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下一個素熙》在口碑榜上待了有陣子,算是近期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之一。
《下一個素熙》的故事可分爲兩段去看待。
前一半具體呈現素熙個人的悲苦人生,後一半則通過素熙之死映射韓國年輕人的壓抑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的病态。
片名 " 下一個素熙 " 的所指大概便是從素熙到素熙們的過程,所有年輕人都可能成爲 " 素熙 "。
影片開場,18 歲的素熙在跳着自己喜歡的舞蹈,一遍又一遍,這之後她就要服從學校的安排去實習,幾乎可以說這就是她的最後一舞。
戲劇性的是,影片最終也是以素熙的這一舞爲結尾,隻不過這一次是在手機上播放,将素熙的身影永遠定格在那裏。
你可以将這看作是導演的溫柔,也可以當做是導演的無奈之舉。
因爲哪怕片中裴鬥娜扮演的警察吳由真發現了素熙死亡的真相,面對現實她也毫無辦法,也無力去改變什麽,下一個素熙式的悲劇出現隻是時間問題。
該如何阻止悲劇發生,該如何解決,從哪裏去着手?影片中的吳由真束手無策,影片外的所有韓國人也隻能看得沉默,這個問題壓根無解。
回到影片,和所有剛邁入社會的學生一樣,素熙對自己的第一份實習工作滿懷熱情,老師也叮囑她好好幹。
這份工作是電話客服,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呈現了這份工作的 " 困難 " 之處。
你每天将接收到大量的負面情緒,成爲一個接一個對産品不滿的客戶的情緒垃圾桶。
你還得時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傾聽、解釋、安撫,不能對顧客表示一點不滿,否則就會受到處分。
素熙的部門處理的一般都是要解約的客戶,她的職責是勸導客戶不要解約,同時推薦新套餐。
舉個例子就是,你買了一雙鞋覺得不好要退貨,結果客服不僅百般推辭不給退,還要不停向你推薦新的鞋子讓你購買。
導演用一個極爲抽象,常人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情節,讓觀衆看到了這份工作到底有多麽下作。
這一次打來電話的是一位父親,要求解約家裏的通訊套餐,素熙照着往常那般推辭着,有點奇怪的是,那位父親的聲音帶着哽咽。
無論素熙說什麽,父親都隻一句話,解約,幾次過後,父親說出實情,他的孩子死了,這個套餐不需要了。
小高潮來了,人家孩子都死了,素熙這邊也隻是略微愣了一下,又繼續着自己的說辭," 不過您若用滿一年,其實費用會遠比違約金少很多的 ······ "。
是不是覺得素熙這孩子有點沒人性?
可事實是此前素熙并不是一個這樣的人,包括之後她厭倦了自己的所作所爲,哪怕頂撞上司,也痛痛快快地給客戶辦理了解約。
那爲何這一幕,面對剛剛失去孩子的父親,她的表現如此冷血?
影片沒有明說,但這豈非是在從側面告訴我們,這份工作對人性的摧殘,以至于活生生的人都麻木到成了機器人,對悲歡離合再無感,一心隻想着業績、業績、業績。
每天受着各種垃圾情緒,還要想着怎麽提高 KPI、KPI、KPI。
好不容易挨了一個月,拼死拼活每天加班賺了點業績,結果被告知實習生不給發獎金?
原本都是老大媽做客服,現在統一招學生當實習生用,整個公司六百多個人,去年一年離職的人就有六百多。
可以說孩子們是幹着最身心俱疲的工作,拿着最低的工資薪酬,還得時刻擔心被開除,開除之後學校就要找你茬,因爲你損害了學校的聲譽。
影片前半段,素熙所遭受的一切都透過銀幕傳遞給觀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壓抑,太壓抑了,起碼得看十遍黃宏的正能量小品才能緩解。
别覺得導演是對電話客服這份工作有極大怨念,其實不然,素熙同學們的境況也沒好到哪裏去。
比如素熙關系要好,同樣喜好跳舞的學長,他就被送到了某個工廠,整天受工友欺負 ······
爲什麽會如此?孩子們不能不幹嗎?爲什麽如此執着?學校又爲什麽給孩子找這種工作?
如此,随着素熙的自殺,影片進入後半段,由裴鬥娜扮演的警察吳由真借揭開素熙死亡真相這件事而展現韓國現實的殘酷。
吳由真覺得是學校和公司之間有什麽暗箱勾結之處,否則爲什麽不顧學生死活,毫不考慮工作如何就強行把學生塞過去?學寵物美容的被送去當電話客服,學園藝的被送去喂豬?
說學校沒有拿回扣,吳由真壓根不信。
可事實是,學校還真沒拿回扣,他們就圖三個字:就業率。
不這麽做學校就沒有就業率,哪有那麽多工資高的待遇好的工作清閑的?飼料廠、化肥廠隻要缺人就趕緊送去,唯恐沒占上位置。
" 這就是現實。新生入學率、畢業就業率,教育廳隻會用這個評估學校質量,我們隻能通過這個評估,才能獲得各種教育資源及認可,而且也隻有這樣這些老師才能拿到工資,學校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警局上司覺得,這事好像已經脫離了他們警察該管的範疇,是教育局、勞動廳的事。
這裏不得不誇贊一句裴鬥娜的演技,與上司的一番力争感染力極強,話語裏的每一聲顫音都能讓人直觀感受到這位警察的憤怒。
" 一定要把他們追查到底!孩子們一個接一個死掉,就隻會關注就業率,勞動局教育廳睜眼瞎才造成這種局面不是嗎?明明是違反了勞動法,而且還不管不顧這到底是這麽回事,這難道不是警察該管的嗎?"
之後呢?她能怎麽樣呢?
吳由真還真的跑去了當地的教育局,并質問工作人員怎麽看待公司剝削學生的事,認爲他們不應該像機器一樣,隻看就業率表格。
工作人員的回答地很坦率,也很無奈。
他們也在跟其他地方的教育局競争,他們教育局也是通過這種就業率評估拿教育資源獎金,就業率低下造成的教育資源減少的話,當地有的學校就得直接關門,上頭也隻關注就業率而已。
吳由真還在質疑那爲什麽學生中途出了事不去制止,不去止損。
工作人員的一番話,是在回答吳由真,也是在向整個韓國社會發問," 請你适可而止,我一個地方教育局的專員有什麽通天本事,所以呢,你現在要去總局嗎?接下來呢?"
是啊,接下來呢?韓國當下這種素熙式困境,是一個學校、一個地區或者幾個人就能解決的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下一個素熙》的結局是冰冷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起碼當下的韓國現實,這個事情是無解的。
韓國統計廳 2022 年 9 月發布了國民《2021 年死亡原因統計》,其中有這麽一條數據:
自 2007 年以來,在韓國自殺就超過了癌症、車禍等其他原因,成爲韓國 10 至 39 歲人群的第一大死因。其中,10-19 歲的孩子有 43.7% 死于自殺,20-29 歲爲 56.8%,30-39 歲則爲 40.6%。
在韓國,平均每 10 萬人中就有 23.6 人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自殺率居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首。
這個數字,何其恐怖。
再說一個數字,韓國人口出生率已經連續三年不斷下降,聯合國發布的《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中顯示,韓國生育率已經跌到 0.874%,排名全球倒數第一。
就業形勢、薪資待遇、房貸車貸、恐婚恐育 ······ 一個又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讓韓國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又一個 " 素熙 "。
當然,把 " 韓 " 字換成其他字,也未必就不成立。不過,雖然每個國家應該都有反映每個國家現狀的電影,可惜也隻有韓國人敢拍也拍得出來了。
說回來,電影《熔爐》足以改變韓國的法律。
那麽一部《下一個素熙》又能改變韓國年輕人多少現狀呢?沒有人敢打包票。
END
編輯 / 重案組之虎
商務 / 阿樂(微信:pachongsw1)
期待你将文章分享給更多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