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笛 盡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 2023 年 GDP 增長目标并未量化——量化目标一般會出現在 3 月份政府工作報告中——隻給出了兩個定性表述:"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但綜合研究者、券商報告給出的預測,這一合理區間大緻落在 5%-6% 區間。
5% 還是 6%?綜合考量 2020 至今 GDP 平均增長和 " 十四五 " 規劃、2023 目标銜接因素,穩就業因素以及低基數因素,一個更合理的目标似乎應該是 5.5% — 6%。
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短期約束:穩就業。" 穩就業 " 是三穩之首,在 2023 年政策目标中占據重要地位。要 " 穩就業 ",GDP 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長。
合理增長是多少?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曾表示,如果增長穩定在 6% 左右,就業壓力就會小很多。按照 1%GDP 增長帶動 200 萬 -220 萬就業人口計算,要保證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維持在 1145 萬左右,GDP 增速也需要達到 5.2%-5.7% 之間,考慮到 2023 年,大量此前返回農村的人口将會重新回歸就業市場,要保持失業率維持在穩定區間,可能需要的增速要更高一點。
在 2020 年、2022 年出現了一些 GDP 增長和失業率背離的情形,這種背離并不意味着中國隻要 2%-3% 的 GDP 增長就可以基本實現 5.5% 的失業率。其中有幾個因素需要考量,第一個是疫情期間,出于疫情防控和穩增長的需要,創造了就業機會,如浙商證券首席李超研報中所說 " 這些舉措雖不能保證經濟産出效率的最大化,卻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 ",在疫情防控優化後,這些短期就業機會需要轉變成更為常态的就業機會;第二個是疫情影響下,有一些群體實際上短暫退出了就業市場,比如返鄉民工,這意味着 2023 年需要就業的群體可能并不僅僅是失業調查中的群體,規模要更大。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2023 年要實質性地保證就業、持續性地提高居民收入,需要保持較高的 GDP 增長。
第二個中長期約束:達目标。
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兩個中長期目标的約束:至 2035 年,我國人均 GDP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及到 2035 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根據不同研究機構的測算,兩個約束中,後者需要的增速更高。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曾經表示,中國到 2035 年實現經濟總量或者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條件的,這要求未來 15 年年均增長 4.73%,劉世錦則預測這段時期經濟平均實際增速不低于 4.7%,我國人均收入到 2035 年才能翻一番,且在這一增速下還需要彙率的合理升值,才能達到目标。
4.7% 左右的增速是針對 2020 年至 2035 年的平均增速,考慮到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經驗,潛在經濟增速會逐漸降低,這意味着要實現這一目标,15 年的前期要增長得更快一點,才能保證平均 4.7% 左右的增速。
實際上,2022 年初制定 5.5% 的增速目标即考慮了這種政策銜接。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國際研究司司長宋立曾經表示,這一增速目标是 " 考慮到最近兩年的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标要求相銜接 ",2020 年 -2021 年兩年平均增速為 5.1%,2021 年增速為 8.4%(最終核實),而 2022 年 GDP 實際增速可能不及年初目标,從這種銜接角度考量,2023 年增速目标至少應該在 5.5%。
第三個:提信心、聚發展
盡管 GDP 增速有其片面之處,并不能完全衡量經濟的增長,但在目前這個節點,GDP 增速依然是某種程度的發展公約數,要在 2023 年 " 改善社會心理預期 "" 提振發展信心 ",在年初制定一個更為明确、積極的 GDP 增速仍然有其價值,可以讓市場主體更多感受到政策對于經濟增長的決心,由此帶來對宏觀政策更加積極的預期。
綜上,2023 年年初可能會制定一個更為積極的增長目标,預期在 5.5% 至 6% 之間。這當然會很難,盡管 2021 年低基數為增長提供了空間,但 " 三重壓力 "、全球經濟頹勢的背景、疫情影響等等,2023 年增長仍需克服種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