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photo
在向高端化探索的路上,小米終于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人說,小米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次。
11 月 7 日,針對網友對小米 14 系列銷售情況的提問,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也正面進行了回應," 确實過了百萬台,但缺貨還是嚴重,我們正在拼命催單,請大家耐心等候。"
小米 14 系列銷售的火爆也傳導至了資本市場。11 月 9 日,小米股價創年内新高,盤中一度觸及 16.94 港元,較 6 月 23 日低點,已漲超 70%。梳理曆史脈絡,自 2021 年初小米股價創曆史新高的 35.9 港元 / 股後,小米便陷入震蕩下跌走勢,2022 年 9 月,小米股價跌破 10 港元大關,創下自 2020 年 4 月以來的曆史新低。此後雖有階段上漲,但長期在 11 港元 / 股徘徊,今年 10 月,小米股價開始發力,僅一個月時間,漲幅便接近 40%。
此外,藍鲸财經記者注意到,受個股走強影響,消費電子闆塊也在上證指數單邊下跌的背景下,走出獨立行情。截至 11 月 9 日,消費電子闆塊年内漲幅約 28%,最高上沖 6817.2 點。
種種迹象表明,消費電子市場正在溫和回暖。其中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随着消費者換機周期的拉長,今年底來到了新的換機周期;其二是由于進入 9 月以來,各大手機廠商密集發布了新機,在硬件配置和軟件體驗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因而也更加刺激了消費者的換機需求,此次一機難求的小米 14 系列新機搭載高通第三代骁龍 8 移動平台,成爲全球首個量産使用該芯片的手機廠商。據悉,高通骁龍 8 Gen3 采用了 1 顆 3.3GHz Cortex-X4 超大核 +3 顆 3.15GHz Cortex-A720 大核 +2 顆 2.96GHz Cortex-A720 中核 +2 顆 2.27GHz Cortex-A520 小核的設計,CPU 峰值性能提升 30%,GPU 峰值性能則提升 35%。
據調查機構 TechInsights 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爲 2.96 億部,同比下降 0.3%,雖然這是智能手機銷量連續第九個季度出現年度下滑,但下滑趨勢已經放緩。具體來看,三星智能手機的全球出貨量以 5959 萬部摘得第一,市場份額爲 20%,較去年同期下滑 2%;蘋果手機出貨量爲 4660 萬部,同比下降 4%,占據 16% 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小米的則以 14% 的市場份額來到第三名的位置,手機出貨量爲 4150 萬部,同比增長 3%;OPPO(含一加)則以 2770 萬部的出貨量排名第四;傳音(包括 Tecno、Infinix 和 itel 三個品牌)連續兩個季度保持第五。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爲了能在存量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各大手機廠商整齊劃一地在硬件設備上大做文章,不管是攝像模組還是屏幕等等。然而現實情況是,這些配置基本大同小異,就算有些許的創新,也會馬上被超越,因而無法勾起消費者的興趣,更無法建立品牌忠誠度。
雷軍在今年 8 月 14 日的年度演講上曾談到,消費電子行業,競争極其激烈,隻有做高端,才可以倒逼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赢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小米過去三年高端化探索之路,也是他近十年最痛苦,也是收獲最大的一次。爲了奪取 DXO 評測的分數,花了兩年多時間準備的小米 11 Ultra 不僅參數全部拉滿,而且 DXO 評分做到了全球第一,但這個第一卻并沒有讓小米 11 Ultra 承接住小米的願景,首發之後也被各種吐槽。此後命運多舛的小米 13 系列面世,口碑和銷量雙豐收之後," 體驗優先 " 才徹底被認同。
而談及體驗,蘋果之所以可以在高端市場上稱霸,除了其 A 系列芯片之外,高質量的 iOS 系統也是核心因素。國産手機廠商也開始意識到,相較于堆料,軟件的提升給用戶的體驗感會更爲直接。
以當下的明星産品小米 14 系列來看,最核心的突破則是其搭載了全新操作系統澎湃 OS,這對小米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邁向 " 人車家全生态 " 的關鍵一躍;不僅僅是小米,10 月 30 日,華爲宣布,HarmonyOS 4(鴻蒙 OS 4)升級設備數量突破 1 億,據 Couterpoint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其在中國市場已經拿下了 8% 的市場份額。
除了系統方面的優化升級,各個手機廠商也迫切地想把大模型裝進手機裏。前不久,在 vivo 的開發者大會上,vivo 發布了其自研 AI" 藍心 " 大模型和大模型矩陣,包括 1750 億、1300 億、700 億、70 億和 10 億五款不同參數規模的大模型,并宣布 120 億藍心大模型實現端側跑通;小米大模型也于今年 4 月建立,手機端側的大模型已經跑通;華爲表示将會在 HarmonyOS 4 接入大模型;OPPO 則宣布與聯發科技合作共建輕量化大模型端則部署方案。
在終端市場之外,A 股市場上消費電子供應鏈公司也有很大起色,例如歐菲光曾于今年 9 月末連續 6 日漲停,累計漲幅近 80%,股價最高達到 12.3 元 / 股;朝陽科技也于近期收獲 6 個漲停闆,雖然 11 月 9 日朝陽科技盤中跌停,但股價仍較 10 月末有超 40% 的漲幅。
在股價漲幅之外,供應鏈公司的業績也出現了回暖趨勢。以藍思科技爲例,據藍思科技披露 2023 年第三季度公告數據顯示,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 338.08 億元,同比增長 7.07%;歸母淨利潤 16.49 億元,同比增長 117.23%。結合其中報數據可知,智能手機與電腦類産品業務占據藍思科技營收八成的比例。此外,曾經的光學龍頭歐菲光也憑借着華爲 mate 60 系列的火爆在第三季度實現扭虧爲盈。據歐菲光三季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該公司實現營收 45 億元,同比增長 47.75%,淨利潤也由去年同期的虧損 24.07 億元轉爲盈利 5432 萬元。
從 AI 賦能、軟件升級再到硬件更新,從終端産品再到産業鏈和供應鏈,消費電子正在走向複蘇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