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7 日,廣西師範大學化學與藥學學院/ 省部共建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的潘英明教授 / 唐海濤副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 / 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在電化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 "CO2-mediated organocatalytic chlorine evolution under industrial conditions" 爲題,在《Nature》上發表。
唐海濤副教授爲該項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實現了廣西師範大學在《Nature》上發文的曆史性突破。
氯堿行業是目前我國重要的基礎化學工業之一,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是以原鹽和電爲原料生産燒堿、氯氣、氫氣的基礎原材料産業,後續可進一步進行化學轉化得到更多的氯堿産品。氯堿産品種類多,關聯度大,其下遊産品達到上千個品種,它廣泛應用于農業、石油化工、輕工、紡織、建材、電力、冶金、國防軍工等國民經濟各命脈部門,我國一直将主要氯堿産品産量作爲國民經濟統計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但是氯堿行業非常耗能,其能耗占到了全世界總發電量的 4% ( 約 150TWh ) 。所以對該電解過程進行優化,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即便是輕微地提高該電解反應的效率也可以節約大量成本和能源。該電解過程的一個重要反應就是陽極的析氯反應(CER),對于該反應,最先進的電極仍然是幾十年前開發的塗層钛陽極(DSA 陽極)。鑒于此,我校化學與藥學學院 / 省部共建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的潘英明教授 / 唐海濤副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 / 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合作發現酰胺類有機小分子修飾後的電極,在二氧化碳氣體的催化下可以極大地促進 CER。他們發現在
10kAm-2 的電流密度下過電位僅爲 89mV,可以實現 99.6% 的反應選擇性;相比于電極直接的 CER,酰胺與二氧化碳形成的 N-COOH 中間體可以起到一個間接氧化産生氯自由基的作用(類似于 Kolbe 電解機理)。
作者在文中根據三電極測試發現在工業工況下,NCOOH 電極在 10kAm-2 時的過電位明顯小于商業 DSA 的過電位(119mV)。而在雙電極系統中,NCOOH 電極表現良好,如在 4kAm-2 的情況下,使用文中開發的電極生産每噸 NaOH 的用電量爲 1337 千瓦時,而使用 DSA 生産每噸 NaOH 的用電量爲 1402 千瓦時,可節省 4.6% 的電力消耗。而且,由 Ti 網支撐的 NCOOH 電極表現出了優異的穩定性。
潘英明教授和唐海濤副教授提到:CER 過程中形成的氯自由基和酰胺自由基不僅可以促進氯堿工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将這些高活性自由基中間體與其它物質反應,從而實現一些複雜有機合成反應,以及藥物的合成和結構修飾等,目前這些後續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86-z
本文來源:廣西師大科研微服務,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