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 " 街頭冒險 "
2023 年伊始,88 歲的林寶山帶着一張折疊凳子,來到廣州老城區地鐵站的出站口擺攤賣書——他在身旁的紅色消防櫃上擺上兩本自己翻譯出版的書,又在一旁樹起一塊簡陋的牌子,上面寫着:88 歲高齡作家簽名售書會友。
林寶山(右)的小書攤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
" 我翻譯的書,有沒有興趣看看?" 面對步履匆匆的路人,戴着普通醫療口罩的老人輕聲地喊道。真的有人駐足停留,林寶山便翻開其中一本——《馬可 · 波羅:世界邊緣的大冒險》封底内頁的譯者介紹,指指照片上穿着西裝、打着領帶、臉色紅潤的人說:" 這個譯者就是我。"
怎麽看,林寶山也是一位再尋常不過的老人。他微微佝偻着背,穿着一件灰棕色的陳舊外衫,未被口罩遮住的上半張臉布滿皺紋與老年斑。有時遇上下雨天,地鐵站外寒風微雨,他便把小書攤搬到地鐵站内,樓梯口的角落裏,小心翼翼地把書包等物品擺放在斜對角的旮旯,盡量不擋道 …… 但攤沒擺多久,就會有地鐵站工作人員走過來,語帶抱歉地對老人說:" 這裏不能賣東西。" 他隻能點了點頭,應一聲 " 好 ",再笨手笨腳地收拾起簡陋的 " 家當 ",轉身慢慢走出入站閘口。
上街賣書,不是一件輕巧的事情。這需要等待,需要耐心。許多人步履匆匆,甚至來不及一瞥,或隻是眼光一掠,又繼續趕路。賣書也需要體力,運氣不好時,一天要騰挪好幾次地方,卻賣不出幾本書。
他堅持每天下午四點,要麽來到公園門前的人行道,要麽走進某個地鐵站的出站口,擺開小書攤,坐在一張粉色的折疊小凳子上 " 開張 "。他不吃晚飯,除了賣書,有時也會打開手機回複一下微信消息。直到晚上 10 點半左右,他才收拾行當,轉去周邊的小食店填飽肚子後,再乘地鐵末班車回家。此時,家人都已經睡下,他慢慢洗澡、看報,直到淩晨兩點才休息。
從 69 歲堅持到 88 歲,19 年光陰過去,林寶山已約莫賣出了 7700 本書。算下來,一年要賣出 400 本。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
他打算,将這場 " 冒險 " 繼續下去。
與陌生人的互動
19 年前,林寶山在陽江一家醫院當了 29 年的醫生後,又調到一家醫學雜志做編輯。1997 年,他的妻子患了白血病,他得每天守在病房裏,于是就訂了一份英文雜志,利用護理妻子的閑暇時光,試着将雜志裏的文章翻譯成中文。他的第一部譯作——一本短篇小說集《尋找一個人》,就這樣出版了。他沒有告訴家人或朋友,而是拿着書,每天跑到五羊新城的大榕樹下,開始擺攤售書。因此,有市民戲稱他是 " 樹下的蒲松齡 "。
" 一方面希望有人看我的書,一方面也想要回收做書的幾萬塊錢成本。" 林寶山坦然地說。回憶起這些年來遇見過的形形色色的讀者,他說,也許有人買書是出于好奇,也有人是出于同情心。
有人問他,這 19 年來,買書的讀者有什麽不同?老人答,沒有什麽不同,唯一的變化是付款方式。從甄别真假鈔到順應時代學會用付款碼,每一個變化對一位高齡老人來說,都是一場 " 冒險 "。
但他喜歡與陌生讀者互動。某天,廣州夜間 9 點 30 分,一對情侶模樣的男女走出出站口,被林寶山的小攤位吸引。" 這是我翻譯的。裏頭有 36 個故事,來自 19 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 林寶山說。男子翻開老人的書看了看,決定買一本,他請老人給自己簽名,女子則默契地舉起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留念。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對于每本 " 有緣 " 賣出去的書,林寶山都會在空白扉頁上寫下這句贈言。19 年前,林寶山賣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時,想要在扉頁留下點什麽,瞬間便想到這句詩。在他看來,讀者與他萍水相逢,既然買下了他的書,就值得 " 海内知己 " 這樣的寄語。
寫下的寄語有了回聲,有個讀者後來專門爲林寶山建了一個微信讀者群。林寶山經常在群裏跟讀者們互動,分享自己做家鄉汕頭的 " 貢菜 " 與蘿蔔糕,還有自己的旅遊經曆。一名在廣州打工的女性讀者甚至把這些有趣的點滴文字整理成在線文檔,不少讀者都在文檔中共享了自己與林寶山的合照,其中有旅行家、攝影家,還有學音樂的大學生以及許許多多生活在廣州的平凡人。群裏有人喜歡繪畫,臨摹了莫奈的《日出》送給老人;還有人新生兒誕生,特意請林寶山給孩子取名 ……
林寶山一天中十分之九的精力都在 " 以書會友 "。
林寶山還與同樣在街頭擺攤的幾位 " 同行 " 都成了老熟人,比如在東山口市政通道上一邊吹着口琴一邊彈吉他的男子,還有幾個賣花束的女子。
有一天,與林寶山相識數十年的一位老鄰居,突然看到在網上流傳的一則紀實短片,不由驚訝地跑來對林寶山說:" 你從來不顯山露水。我們一起住了十多年,我都不知道你的這個事。"
蒼老不意味着 " 屈服 "
林寶山其實隻上過醫學專科的簡單英文課,平時也很少有跟英文打交道的機會。他原本是爲了不把學到的英文忘掉,才選擇去看一些英文小說和科普文章。2009 年,當林寶山在澳大利亞逛舊書攤時,他用五毛錢澳币淘到一本英文原版書。書中主人公的醫德和真情實感打動了林寶山,于是回國之後,他就開始嘗試翻譯這本書。從翻譯到打字、校對,全由他一個人完成。
爲了完成這些工作,2011 年時已 76 歲的林寶山特意買來一台台式電腦,但他不懂輸入法,于是隻要有孫輩的小孩子在身邊,他就會說:" 來,我考考你的拼音。" 讓小孩讀給他聽,如此又學會了拼音和拼音輸入法。老人戲稱自己 " 事事半桶水 ",但他卻用這 " 半桶水 " 出版了這本翻譯作品《爲了他的孩子》。
林寶山的大兒子曾經擔任《星島日報》記者,如今定居在澳大利亞。老人開始翻譯出書後,兒子也加入了進來。林寶山如今簽售的這本《馬可 · 波羅:世界邊緣的大冒險》,就是父子倆合作完成的——林寶山發現了這一題材,兒子翻譯了大部分内容,林寶山做的校對。" 這本書的校對,我做了五遍。現在已沒有那麽多精力去完成一整本書的翻譯了。" 林寶山說," 但我這一年多又陸陸續續看了約一千頁的英文小說。"
每個人在走向衰老的旅途中,都要面臨身體機能衰退的問題。10 年前,林寶山患了嚴重的白内障,換了人工晶體後,恢複了視力;一年後,他聲帶又長了囊腫,短暫地失去了聲音。但手術後,恢複得還不錯。
蒼老并不意味着 " 屈服 ",林寶山的活法可能更随心所欲。與日常注重養生的老人不同,林寶山不止吃炸物快餐,還每天熬夜到半夜兩點。2011 年發表在《羊城晚報》上的一則圖文《三老趕新潮》,照片中三個老人笑容滿面地圍坐在一起,桌上擺着三份麥當勞的餐食,那正是林寶山和他的兩個兄弟。
今年元旦前後,他發燒了,身體異常疼痛,但他隻是躺在家裏,也沒有測過抗原核酸,最後在家人的照料下,就這樣硬生生地熬過了這場疑似新冠感染的病痛。病好後,他又一如往常地推着十幾本書走上了街頭。
林寶山如今還喜歡使用一個唱歌 App,每次唱完都分享給朋友聽,還發到微信朋友圈。《讓我再看你一眼》是他最近經常分享的一首歌,這是他聲帶恢複後唱的第一首歌。
在讀書、翻譯、售書之餘,老人還經常一個人去旅遊,感受遠方的新奇,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并随時用相機拍下照片,用文字記錄,再分享到他的讀者群 ……" 我還想去真正的北極。但我老了,一個人走不動那麽遠的地方。" 說着,林寶山眼角濕潤了。
或許每個人在生命暮年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但林寶山的答案是:沒關系,走不到遠方,至少還可以走到 " 近處的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