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見過像那英這樣神奇的人,身上的好感和負評,全賴一張嘴在平衡。
前陣子,她先後上了許多次熱搜。先是刀郎發新歌,有人重提起她早期擔任評委,點評對方的音樂 " 沒有審美性 " 的采訪,許多人開始抨擊她的直爽是在欺負人,這導緻她挨了不少罵。
▲那英評刀郎。
結果在剛播出的《樂隊的夏天第三季》中,她又單憑一句 " 你不吹牛會死嘛 " 的調侃,暗暗給炫耀 " 别人都怕自己 " 的樂隊主唱 " 卸油 ",博得了許多誇贊。
▲《樂隊的夏天第三季》,剛播就火上熱搜的那英。
一邊是讨嫌,一邊是欣賞。好與壞的風評反差,與其說是人的問題,不如說是觀衆從那英的身上,各自照見的東西是不同的。
讨厭那英的人,從她不加掩飾的語言中感知到的,是強權與弱者的價值觀碰撞。
許多人同情刀郎從前在樂壇中不被瞧見的心酸,共情的其實是作爲普通人的自己,也曾遭遇過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經曆。
▲刀郎的歌曲風格不是當年的主流,剛火起來時就引發過許多争議。
迷上那英的人,從她身上獲得的或許是一種能擊垮許多框架的爽感。" 不懂說好話 " 的派頭,這幾年幾乎成了那英身上的标簽。翻翻社交平台,多的是考古她怎麽怼人的金句合集。
她曾在演唱會上直言調侃過巫啓賢騷擾港姐的绯聞,演員柯受良佯裝想獻吻時,她還一邊躲着一邊大呼 " 好惡心 ",雖然大家都是多年老友了,可全然沒有要爲誰顧及形象的負擔。
▲那英在演唱會上對好友的吐槽。
一條 " 最煩裝 × 的人 ",更把她捧上現代人的發瘋嘴替寶座。觀衆愛她,愛的是從她的假性發瘋裏,獲得一份能不顧體面、不顧眼光與世俗局限的情緒宣洩。
理查德 · 戴爾曾在他的《明星》一書中談到,明星是被觀衆、文化、影片構建起來的複雜個體,他們作爲社會文化的經典形象,也側面呈現、調解着現代人的沖突、矛盾。
▲《好想好想談戀愛》裏那英本色出演的黎明朗,也充當着年輕人的情感嘴替。
在越來越沒法确定穩定性的生活裏,人們謹慎着,一邊嘗試規避一切的風險和痛苦,就連愛情的不快也被視爲是需要祛除的情緒,另一邊則在憂慮與焦灼中,試圖尋求各種情緒出口。
于是,發瘋成了現下的流行人設。這幾年,銀幕上反骨、反世俗的女主越來越多了。她們不擅長賢良淑德,卻能聰明地借用 " 發瘋 ",理智對峙一些陰陽怪氣、無理取鬧、得寸進尺、造謠與 PUA。
▲電影《夢想》中,IU 李知恩扮演的暴躁打工女,時常輸出反職場的金句。
像《怒嗆人生》裏黃阿麗飾演的艾米," 破壞性 " 極大。她試過在馬路上狂按喇叭,和前頭的司機結下梁子,上演瘋狂的追逐戰。幾場和老公的罵戰,尺度大到驚人。
▲《怒嗆人生》
艾米的發瘋,撕裂的是對女性的規訓。
傳統總要求女性做個體面、溫柔的賢妻良母,所以哪怕艾米的事業比丈夫更成功,她也隻能接受上班當女強人,下班還得 " 洗衣拖地 " 的命運。
在家裏,無論是女兒的飲食起居、廚房衛生,還是買房裝修,都得她來包攬着做。
▲在重壓下,艾米感受到生活的疲憊。
付出那麽多,家庭話語權卻沒多少。艾米整日夾在婆婆和丈夫之間,不僅要在婆婆面前陪着笑,還得在外維護丈夫作爲一家之主的尊嚴。更可怕的是,她所做的一切,根本沒被丈夫放在心上,反而讓丈夫覺得這是應該的。
奉獻所有的 " 偉大 ",終于被她憤怒打碎了。
▲《怒嗆人生》
在越是崇拜理性、冷靜的社會,發瘋越是一種奢望。她們的 " 發瘋 " 并不是失去理智的癫狂,而是敢于突破規則、世俗框架的勇氣。
那英的瘋,比銀幕上的任何女主都要落地。在賣弄真善美人設的娛樂圈裏,她很早就在節目公開說 " 我是打牌輸不起的那種人,輸太多了會翻臉 "。
許多時候,她打破的是一種現代社交的僞善。當娛樂圈都習慣戴上假面,她反而毫不忌憚、光明正大地把女明星之間的 drama 事分享出來。
上侯佩岑的訪談節目,那英聊起林志玲明明不能喝酒、身體會發紅,卻假意給自己敬酒的事,在當時也是罕見的敢講。當林志玲在她的要求下終于扭捏地喝下紅酒,那英說自己當時的想法是 " 你裝什麽裝 "。
▲最後那英還是在節目裏給林志玲道了個歉。
愛她的觀衆,從她身上獲得的,更是古早綜藝的 " 真實 "。
《康熙來了》" 那英老友抱怨大會 " 那期,節目組請來了袁惟仁,小 S 問那英爲什麽新專輯完全沒采用他的歌,那英說 " 詞戳不到人心,感覺都過氣了 "。
▲《康熙來了》
後來在陶晶瑩的訪談裏更過分,當着袁惟仁的面直飙 " 太難聽 "。換作今天,分分鍾得流失好友了,結果他們一柔一剛地互怼,兩人卻在沙發上笑得臉都糊成一團。
她說蔡健雅發起脾氣來,會臭臉,會摔門走人。那會兒蔡健雅還是她的新專輯制作人,可忙着錄音期間,那英隻顧着和隔壁房的阿妹聊天,氣得蔡健雅不好發作,每次隻得咬牙踩着高跟,故意把手表遞到她們面前,戳了戳。
▲那英模仿蔡健雅。
那英模仿的時候,人都笑慘了。任何有名氣的大明星,在她嘴裏似乎都不過是稍有脾氣的大小孩。無論是誰,她都很敢講,沒人擔心她會不會被捉弄,因爲她本身就是強者的代表。
如今想起那英,最有辨識度的作品可能隻剩下表情包了。但能從上世紀 90 年代火到今天的那英,靠的絕不隻是敢說,而是紮紮實實的成績。
▲那英獲得第五屆全球華語榜中榜最佳歌曲獎。
90 年代,港樂開始興起、大批唱片湧入内地,沖擊着樂迷們的喜好。
爲了尋求轉型和發展,許多内地歌手都在學習轉變,但難點在于,除了要适應以銷量爲先的商業環境,還得學習怎麽從老派的、大收大開的晚會式唱腔,轉變爲港台式細膩内斂的發音。
可惜諸如毛阿敏、陳明這樣的優秀老歌手都以失敗告終,唯有那英在初期就獲得成功。
那英的事業,飛升極快。她是第一個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開演唱會的内地歌手,也是第一個簽約台灣唱片的内地歌手,最火的時候,《TIME》時代雜志更評價那英擁有 "13 億華人最愛的聲音 ",是許多人心中的亞洲歌後。
▲那英在台灣發行的唱片。
在娛樂圈中,那英本身的經曆,就是一部爽片。在觀衆讨厭她作爲 " 強權 " 化身的同時,她也是少數敢和其他 " 強者 " 喊話、對壘的成功的女性音樂人。
恐怕隻有她,在被記者提問怎麽看章子怡跨界當音樂綜藝的導師時,會不嫌事大地猜測:" 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會請她,可能是起了個造型作用吧。" 當時章子怡就站她隔壁,聽完也隻能不作聲。
也隻有她,在領獎時會直呼 " 也隻有韓紅敢和我争了 "。
▲ 那英直言 " 隻有韓紅敢和我争 "
看到一位網友提問,爲什麽那英争議那麽多,可依然有人偏愛她。
我想,那英敢說、愛說的脾性是一種,可在觀衆意識裏頭,從她身上投射的對 90 年代娛樂圈的情懷,也許有更多。
從前的娛樂圈,不管是真人 show 還是真人,都盛産犀利的語言。《今夜不設防》中,永遠有不正經的話題,明星上陣,毫無形象的包袱。
張國榮會在沙發裏葛優躺,喝着小酒、抽着煙,講自己的初戀情史,嫌棄地透露金曲典禮内幕 " 大家早就知道誰獲獎了 ",激動到哭泣的,也許是演技太好。
▲《今夜不設防》
張曼玉被問爲什麽參加香港小姐,算不算貪慕虛榮,她會直晃晃地說 " 對呀,就是 ",還說拍巴掌戲時,碰到讨厭的人也會打得更用力些。毫不遮掩的 " 狼虎之詞 ",貢獻了好多名場面。
▲《今夜不設防》
可如今,除了偶爾冒頭的王菲,依然活躍在前頭的、能這麽 " 嚣張 " 起來的明星,又還有誰呢?
或許,不是那英太獨特,而是如今像她這樣的明星,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