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 / 小羅
這幾天,我玩了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有一點讨論度的性格測試遊戲《憶我》(Refind Self: The Personality Test Game),主要是 Steam 商店上的簡介引起了我的興趣:" 不覺得遊戲能夠表現一個人的性格麽? 這便是一個通過簡單的探索冒險、根據玩家的行動來進行性格分析的數據科學遊戲。"
在《憶我》裏,我是一個外表酷似人類的機器人女孩,故事從一個墓碑開始——據說這裏埋着我的創造者博士,她希望通過這次實驗,讓 " 我 " 擁有感情。我試着點擊了墓碑,在彈出的選項中選擇了其中之一,于是在左上角的 " 心 " 裏彈出了 5% 的進度條,這代表着我一部分 " 性格 " 的形成,當進度條達到 100%,就意味着遊戲的第一周目結束。遊戲頁面會顯示玩家測試出的人格形象,和簡單的性格分析,并在後面羅列出你之前的選擇、行爲和與其他玩家的對比數據。
性格形成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遊戲最後能測出多種不同的性格形象
類似的交互很多,有些選項在選擇的時候就能讓人隐隐知道會導緻 " 我 " 形成怎樣的性格,比如說當名爲 " 希望 " 的 NPC 提供幫助時,我會選擇 " 愛 " 還是 " 硬币 ";也有一些選項,更像是檢測你會不會無聊地去做一些事,比如說舉起瓶子,然後摔碎,在便利店買一包煙,然後站在牆角抽幾秒鍾。在完成選項後,也能看到其他玩家的選擇百分比。
完成選擇後可以看到其他玩家都選擇了什麽選項
第一周目結束得很快,可能因爲我什麽都想點一下,因此性格百分比飛漲;第二周目,我的目的性變強了很多,專心去開之前沒觸發的劇情。這款遊戲也會記錄玩家做出選擇的時間,以此來向玩家提供一些 " 獎杯 " ——我就觸發了很多次的 " 決定名字時未曾猶豫 "" 完成羊的塗色時未曾猶豫 "" 防衛戰第 1 次升級時未曾猶豫 " ……但二周目結束,體驗還是很支離破碎的,因爲有劇情鎖,直到三周目才能打出真結局。
可以選擇購買 3 種不同價格和口味的煙草
由于有一周目的經驗,在二次選擇的時候會比較迅速
我對這款遊戲的體驗不太好。一方面,作爲玩家來說,玩這類遊戲時總會有一些習慣性的經驗和技巧,比如看到一片海岸線,我就能想象到,沿着這條路一直走、走到底,大概率會觸發一個類似 " 走到海岸線盡頭 " 的成就,或者對進度産生影響(事實上也确實有);另一方面,遊戲打着 " 測試性格 " 的旗号,但很多性格的形成因素并不能說服我,比如多和 NPC 搭話就被判定爲 " 聖職者 " 人格,未免也太過簡單粗暴。遊戲中還有一些重複選項的 Bug,哪怕先後選擇了兩個矛盾的回答,也都會被記入角色性格養成的數值裏。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款遊戲更适合漫無目的、消磨時間的時候去玩,或者當成 " 機器人和博士的戀愛故事 " 的視覺小說。如果玩家是被 " 性格分析 "" 數據科學 " 吸引而來,就不很合适,因爲它隻有一個測試的框架,并不太經得起推敲。
遊戲的一個優點是畫風很萌
雖然不算是這方面的愛好者,但我确實做過不少人格、性格相關的測試,像是 MBTI、EPQ、" 武志紅 " 之類,或者在醫院對着電腦一個一個選項慢慢點。
有些問卷從設計上就有問題,時常讓我覺得無語。我曾經在北大六院精神科做過好幾套測試,題目太多,到後面已經有些麻木,其中有一套關于創傷的問卷,中間連續設計了這麽幾道題:" 你是否經曆過戰争?"" 是否經曆或目睹過屠殺?"" 是否經曆或目睹過槍擊?" 我當時是去診斷雙相的,這些題目卻屬于災後創傷的範疇。這也讓我不免有些煩躁——爲什麽會混在一起?就不能拆分一下嗎?
還有一些測試的結果可能更爲人所共知,或者說,每個時代都有它流行的 " 性格測試 " 方式,當下應該就是 MBTI 了。但我對這個測試也抱有很多疑慮,它的信度和效度給我的感覺都很搖擺,一項研究顯示,多達 75% 的受測者會在第二次測試時被判定爲和之前不同的性格類型。
我很刻薄地和朋友說:《憶我》這個遊戲大概是給那些喜歡在朋友圈發各種網〇雲音樂測試、無時無刻都把那 4 個字母挂在嘴邊的 MBTI 愛好者玩的。
第一周目我測出的性格
坦白地說,我對言必稱 MBTI 的愛好者們有點偏見。MBTI 這東西,其實和曾經流行過的血型、星座分析一樣,把它當成一類趣事,或是閑聊時打開話題的手段,未嘗不可。我隻是不太受得了在人際交往中優先用 MBTI 測試結果來判斷一切、并反複強調的人,他們還特别喜歡使用一些自稱,比如小蝴蝶啦,快樂小狗啦……這種行爲就像是把人按在一個模具上,反複地擠壓再擠壓,直到終于填充到符合一些固定的想象。就像人格心理學家 Brian Little 說的那樣:一旦某人成爲 MBTI 的信徒,跟他讨論信效度的問題就像跟教徒讨論聖餐酒好不好喝一樣,毫無意義了。
人格測試可以在某些方面幫助我們認識自我,但人是複雜的、充滿可變性的,我想重要的是 " 認識自我 ",或者說,認識自我的某一個切面,而不是試圖把自己和他人的一切行爲都嵌套進測試出的結果中。畢竟,不管怎麽想,世界上都不應該隻有 16 種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