成了 " 斜裁女王 "。
薇歐奈自然是沒有學過數學和物理的,估計也對 " 彈性模量 " 這樣的術語也是一無所知。然而她對材料的掌控,卻表現出了數學和工程的美感。她在斜裁的裙擺上,也會斜着裁開,鑲入平行四邊形布料,裙擺層層墜下,仿佛笛卡爾的葉形線一般;而她方裁的裙子也很好看,适當的材料在下墜的剪切力下,蕩起像水波一樣的豎直褶皺。
這一切來自于工匠的直覺。很多時候,工匠的洞察力和直覺是超越理論而存在的。這來源于他們在實踐中對于材料的經驗和感知。和薇歐奈的直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國的帆船匠們早在 19 世紀就發現,船帆以特定的角度剪裁懸挂,會更結實、更兜風,在競速的時候能把英國的帆船遠遠甩在身後。帆船匠處理船帆的原理與 " 斜裁 " 相似,不過應用方向相反——帆布在直裁時的紋理構成了比較穩定的結構。
這種工匠的直覺,在半個世紀之後,再次發揮了作用。這次延伸到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領域——火箭。
火箭的燃料分液體和固體兩種。其中,固體燃料質量較輕,也比較好掌控。唯一的問題是,這種塑性材料會在點火的時候膨脹,很容易把燃料箱給撐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1950 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連續發射了好幾顆 " 北極星 " 火箭,都因爲類似的問題失敗、爆炸。
英國科學家、材料科學和生物力學的創始人之一詹姆斯 · 愛德華戈登在其名作《結構是什麽》中提到,就職于 NASA 的工程師,在當時流行的斜裁睡袍上找到了靈感:燃料箱能不能夠像絲綢一樣,在垂直的方向小幅伸縮,從而解決點火膨脹的問題?
答案是:能。
1950 年代末 1960 年代初,工程師們改進了燃料箱的設計,把彈性模量極小的金屬材料,換成了像編辮子一樣斜着纏起來的鋼化玻璃絲或者碳纖維絲,再用耐熱材料填充。當火箭點火時,這些材料會順應膨脹,把燃料箱些微地拉長一點點。這樣既不影響燃料的作用力方向,又能防止被撐爆的悲劇發生。
後來的火箭燃料箱,都沿用了類似的設計。固體燃料被廣泛地用在了火箭的助推器上,在大大小小的衛星發射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能看上電視、用上 GPS,都得感謝 " 斜裁 " 的發明。
這種工匠的直覺,加上跨越學科、領域的 " 啓發 ",構成了技術創新的轉折點。工匠到工程師的 " 升級 ",是完善的、系統性的理論訓練。然而工匠和工程師共有的,是不可或缺的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這些知識隻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取。而實踐的重點,不僅僅是對于實用技能的培養,還有觀察力、溝通力、感知力甚至共情力等能力的培養,将現實中的觀察,進行抽絲剝繭的思考和大膽的構想和實踐。
對于機構而言,構建一個注重多樣性、合作的環境,有助于經驗知識的培養、傳遞和創新。畢竟,經驗知識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睡裙和火箭兩個領域可以說是毫不相關,但就是能夠産生 " 意外 " 的聯結。這要求機構爲經驗知識提供更靈活、更自由的管理環境。
一個研究團隊曾經深入過中國台灣的某知名半導體公司,了解到他們的項目創新過程。研究發現,項目需要的新技術,需要跨機構的合作,而支持這種創新的,不僅僅是技術條件,還有管理條件,讓團隊能夠有足夠多的空間去和外部進行交流、碰撞、學習,再把經驗層面的知識,用小規模實驗的形式,轉換爲切實的創新。
工匠和工程師的力量,在于在世界的細處,把毫不相關的兩個東西聯系起來,再用數學、物理和工程把它們細細密密地縫合在一起。這個世界,永遠不缺少智慧又充滿熱愛的眼睛;而我們需要珍視的,是如何培養這樣的敏銳的智慧,并給予智慧的火花發光發熱的機會。
參考文獻
[ 1 ] J E Gordon ( 1978 ) , 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 2 ] https://www.businessoffashion.com/articles/education/madeleine-vionnet-1876-1975
[ 3 ] Madelyn Shaw ( 2006 ) Textiles and the Body: The Geometry of Clothing, Textile Society of America Symposium Proceedings. 322.
[ 4 ] Hung, H. F., Kao, H. P., & Chu, Y. Y. ( 2008 ) . An empirical study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5 ( 1-2 ) , 177-186.
策劃制作
作者丨鄭李 科技史博士
審核丨劉勇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策劃丨徐來、丁崝
責編丨丁崝
往期
精選
女性發病率是男性 8 倍!面對這種疾病,飲食注意這 5 點!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複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讓知識聯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