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之前我們講了 1948 年遼沈戰役時,東北野戰軍的大口徑火炮(100 毫米以上)數量情況,其結論爲:
當時東野有日造九六式 150 毫米榴彈炮 18 門、九二式 105 毫米加農炮 7 門、九一式 105 毫米榴彈炮 47 門、遼十四式 " 十榴 "10 門、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 14 門,以上總計 96 門。
那麽在國民黨軍方面,口徑在 100 毫米以上的大炮到底能有多少呢?
首先,東北國民黨軍總計有 3 個直屬炮兵團,其中有兩個是榴彈重炮團、一個是野炮團。
其中炮兵第 7 團配備的是日造四年式 150 毫米榴彈炮,裝備數量爲 30 門;這個團是日本投降時接裝 2 個野戰重炮兵聯隊後裝備起來的,是騾馬炮兵團。
炮兵第 12 團配備的是美國支援的 155 毫米毫米口徑榴彈炮,也是當時東北戰場上口徑最大的重炮,總計數量是 36 門;這個團采用汽車牽引行軍,是摩托化或機械化炮團。
而在東北國民黨軍的軍級單位中,也裝備有一部分大口徑榴彈炮。
新 1 軍原有的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營其實是配給了新 7 軍方面,原有的 12 門炮中有 4 門炮配屬給第 60 軍,但在吉林撤退中損失;所以在遼沈戰役時,隻剩下新 7 軍掌握的 8 門榴彈炮。
另外新 6 軍榴彈炮營,在 1948 年初時還有 8 門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後續沒有損失但大概率也沒有補充,因此它這邊也有 8 門大口徑炮。
第 71 軍在 1948 年初統計還有 5 門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不過随後在四平損失了 1 門,應當還有 4 門炮。
第 53 軍雖然在之前作戰中損失大量步兵部隊,但它的美式榴彈炮營倒是完整,在 1948 年初時還保持了 12 門榴彈炮,此後也并未有損失,因此該部大口徑炮計爲 12 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整編第 207 師當時有個炮兵團,在 1948 年初時該團有 4 門日式 105 毫米榴彈炮;後續到遼沈戰役時,增删情況未知,暫計 4 門。
另外增調到東北戰場的第 54 軍,其實也是一個美械軍,配備有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營,按滿編情況計的話當爲 12 門炮。
而在錦州城内,當時還從徐州方面增調了炮兵第 13 團的一個營,該團爲美式 105 毫米榴彈炮團,不過來援的這個營隻有 7 門炮,後來作爲錦州城防最重型的炮兵使用。
另外東北國民黨軍的其他軍,按編制是沒有美式榴彈炮營的,不過當時沈陽兵工廠改造了一批 " 三七改 75 毫米榴彈炮 ",可能配備給了部分軍。
另外東進兵團這邊,大概率沒有額外帶 100 毫米以上的榴彈炮。
因此,總結以上的火炮配置情況,大緻爲:
美式 155 毫米口徑榴彈炮 36 門、日式 150 毫米口徑榴彈炮 30 門、美式 105 毫米口徑榴彈炮約 51 門、日式 105 毫米榴彈炮至少 4 門,總計各類大口徑炮至少 121 門。
因此單純以大口徑的榴彈炮計,其實遼沈戰役時東北國民黨軍的還是略有數量優勢的,尤其以 150 毫米 /155 毫米口徑榴彈炮計,數量優勢還很大。
不過國民黨軍的後勤問題不小,摩托化炮團汽車缺油料,騾馬炮兵團缺騾馬,所以它的出動率不佳。
而東野當時口徑最大的 150 毫米口徑榴彈炮可經過改造的拖車摩托化機動,反而參戰率更高;105 毫米口徑的榴彈炮,也比國民黨軍的機動、勤務性要好。
另外,東野當時在野炮、山炮方面的數量優勢明顯,而且上述火炮還能集中使用,尤其集中在錦州攻城階段,所以能發揮出攻堅威力。
而國民黨軍的重炮主要集結于沈陽,在錦州、長春之後,廖耀湘兵團帶走了大部分可用的重炮,另外則是沈陽留守,所以在遼西和沈陽繳獲的榴彈炮是最多的。
至于沒能繳獲的部分,主要是葫蘆島這邊第 54 軍的榴炮營,另外可能在戰火中損壞了一部分,其餘上百門大口徑炮則全被東野繳獲,并充實了機動炮兵部隊,在随後的入關作戰中發揮出了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