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将至,不少銀行理财公司爲年底沖業績,開啓了費率優惠活動。但相比于公募基金,銀行理财無論在産品設計,還是在用戶體驗上均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手握年終獎的人們,會在意銀行理财這點 " 小恩小惠 " 嗎?
作者 | 陳 暢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劉 珊
2023 年終将至,銀行理财收益如何?
據信達證券研究報告,截至 11 月底,全市場理财産品破淨率爲 2.92%,相較于 2022 年末的 21.23% 的破淨率大幅收窄。
整體收益轉睛之際,加之年底将至,一些企業的年終獎已經在路上,爲了吸引投資者,一些銀行理财産品紛紛調降産品費率,掀起了費率 " 價格戰 "。
其中,招銀理财用力頗猛,12 月以來連續公告,對旗下十餘隻産品的固定投資管理費進行下調。其中 " 招赢日日金 26 号 " 現金管理類理财,自 2023 年 12 月 20 日,固定投資管理費由之前的 0.2%(年化),調整爲 0。其它理财産品,比如 " 招赢日日金 37 号 "、" 招赢日日金 36 号 " 也在一定時間内将固定投資管理費由之前的 0.2%(年化),調整爲 0。
在招銀理财的帶動下,興銀理财、平安理财、華夏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紛紛加入,對旗下多隻産品的固定投資管理費和銷售相關費用進行調降。比如 " 平安理财日添利 4 号 " 現金管理類理财,在 2023 年 12 月 18 日至 31 日,固定管理費優惠後爲 0.01%,而優惠取消後的費率爲 0.15%;興銀理财的 " 興承恒享衆盈 14 月定期開放 4 号 " 固收類理财産品管理費率在一定時間内,從 0.40% 降至 0.07%。
據華寶證券研報數據,目前我國銀行理财産品的綜合費率大多在 0.4% 上下,此次銀行理财如此大比例費用調降,可見銀行理财 " 誠意滿滿 "。
面對卷翻天的銀行理财,消費者會不會買賬呢?
收益回暖
對于銀行理财産品,其實不少銀行理财的投資者仍然處于 " 心理創傷 " 期,尤其是那些 2022 年以前入手的。
一位湖北大學生表示,自己兩年前拿到獎學金的晚上,在室友的動員下決定理财,嘗試着在工商銀行買了近兩千塊錢理财産品,自此幾乎就沒見總收益紅過。" 目前虧損 500 多,我該提前贖回嗎?" 他無奈發問道。
還有更離譜的,周鋒是平安理财的老用戶了。他從 2019 年開始,在理财經理的建議下,買了同業拆借類理财産品,誰知一買下去就持續虧損,中間封閉期結束後,對方教他手把手更換過産品,但情況并沒得到好轉。
2023 年春節時,當再次接到理财經理的電話時,他怒火中燒,直接開罵。最終,雙方商議,由理财經理爲他購買兩部總價值 3000 多元的智能手機,用來送給家中老人,作爲理财過失的補償。周鋒告訴「市界」," 至今我還虧着 40% 在裏頭,封閉期還沒到,隻能幹着急。"
即便是在獲得正收益的用戶眼裏,銀行理财也如同雞肋。
張秀于 2022 年 4 月買的青銀理财一款理财産品,産品期限 594 天,2023 年 12 月到期,一看結果,1 萬元收益 104 元。" 比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還低,與 4.65% 的業績比較基準相差甚遠。太讓我失望了。" 她發誓,今後 " 珍重健康,遠離銀行理财。"
雖然,有些人在銀行理财産品上碰了一鼻灰,但 2023 年以來,銀行理财産品已經在整體回暖。
普益标準研究員陳雪花向「市界」介紹,今年 2 月以來超過 85% 的産品均能爲投資者帶來正收益,其中 3-8 月正收益産品占比更是超過 90%。
雖然整體回暖,然而,市場的整體收益情況目前還不穩定。
據普益标準研究員王傑觀察,受股市下跌和債券市場波動的影響,2023 年以來,理财産品收益率整體呈現出先升後降的走勢。月度數據顯示,前 4 個月理财産品收益率較去年年末有明顯反彈。在後續月份,理财産品收益率則在波動中趨于下行,但波動情況仍顯著優于去年。以理财産品的平均兌付收益率(年化)爲例,4 月份達到年内峰值,約 3.058%,而 11 月份則已降至約 2.174%。
普益标準還顯示,從不同風險等級來看,前 11 月 R2 級産品的兌付收益率最高,爲 2.7591%;R5 級産品收益最低,爲 -3.7923%。
也就是說,從今年前 11 個月來看,高風險的産品并沒帶來高收益,反而虧的最多,低風險産品卻獲得了穩穩的幸福。盡管低風險産品收益爲正,但區區 2.7591% 的收益又怎能讓面對通脹壓力的理财者們安心呢?
一直以來,銀⾏理财是⼤衆參與度最⼴的投資渠道之一。據公開數據,截至 2021 年底,持有理财産品的投資者數量達到了 8130 萬名,創曆史新高,其中個人投資者占據理财市場絕對主力,數量占比高達 99.23%,銀行理财市場規模達到 29 萬億元。銀行理财投資收益也不負衆望,2021 全年爲投資者創造收益近 1 萬億元。
大的轉折點發生在 2022 年四季度,受破淨潮影響,銀行理财單季度規模下降超 2 萬億元,繼而在 2023 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規模首超銀行理财,宣告銀行理财正式失寵。
12 月 13 日,Wind 最新數據顯示,銀行理财總規模 25.34 萬億元,依舊被 27.42 萬億元規模的公募基金壓着一頭。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購買銀行理财,反而将錢放到儲蓄存款中。央行報告稱,11 月人民币存款增加 2.95 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 2.25 萬億元,同比去年多增 1.52 萬億元。居民預防性儲蓄意願增強。
某股份行客戶經理向「市界」分析,與銀行定存相比,銀行理财平均收益似乎更高,在很長時間内受到保守型投資者的青睐。
" 但 2022 年由于降準、降息預期,以及受到股市行情下跌的波及,債券市場震蕩明顯,銀行理财收益被拖累,尤其固收 + 産品共出現了兩輪破淨潮,投資者被吓怕了。" 該客戶經理表示," 加上這幾年很火的高息大額存單,也變相地吸引了很多原本的銀行理财用戶轉向銀行存款。"
▲(2021 年末,上海街頭展示的銀行理财産品)
銀行理财資金流出,銀行理财公司賺錢能力勢必将受到影響。處于 " 理财一哥 " 地位的招銀理财,2023 上半年管理的理财産品餘額從上年同期的 2.88 萬億降至 2.53 萬億元,與之對應的淨利潤也從 20.66 億元降至 16.6 億元,縮水近兩成。
如果說外力造成的銀行理财收益下降和大額存單等産品造成的存量外流屬于 " 天災 ",那銀行理财在産品體驗等方面的不佳表現則屬于 " 人禍 " 了。
一位工行用戶在知乎分享了自己購買銀行理财的糟糕體驗,據其描述,首先在使用和操作上就極不方便," 每次要找到我買的理财看收益時,都要通過⼀道⼜⼀道關卡,好不容易加載出來又提示我鏈接超時需要重新登錄,氣得想摔手機。"
再說贖回,該用戶 4 月 28 發起贖回,按照 T+1 的理解,中間經曆完五一假期(4.29-5.3)後,應該在 5 月 4 日收盤後收到這筆錢。但當天遲遲不到賬,詢問後得到的解釋是銀⾏贖回⼀般會有 1-2 天的延遲。最終錢款 5 号晚上才到賬。
對此,有投資者深表同情并抱怨稱,如果銀行把贖回日期當作兒戲,在大家急用錢的關鍵時刻掉鏈子,誰還敢把錢放進銀行理财呢?
屋漏偏逢連夜雨。銀行理财公司頻上處罰名單,進一步透支了用戶的信任。單是近期發生的,就有兩起。一起發生在 12 月 5 日,河北保定安國一女士 30 萬存款疑被轉成了理财,另一起是 12 月 1 日,興銀理财因理财産品利益輸送、内控管理不到位等八項違法違規被罰 1240 萬元。
在一位金融從業者看來,這都是銀行理财子公司在自砸招牌,結果隻能是将用戶越推越遠。
光靠降費遠遠不夠
那此次銀行理财公司下調費率真的有利于銀行理财攬客嗎?
" 治标不治本。關鍵還是要市場環境起來,帶動投資者信心跟着起來。" 某股份行理财經理向「市界」表示,他接觸到的很多客戶,談優惠根本不聽,隻認一個理,不保本不買。多位投資者給出了一緻觀點," 降費不是重點,掙錢才是王道。"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稱,投資者普遍對銀行理财産品的體驗感不佳,産品設計較爲單一,缺乏創新性,而且資産配置過于保守。随着大環境不明朗,投資者更加關注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對于銀行理财産品的不足之處顯然更爲挑剔。由此,他認爲,銀行可以通過增加産品創新度、提高投資者體驗、優化資産配置策略等來加以改善。
事實上,銀行理财創新型探索從理财産品打破剛兌後,就已經開始了。
銀行理财産品結構在聚焦于固收類産品的同時,一方面逐漸加大對資産波動性較大的權益類産品布局,另一方面,持續推出創新型理财産品,以滿足大衆多樣化需求,提高購買意願,典型的如最短持有期型、養老型、ESG 主題型、專精特新型以及衍生類的創新型理财産品。
拿最短持有期型爲例,「市界」曾做過分析,今年夏天起,業界刮起了一陣零錢理财風,并持續至今。" 零錢加油站,收益不躺平 "" 零錢就放活期盈,邊攢邊花随時用 "" 活錢放哪裏?日日寶快贖可實時到賬 " ……幾乎每家銀行 App 首頁都在賣力展示 " 零錢理财 " 宣傳海報,它們以零錢、攢錢、随時花等字眼吸引投資者購買,有的産品單日最高快贖額度高達 80 萬元。
看懂 App 聯合創始人、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付學軍向「市界」表示," 銀行零錢理财的目标和主要群體是那些有閑散資金的年輕人,他們對理财收益有一定的要求,但又不想承擔太高的風險。從銀行角度來看,發力零錢理财可以在吸引存款的同時,通過年輕人的口碑傳播,提高其品牌知名度和用戶黏性。"
在渠道上,理财子公司不再局限于母行,開始拓展自己的銷售朋友圈,借助代銷觸達更廣泛的客群。據明明 FICC 研究團隊不完全統計測算,截至 11 月底,他行代銷的理财規模已經超過了 4 萬億元,占比超過了 14.85%,未來這一比例預計将會持續上升。團隊預計,2024 年他行代銷渠道将成爲銀行理财的兵家必争之地。
Wind 顯示,截至 12 月,市面上共有 31 家銀行理财子公司,産品規模超過 1 萬億的有 7 家。存續産品數量達到 41313 個,且這個數字還在快速增長。随着越來越多的理财子公司逐漸設立開業,各家理财子公司面臨巨大的同質化競争壓力,要想在競争激烈的大資産管理行業脫穎而出絕非一件易事。
關于對銀行理财發展前景的展望,方正證券在一份報告中寫道,與公募基金相比,渠道與客戶是理财公司的優勢,但作爲資産管理機構,在投研能力的建設上尤其是權益類産品的投研方面理财公司與公募基金相比而言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和成長空間。
從管理運營的角度來講,理财子公司脫胎于銀行體系,在市場化的運作方面相較公募基金而言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是否能市場化運作核心在于能不能市場化地引進投研人才。
未來銀行理财子公司的競争既是産品、客戶的競争,也是資産配置能力的競争,更是投研能力的競争,在投研方面率先脫穎而出的公司,必将引領理财子公司的發展。
(文中周鋒、張秀爲化名)
©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