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炫目的神話故事裏,再度發現 " 人 " 本身,不耽溺于神仙的鬥法,而着力描寫人心的變遷,将最高光的動人時刻留給人,看起來是一件容易的事,卻并不容易。
作者 | 程 遲
編輯 | 蕭 奉
題圖 |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沒人想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這部電影竟然真的可以 " 封神 "。
在點映時,這部片就引起了很多讨論。一方面它耗資巨大,并且努力地用工業邏輯去做一部中國自己的史詩,導演烏爾善也以拍攝幻想冒險類故事見長,許多人對它充滿了期待。但是另一方面,近些年封神題材的影視作品泛濫,這部花費大量精力、遲遲沒有上映的電影,難免會讓觀衆降低期待。
這些年來,國内觀衆對電影的評論越來越容易呈現撕裂的狀态,對于此類題材的處理,一不小心便會落得 " 魔改 "" 不中不洋 " 的罵名。但《封神》沒有,它不僅僅是一部超出期待的史詩大片和商業大片,對于中國電影而言,它或許有着更大的意義。
(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海報)
中國觀衆太喜歡《封神》這個 IP,也太需要它了。不管是纣王和妲己,還是申公豹與雷震子,抑或是哪吒和楊戬,都曾經在我們成長的歲月中留下了記憶。它的故事經曆過漫長歲月,定型于宋代話本《武王伐纣平話》,随後又被改編爲《封神演義》。
借用神話研究者李天飛的形容來說,封神是一個 " 開源 " 的 IP。
它近乎一個萬花筒,不同的主角可以發展出不同的軌迹。我們可以講述一個全景式的武王伐纣的故事,也可以将目光聚焦至不同的角色身上——比如哪吒,比如楊戬,比如姜子牙,他們至今仍然被傳唱。
不管是 1979 年的動畫片《哪吒鬧海》,還是近些年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大爆。還有《封神傳奇》《姜子牙》和《新神榜:楊戬》的 " 前仆後繼 ",都說明了它一直被需要着,并且有近乎無限的講述的可能。
當眼花缭亂的改編出現後,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近乎用一種蠻勇的方式進入了暑期檔 " 厮殺 "。它莊重、精緻、真誠,但也顯得如此笨拙——就像最後大戰中被申公豹召喚出的饕餮。
這部片子用最笨拙和真誠的方式講述了中國最古老的 " 弑父 " 故事。我們當然可以用極爲嚴苛的目光去審視它,但是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它成功地重塑了一個罕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纣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故事就是 " 我殺了我的人渣父親 "。
王子殷郊被處決時徹底與纣王決裂。(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誰與爹,纏鬥久?
發生在殷商時代,以武王伐纣的典故爲藍本的封神故事是嗜血、驚悚的,也可以說纣王殷壽是嗜血、殘忍的。
整個封神之中最驚悚的情節或許是纣王将伯邑考殺死後做成肉餅,在最新的《封神》中,纣王待姬昌吃下肉餅後,說的那句 " 你嘗不出他的味道嗎 ",或許會是整個故事裏最令人難忘的部分。
在《封神》裏飾演兇狠的纣王的是曾憑借《冬天裏的一把火》《故鄉的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遍中國的費翔,劇組于 2019 年放出一張費翔飾演的纣王殷壽的劇照,他長發、英武、肌肉線條清晰可見。
費翔飾演的纣王。(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下面最有趣的一位網友評論是:" 以前都羨慕纣王,現在羨慕‘狐狸精’。"
在我們的印象裏,暴君纣王的形象應當是肥碩,或者是油膩、被奸臣妖孽愚弄的,但是事實上,在《武王伐纣平話》中,對纣王的描寫如下:
" 若說三皇五帝,皆不似纣王天秉聰明:口念百家之書,目數群羊無錯;力敵萬人,叱咤柱聲如鍾音;書寫入八分,酒飲千盅;會挽硬弓,能騎劣馬。纣王初治世時,有德有能。"
費翔飾演的纣王符合曆史中對纣王的描寫。(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也就是說,殷壽最初被構建起的樣子,就應該是英勇、睿智、有權謀的狠角色,費翔飾演的纣王非常好地呈現了這樣的一位 " 父親 " 形象。
電影以姬發的視角展開,在最開篇,作爲 " 質子 " 的姬發,就把纣王當作另一個父親。質子是這次改編最爲特殊的地方,何爲質子?" 八百諸侯,各遣其子,入貢大商,諸侯敢有謀反者,先殺其質子。"
于适飾演的姬發。(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姬發等質子是人質,也是戰士。商朝一面培養他們,一面剝削他們和他們的故鄉。這種撕扯和矛盾在最開始被纣王的個人魅力以及對商朝無條件的體認蒙蔽,整部電影可以說是從姬發的 " 我要成爲他(纣王)這樣的人 " 到 " 天不殺你(纣王),我來殺你 " 的祛魅過程。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爲什麽質子們會如此輕易就被蒙蔽呢?或許我們可以試着從曆史裏找答案。纣王(或者在篡位之前仍是王子的帝辛)所代表的商朝,是具有合法性的。在《詩經 · 商頌》之中,是這樣形容它的:
"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松桷有梴,旅楹有閑,寝成孔安。"
朝歌城的盛大氣象。(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一方面有神話賦予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有廣袤的國土,四方來朝,臣民安居樂業。在電影中,朝歌城的歡迎和祭祀儀式,都反複證明了這一點。姜子牙尋找 " 天下共主 ",并且最初也相信殷壽,也是因爲他們看到的,是商朝自上而下,由裏到外的 " 合法性 "。
當商朝合法性被殷壽不擇手段的權力欲破壞時,封神榜的故事才開始有了合法性。
" 君爲臣綱,父爲子綱 " 之中的權力關系延續了千年,臣反君,則爲亂臣賊子。子弑父,則大逆不道。但事實上,不管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 " 弑父 " 是不鮮見的主題,在中國古典傳說的封神系統裏,也同樣被反複呈現——無論是伐纣的王子殷郊,還是剔骨還父的哪吒,在深層都是對父權的颠覆。
《星球大戰》裏達斯維達對盧克所說的 " 我是你的爸爸 ",可能是近半個世紀最有名的弑父名場面。烏爾善導演決心要拍史詩,瞄準 " 弑父 " 的核心情節幾乎是必然的。
影史中最經典的弑父。(圖 /《星球大戰》)
幾次 " 弑父 " 的核心情節主導了整部電影的發展。
第一次弑父,是殷啓在晚宴上 " 刺殺 " 帝乙。第二次弑父,是纣王讓姬發等四位質子們殺死四方伯侯,也就是他們的親生父親,因爲他們密謀造反。第三次弑父,就是在末尾,覺醒的姬發與纣王決鬥,事實上在發生這一動作之前,在心理上姬發已經完成了一次 " 弑父 ",因爲他不再相信纣王——這位他心理上的父親。
值得玩味的是,劇情裏最高潮的是纣王 " 弑子 ",也就是斬殺兒子殷郊所帶來的。另一個弑子情節就是前文所提,纣王殺害伯邑考後,讓姬昌吃下。也就是說,姬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完成了 " 弑子 " 這個動作。
兩次 " 弑子 " 的行爲,也構建起了 " 弑父 " 的合理性。兩位父親對兒子的不同态度,也決定了故事的走向。
姬昌對姬發說的那句話—— "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 揭示了整個故事的核心,對父權祛魅之後,才能成爲自己。
誰的好皮囊?
這部《封神》的另一個創新是對 " 身體 " 的高度自覺,甚至說是敏銳。
九尾狐被封印的原因是 " 修煉千年,想要獲得人形 "。在被喚醒、打破封印後,她附身妲己,于是有了之後的情節。随後電影裏反複出現對妲己驚人的美貌展示,質子們因爲她的美貌而震驚,有了遲疑,妲己才活命;纣王反複稱頌妲己擁有 " 這麽美的身體 ";姜王後也說 " 就連我見了,也難免心生愛憐 ";王叔比幹同樣被她的美貌所震驚,大歎 " 如此尤物 "。
也就是說,妲己的身體,就是 " 美 "" 權力 " 與 " 欲望 " 的高度凝聚。在以往的封神作品中,妲己的美是淩駕于一切之上的。但是在這一次的改編版本裏,展示美的,并不隻是妲己了。
纣王與妲己。(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在電影的第一幕,比妲己展示身體更早的是殷壽在帳篷中療傷時展示的身體。在國産電影中,如此直接展示是極爲少見的。纣王甚至也是 " 美 " 的,他的肌肉、眼神、聲音,構建起了一個半神的姿态。妲己以被征服者的狀态,爲纣王療傷時,可以看作是一種美對另一種美的馴服。
與此同時,質子們也代表了美。質子的設定很像 " 斯巴達勇士 ",在封閉的環境中,他們不停地訓練、征戰,也在不斷地雕刻自己的身體,增長力量。
所以,不管是王子殷郊,還是姬發等人,在影片裏也不同程度地展示着自己的身體。
質子們凱旋後的舞蹈。(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我們當然可以把這些身體、力量的呈現,理解爲商業或者博人眼球的考慮,但是如果我們将身體與權力綁定時,就可以看到這種安排的合理性。
纣王渴求權力,恐懼死亡,爲報恩而來的妲己是他獲得權力與躲避死亡的工具。妲己最開始對纣王表示 " 我知道你要什麽,你要成爲全天下的王 ",但之後妲己多次提到與纣王 " 共享長生 ",她另一句沒有說出的潛台詞應該是 " 我也知道你害怕什麽 ",她不僅知道纣王對權力的渴慕,也知道纣王害怕死亡。
質子們的身體被反複展示。(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圍繞在纣王身邊年輕的質子們與王子殷郊事實上構成了纣王最大的恐懼。當質子和王子的力量增長,纣王就必須試探與馴服。所以,他猜疑殷郊要弑父,他讓質子殺害親生父親已證明自己的控制力并未削弱。
我們不妨把纣王和妲己看成一體,他們擁有驚人的力量、财富、權力與美貌,并且不斷地擴張,他們本身就構成了權力的漩渦。在電影中,他們在不斷地 " 勾引 " 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物。
妲己對王後表示加入我們,同享極樂。纣王三番五次對質子表示,你們就是我最親的兒子。伯邑考來救父,在晚宴之時,纣王不加掩飾地表示 " 你來了,我很開心 "。
這樣的對權力的書寫,也就自然而然地爲現代人對妲己 " 紅顔禍水 " 的偏見進行了修正。妲己作爲一個工具,它是不分善惡的,在電影的設定中,纣王的血喚醒了九尾狐,爲權力不擇手段、暴虐殘忍的纣王找到了最好的武器。但試想,在烏爾善的這個故事裏,如果是善良、耿直的王子殷郊喚醒狐妖,她是不是也能夠被 " 善用 " 呢?
沒有神,隻有 " 人 "
除去 " 工具人 " 妲己,另一個權力的來源以及 " 工具 " 就是封神榜本身。姜子牙帶着封神榜尋找所謂 " 天下共主 ",以求開啓封神榜,解除天譴。
封神榜作爲争奪的核心,在整部電影裏其實是架空的。作爲一個 " 自證預言 ",纣王因爲恐懼失權與被殺害,因此加倍戕害身邊的人,由此招至更多抵抗,開啓了正反雙方,神魔之間的對抗。
纣王與伯邑考。(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姬發在與纣王的對抗中,成爲伐纣的主力,并且将要成功。烏爾善導演雖然用黃渤飾演的姜子牙旁白作爲開場,但是将神仙們與妖精們進行了工具化,甚至邊緣化的處理。姜子牙、哪吒、楊戬、妲己、雷震子、申公豹這些角色在電影裏都是爲 " 人 " 的角色服務的。
在以往的改編作品中,神仙們即便不是中心,但是他們的故事大多數時候是和人間故事有着同等分量,在這部電影裏,這些 " 工具人們 " 在适當的時候出現,供給特效,完成故事的鋪墊,随後就會立刻轉到主線的人間情節。
這是一種較爲可貴的取舍。在一部炫目的神話故事裏,再度發現 " 人 " 本身,不耽溺于神仙的鬥法,而着力描寫人心的變遷,将最高光的動人時刻留給人,看起來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卻并不容易。
電影中神仙們爲人間的故事 " 讓路 "。(圖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眼下的國内影視市場裏,受衆似乎失去了接受一定程度的 " 複雜 " 情節的能力。
被偏愛的是短視頻中 30 秒可以解說完主線情節并且還帶有 " 反轉 " 的電影。對一部市場向電影的最好宣傳似乎是可以結合當下社會熱點,貼上各種标簽送上熱搜。
而幻想類缤紛的表象下也暗藏着貧瘠,被拉長的 "X 生 X 世 ",以千萬年記的時間線,雷同的設定,熱衷于對 " 上神 " 的共情與對真正的 " 人 " 的無視。
本質上的 " 神話 " 是 " 人話 ",如果失去了對人的體察,将人逐出舞台中心,慣于情節和标簽的拼湊,能夠被讨論的此類作品也一定會越來越少。
神話與史詩是我們的 " 剛需 ",新的封神是一次值得被關注的嘗試,并且是一份工整的答卷。我們可以看出它對好萊塢制作模式的套用,也看到了它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而非毫無章法的 " 魔改 "。它努力地适應着新的語境,做新的嘗試。
我們習慣了 " 僞宏大 ",對真正試圖以人爲中心描摹 " 宏大世界 " 的嘗試卻極爲嚴苛。在神話學家坎貝爾的《千面英雄》裏,他說神話是:" 在本以爲會發現可憎之物的地方,我們見到了神衹;在本以爲會殺死另一個人的地方,我們殺死了自己;在本以爲會向外遠遊的地方,我們來到了自我存在的核心;在本以爲孑然一身的地方,我們卻與全世界在一起。"
坎貝爾的《千面英雄》是神話學研究經典,也啓發了無數創作者。
至少在這一版《封神》的故事裏,主創用力地構建了一次英雄之旅。在最開始的時候它的宣傳對标的是《指環王》,但事實上," 指環王系列 " 已經是好萊塢上個世紀末的榮光了,這也是新的 " 封神 " 系列顯得有些逆流的原因。但是,在一個正常的、良好的市場上,烏爾善新的 " 封神系列 " 應該是被鼓勵的。
它那麽精确,卻又那麽 " 不合時宜 "。
校對:楊潮,向陽,運營:鹿子芮,排版:鍾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