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财經故事荟
離開白宮時,奧巴馬曾經有些落寞地自嘲," 相比于我這台二手車,美國人可能更喜歡新車。"
他顯然低估了美國人對二手車的熱愛。2022 年,美國二手車交易量超過了 4000 萬輛,是新車的三倍左右。
中國的二手車市場,一直在等待這樣的高光時刻。
盡管跻身全球第一汽車大國,中國的新車二手車依然存在倒挂現象。2023 年 H1,中國二手車交易量爲 876.9 萬輛,同比增長 15.6%,依然沒能追平新車水位線,同期,中國新車的銷量約爲 952 萬輛。
作爲汽車全生命周期中承上啓下的重要一環,二手車流通不暢,也會壓抑整個汽車市場的活力。
對此有着清晰認知的中國政府,已經試圖做出改變,連番開閘鼓勵二手車大流通," 中國汽車保有量已超過 3 億輛,全球第一,二手車市場肯定會放量,這是普遍規律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斷言。
瓜子二手車創始人楊浩湧同樣樂觀,他的判斷是,再等幾年,二手車年交易量就有望超過新車。
要走出倒挂的窘境,走向引爆的彼岸,迎來二手車的 iPhone 時刻,需要先行疏通流通環節的堵點和卡點,這也是中國政府以及行業玩家的共識。
在行業裏摸爬尋路了七八年,楊浩湧自然心中有數,就像淘寶開啓電商大幕,依賴于上線支付寶提供居間擔保,解決了買賣雙方互信這一最大阻點,同理,二手車電商行業也要回答類似的拷問—— " 你怎麽能說服用戶敢于掏出 10 萬塊甚至更多,去在線購買一車一況的二手車呢?"
倒挂的市場,難解的頑疾
樂觀的前景,緩慢的進度——假如參考美國新車二手車 1:2.8 的結構,2023 年 H1,中國二手車的銷量,應該會超過 3000 萬輛。
消失的 2000 多萬輛差值,到底卡在了哪裏?
回到用戶決策的原點,相對于新車,二手車的一個顯性優勢,就是價格實惠。
過去幾年間,中國二手車的相對價格優勢,在持續擴大。2017-2022 年,新車均價從 12.8 萬升至 18.9 萬,漲幅高達 48%;2017-2023 年 H1,二手車均價則從 6.53 萬降至 6.29 萬,累計降幅 3.7%。
一降一升之間,一方面是賴于二手車電商平台如瓜子等玩家,當初通過 "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 的模式,擠壓出了二手車的價格泡沫。
另一方面,中國新車連續數年全球銷量第一,平均車齡接近 7 年,可供給的二手車數量,已經遠高于需求量。
二手車市場從 " 車源爲王 " 的賣方市場,迅速轉向了買方市場。
價格的持續下行,以及主導權的轉移,再疊加疫情沖擊,過去三年間,二手車商經曆了最艱難的煉獄時刻,毛利率從 20% 大幅降至 6-8%。
中汽協調研數據顯示,近年來,92% 的車商陷入虧損。
二手車價格優勢持續走強,卻沒換來市場大引爆,原因在于,用戶對二手車的決策變量,不止于低價。
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的調研顯示,二手車消費者最關心的是車況類問題(占 77.3%),其次是售後保障(占 64.2%)、價格是否透明(占 42.1%)。
不難看出,相比歐美,中國二手車交易徘徊在低水位的症結所在,就是仍然沒有徹底解決信任難題——一車一況,高度非标,高價低頻,信任缺失,導緻二手車的大衆需求過半處于假寐狀态,行業引爆也就無從談起。
而美國的二手車交易大爆發,正賴于此。其一,信息透明帶來高度互信。美國二手車交易,都會附帶一份車況報告,從出廠到檢修、理賠甚至是否有召回,都有清晰的鏈條。
其二,成熟市場的二手車商提供了多天免費試駕服務,如美國的 Carvana、英國的 Cazoo 均把 7 天試駕作爲标配服務。而且,二手車交易還有《檸檬法案》護法。如此一來,買家風險被有效控制,賣家也不敢輕易造假。
過去十年間,國内風起雲湧的二手車玩家,也早就認識到了症結所在,比如瓜子早年推出的官方檢測服務、三包服務等,就緻力于此。
但信息的全維度透明,以及售前售中售後全鏈條保障機制的建立,複雜度極高。
以美國爲例,其車況信息的完整呈現,要依賴于交警部門、汽車生産商、4S 店、檢測管理部門合力完成數據拼圖。甚至美國一些州政府下轄的機動車輛部 ( DMV ) , 支持用戶在發現車輛有問題随時可取消交易。
眼下,二手車的主管部門以及供給端(平台、車商),也不能再各自爲政,必須聯手起來,疏通堵點,消除卡點,共建暢通無阻的大流通市場。
做不了 "7 試 ",談什麽電商?
過去十年間,前仆後繼押注百億資金的二手車創業者們,對于信任機制的建立,最爲虔誠。
瓜子正是其一。早在 2021 年,就上線了 " 試駕 7 天不滿意退全款 " 的售後服務。
今年 8 月,瓜子又把前述 "7 退 " 升級爲 "7 試 ",提供 7 天高達 450 公裏的深度試駕體驗,試駕滿意再過戶,不滿意免費換車繼續試——可以對比的是,目前新車一般也隻允許試駕半小時。
從 "7 退 " 到 "7 試 ",看似一字之差,其實大不相同。
一方面,"7 退 " 是售後保障,"7 試 " 則通過 7 天試駕輔助用戶售前決策,進一步打消用戶購買二手車的顧慮。
另一方面,7 退模式下,退車意味着所有權的來回轉移,額外帶來兩次共計上千元的過戶費用,同時還有額外的保險、車價折損等," 同樣的車況,從二手車變三手車四手車可能要折損幾千塊 ",楊浩湧透露;而試駕期間所有權沒轉移的 7 試,退車無需承擔上述成本。
"7 天試駕 " 的規則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實是個系統工程——本地換車不限次;異地免費換 1 次,退車最多扣單程物流費;試駕 7 天平均成本低于租車等。
如此一來,相當于把二手車的購買流程全部推倒重構,改變了傳統車商默認的 " 買定離手 " 慣例。
過去,瓜子已經構建了相對完備的質檢體系,爲何 "7 天試駕 " 依然必要?
瓜子二手車數據顯示——評估師靜态檢測可以篩出 83% 的顯性車況問題,用戶 "7 試 " 的動态檢測,則能發現可能約 17% 的隐形問題。
這一颠覆性的玩法,類似于淘寶電商交易由支付寶進行居間擔保,以此徹底解決買賣雙方的互不信任痛點。
2003 年,在支付寶提供擔保之後,淘寶年度 GMV 從 2271 萬提升至 10 億,同比增長了 4303%。
而瓜子的 "7 試 ",也實現了二手車電商交易中,信息流(車況)、資金流(車款)、物流的三流透明、合一,車商無需擔心車、款雙失,用戶也無需擔心車商在退款時扯皮。
以物流爲例,根據 "7 試 " 規則,車況問題則用戶無需承擔退車的物流費用;買家個人問題,本地車源退車 199 元,異地車源退車買家需承擔單程物流費。
這種分擔機制,驅動車商爲了避免因其瞞報車況,進而作爲過錯方承擔物流費用,傾向于提供更加完善、透明的車況信息,進而大幅降低了買家風險。
因此,"7 試 " 機制剛一上線,就表現不俗。
鳳凰網調研顯示,超 90% 消費者認可買二手車有必要先試 7 天。與此同時,瓜子平台 2023 年 Q2 買家 NPS(用戶推薦度)也提升至 53,其中核心車商 NPS 達到 68,而在 2021 年,推出 7 退之前,這一數據僅爲 35.2。
商家同樣受益,因此吸引了更多潛在用戶,無需再過度依賴于低價厮殺。
同時,基于高度互信,平台和車商的營收模式,不止停留在車輛進出價的剪刀差上,看 ROI 邏輯的車商因爲快速周轉,可能比之前賺得多風險小,還能通過車險等立體化服務,尋求多元變現機會,改善毛利率,提升财務健康度。
車一台一台賣,檻一關一關過
"7 試 " 雖好,但玩轉不易,其落地并非一蹴而就。
從短期來看,"7 試 " 以及之前的 "7 退 ",都增加了車商的機會成本。
因此,對于這道緊箍咒,車商的條件反射就是反對。
2021 年,瓜子在平台初推 "7 退 " 時,引發車商大規模出走,瓜子平台車源大跌近 80%;用戶同樣不買單 "7 退 ",在線看車爽約率高達 62%。
彼時,瓜子内部也有不少擔憂,但楊浩湧卻堅信,"7 退 " 勢在必行,隻是需要給予車商和用戶時間,去認知到 "7 退 " 的價值。不久之後,一些敢于嘗試 "7 退 " 的車商嘗到了甜頭。
而且,恰逢疫情管控,二手車市場幾乎沒有客流——與其把車輛爛在門店裏,不如去嘗試通過 "7 退 " 引流拉客;近一年後,瓜子平台的車源和車商數量,就恢複到此前水平。
而在推行 "7 試 " 時,瓜子遇到的車商阻力已經大幅降低。
其一,有了 "7 退 " 打底,車商懂得了提升服務的價值,目前瓜子平台的 1 萬餘家車商中,全部開通 "7 試 " 服務;
其二,疫情加速了二手車線上化。一位行業人士在廣州調研時聽聞,當地車商近九成的潛客來自線上,線上依賴度大幅提升;
楊浩湧打了個比方," 瓜子就像給車商開了個‘外賣平台’,車商過去蝸居在線下做本地生意,現在可以把車賣到全國 "。
而且,疫情三年,九成車商陷入虧損,痛則思變,倒逼他們去嘗試類似 "7 試 " 這樣的新玩法;
其三,瓜子 1V1 幫扶車商;打造标準化流程 + 産品技術賦能,助力車商線上化轉型;同時通過一系列成功的标杆案例,去提升車商對 "7 試 " 的擁抱度。
再來反觀用戶,用戶是否認可 "7 試 ",取決于其對平台的信賴度有多高,唯有頭部平台才能基于用戶心智的高度認可,承擔起居間擔保的背書作用,而大衆信任度不高、自身朝夕不保的平台,則難以跑通 "7 試 "。
要算增長的明帳,也要算成本的暗帳—— "7 試 " 産生的退車成本,會不會成爲不可承受之重?
回答這一問題,要考慮三個變量。
一是退車率高低,歸根結底取決于車況透明度——在試駕前,瓜子提供每車必過官方檢、線上視頻驗車服務,超過 300 項檢測,排除重大事故車、火燒車、水泡車,降低車不對版的風險。
與此同時,商家爲了避免因描述不符而引發退車的風險,也會主動一對一充分披露車況信息,以此保障退車率處于合理水位。
二是單次退車的平均成本。
瓜子建立了覆蓋全國 TMS 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目前線路 91254 條、交付中心 202 個,時效快、成本低,最快次日達,把試車退車成本,壓縮到消費者、平台和車商都能承受界限之内。
雖然可能面臨被退車的風險,但車商整體周轉效率卻在提升,從數年前行業的 60 天壓縮至至 30 天,ROI 也在大幅提升,因此,車商和平台的大帳持續向好。
三是規模效應帶來退車成本占比的持續降低。
平台的規模效應,會帶來履約退車裏程、退車率、單次退車成本的可持續優化,才能支撐包括 "7 試 " 這樣的高标準服務。
總上來看,"7 試 " 的高标準、全鏈條保障服務,很有必要性。但考慮到退車成本、車商配合度、用戶信任度等變量,行業長尾玩家玩不轉,對二手車行業淺嘗辄止的綜合電商巨頭也幹不了,隻有專業的頭部垂類巨頭才能跑通。
二手車電商能迎來 "iPhone" 時刻嗎?
關于二手車行業未來,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行業玩家,都達成了樂觀共識,增長空間起碼翻倍。
一個讓行業津津樂道的數據,也讓楊浩湧備受鼓舞—— 2023 年 H1,中國二手車交易量同比上升了 15.6%。他的判斷是," 未來十年,中國二手車市場大概率能保持 10% 以上的年同比增速。"
要想喚醒當下假寐的供需兩端,需要政策自上而下的開閘。
最近三年,主管部門密集下發鼓勵政策,帶來多重利好:二手車供給側打開、二手車全國大流通、交易效率加速 / 成本降低、推動車況透明化等。根據測算,前述政策的連番開閘,帶動單車交易周期加快 20 天 +,成本下降約 1 萬元。
政策東風已至,7 試順勢而爲,有望開啓二手車電商的淘寶時刻。
二手車屬于典型的低頻交易,所以,傳統模式下的二手車商和買家,主要是一錘子的單次博弈。
單次博弈機制下,商家追求一次性利益最大化,爲此無所不用其極,比如隐瞞車況瑕疵,售賣泡水車、事故車等等。
而瓜子把車商和用戶歸集到同一平台裏,用戶每一次對車商的反饋,都是一次打分,正向反饋或者負向反饋的連續加成,就會導緻好車商脫穎而出,得到平台的推薦,以及後續用戶的認可和買單。
相反,妄圖隐瞞瑕疵、瞞報車況等,一次性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車商,在 "7 試 " 的篩選機制下,不但要額外承擔退車成本,還會帶來其整體評價的降低,平台和用戶都會對其畏而遠之。
因此,平台歸攏了海量用戶,推出 "7 試 " 機制,其實是把車商過去習以爲常的一次性博弈,升級爲車商與多個用戶的連續多次博弈,解決了二手車行業的檸檬效應,實現整個交易生态的優化。
二手車的 iPhone 時刻箭在弦上,但大爆發的紅利,不會讓所有行業玩家雨露均沾。
過去,在行業未能徹底解決信任難題時,所有玩家都隻能局限于小打小鬧。
但在大流通新周期裏,玩家競争優勢(規模、機制、技術)的分野,所能撬動的規模剪刀差會越來越大,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頭部玩家将成爲最大的紅利收割者。
這樣的二八效應,在貨架電商、直播電商、房産電商等領域,已經一再得到驗證。二手車電商行業,不會是例外,走在正道上的平台,隻需靜等時間的豐厚饋贈。(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