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處中國經濟第一陣營,山東與廣東、江蘇的差距正在拉大。
2022 年,粵蘇兩地 GDP 均已邁過 12 萬億門檻,廣東更是逼近 13 萬億,而山東還在 8 萬億徘徊。差距拉開的原因有很多,區域發展不協調被視為其中之一。
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曾有個自我評價:目前山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東西部發展差距大,發展不充分主要是以菏澤為代表的魯西 5 市落後導緻的。" 隻有把魯西這塊‘短闆’補齊了,山東才能真正實現‘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标。"
最新,山東印發了一份《突破菏澤魯西崛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以下簡稱 " 行動計劃 "),加上今年 1 月印發的《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這個省份繼續高舉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旗。
然而,區域發展的短闆往往都是慢變量。從經濟數據上看,包括廣東、江蘇在内," 經濟三劍客 " 努力了那麼多年,省内的 " 薄弱環節 " 依舊難言根本性的好轉。
短闆
魯西地區由菏澤、棗莊、德州、聊城、濱州 5 市構成,按照《行動計劃》,這塊區域發展 " 窪地 " 被要求實施新一輪 " 突破菏澤、魯西崛起 " 行動,到 2025 年要取得七個方面的突破。
經濟發展指标上的突破是 "5 市生産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高新技術産業、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人口城鎮化、開放發展、城鄉收入差距等方面,也作出完成突破性進展的詳細要求。
圖片來源:菏澤城市宣傳片截圖
為了支持魯西地區發展,在《行動計劃》之前,山東已經出台過兩份前序政策,分别是 2018 年 9 月出台的《關于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若幹意見》以及 2019 年 4 月印發的《關于印發支持菏澤市及魯西其他四市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
一系列旨在 " 強弱項、補短闆 " 的政策,希望讓魯西地區強勢 " 崛起 "。不過,從經濟指标上看,這一地區近幾年的進步不甚明顯。
2022 年,魯西地區地區生産總值共實現了 1.89 萬億,占全省 GDP 的 21.6%。從占比上看,21.6% 的比重不如 2017 年占全省的比重 22.3%;從五年增速上看,魯西地區 16.6% 的增速也不及全省 20.38% 的增速 " 跑得快 "。
細看分項數據,山東省統計年鑒的數據隻公布到 2021 年,所以統計的是 2017 年到 2021 年的一二三産增加值以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長情況。
從 2017 年到 2021 年,魯西地區細分數據的增幅 " 跑赢 " 全省水平的,隻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三産增加值。其一産增加值、二産增加值則拖了全省後腿,尤其是二産增加值,不管是占比還是增幅都 " 不增反減 "。
當然,五座城市中也不乏突出貢獻者,菏澤和德州。相比 2017 年,兩座城市在 2022 年的 GDP 排位分别上升了 5 名和 2 名——菏澤從 2017 年的第 13 名晉升到 2022 年的第 8 名,德州也從第 11 名排進前十,成為第九名。
雖說放在全國的地級市序列來看,魯西地區五座城市個個能打,但在山東省域内,這裡就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短闆," 欠發達狀态 " 依舊是現實,面臨 " 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總量小、産業基礎弱 " 的問題。
張新文曾在 2021 年評價:菏澤要達到全省平均發展水平,至少還要再奮鬥 15 到 20 年。所以,想要完成《行動計劃》中關于經濟發展指标的相關目标,從過去的走勢來看,強鄰環伺的魯西五市,還需非常用力地跳起摸高。
協調
相比用東南西北地理空間來為城市 " 組團 ",以經濟為紐帶畫出 " 經濟圈 ",對拉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似乎更有實操意義。山東全省正在加快構建 " 一群兩心三圈 " 的區域發展格局,調整經濟的空間動力。
圖片來源: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
如此一來,五座魯西城市重新被分别劃進了兩個 " 圈 "。聊城、德州、濱州進了 " 省會經濟圈 ",菏澤、棗莊進了 " 魯南經濟圈 "。
省會經濟圈有濟南,膠東經濟圈有青島,魯南經濟圈卻沒有 " 萬億俱樂部成員 " 帶隊。濟甯、臨沂的經濟體量在 5000 億水平,菏澤即将站上 4000 億,最末的小弟是棗莊,近幾年已經跌下 2000 億關口。
很明顯,三個 " 經濟圈 " 裡魯南又成了 " 薄弱環節 ",是山東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着力點。
按照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 紮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 寫進了今後五年着力抓好的十二個方面重點工作之一。
今年 1 月,山東剛剛發布《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作為統領未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份《計劃》又一次為三個 " 經濟圈 " 明确了未來三年的目标——
省會經濟圈的任務是 " 做強 ",膠東經濟圈的任務是 " 提升 ",魯南經濟圈的任務是 " 振興 "。到 2025 年,三個 " 經濟圈 " 的地區生産總值分别達到 3.6 萬億元以上、突破 4 萬億元、達到 2 萬億元。
粗略計算,魯南經濟圈的經濟占比将會從 2022 年的 18.84% 提升至 2025 年的 20.83%。
山東繼續舉起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旗。濟南大學法學教授袁曙光此前提到,山東省近年來迎來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但各城市的發展并不均衡。" 每一個地市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弱項,如何把整個山東省打造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向縱深發展,這是山東面臨的課題。"
通病
整體發展水平突出,并不能掩蓋地域不平衡的尴尬。區域發展不協調這個問題,是各省、各區域都面臨的通病,更是 " 經濟三劍客 " 共有的心病。
與魯南經濟圈一線之隔,就是讓江蘇 " 頭疼 " 的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市,以占江蘇省 51% 的土地面積,創造着隻占大約 23% 的經濟體量。與魯南經濟圈一樣,蘇北地區也是省内的發展 " 窪地 "。
為了支持和促進蘇北經濟社會發展,江蘇也是操碎了心。有統計顯示,從 2001 年至今,江蘇省級層面已經連續召開 10 次蘇北區域發展協調會議和兩次蘇北發展座談會。
2001 年,隔大運河相望的蘇州和宿遷,首先開啟了南北合作之旅,後來演進為涉及面更廣的 " 南北挂鈎 " 合作。合作希望實現 " 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 " 的三赢局面。
從數據走勢來看,三個闆塊就 " 蘇中 " 達成了目标,GDP 比重有所提升,從 2015 年到 2021 年提高了 0.83 個百分點;蘇北的 GDP 占比卻反而繼續下降了 0.4 個百分點。
再看 " 大哥 " 廣東,同樣深受區域發展不平衡之苦。一邊是最富的 " 珠三角 ",一邊是最窮的 " 粵東西北 ",根據論文《廣東典型欠發達小城鎮特征與形成機制研究》研究顯示,粵東西北地區符合欠發達定義的小城鎮有 656 個,占這三個地區小城鎮總數的 82.41%。
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區的小城鎮中,屬于欠發達階段的小城鎮隻有 38.63%。
2018 年,廣東設計了 " 一核一帶一區 " 的發展思路,明确各區的功能定位和區域發展策略,以功能區為引領試圖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僵局。
從整體闆塊來看,粵東西北地區的 GDP 占比從 2015 年的 20.09% 下降到 2021 年的 19.12%,珠三角地區繼續走強,占比突破 8 成,提高 0.91 個百分點。
再看增速,珠三角地區 7 年時間增長了 60.83%,其餘三個地區整體增長了 51.28%。
綜合 " 經濟三劍客 " 的經驗來看,整體不平衡的局勢難以在短期内迅速改變,不過三省在努力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抹亮點。比如蘇北的徐州,在南北挂鈎合作中,其角色從 " 被幫扶者 " 轉換為 " 幫扶者 "。比如剛剛提到的山東菏澤,實現了由 " 全省墊底 " 到 " 跻身中遊 " 的曆史性跨越。
千鈞将一羽,輕重在平衡,從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驗來講,一體化發展程度越高,區域綜合競争力就越強。道理雖如此,想要理想照進現實,還需要經濟大省們肩負起這個探索的重任。
記者 |吳林靜 編輯 |楊歡 盧祥勇 杜波 蓋源源
校對 |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