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4 日,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迎來了第四次個人年度演講。今年,他的演講主題是 " 成長 "。
在演講中,雷軍回顧了自己經曆過的幾次關鍵成長:在武大的求學生涯,一本《矽谷之火》讓雷軍建立了一生的夢想,并把它拆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标;從第一次大學創業到金山創業,讓雷軍完成了從程序員到管理者的蛻變;創辦小米,讓他的夢想真正步入現實。
而小米三年上百億投入的高端化探索所取得的階段性突破,讓雷軍體會到 " 隻有認識突破,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 ",他将這稱做是 " 近十年來最大的收獲 "。
雷軍說," 當時代變了,用戶變了,面對新的局面,我們絕對不能因循守舊,隻有下決心改變自己,改變認知,才有赢的機會。在這場高端戰役中,哪怕任何一點微小的成功,都非常不容易,背後都是認知的改變和突破。"
小米是雷軍成長過程的一個縮影,也是其認知變化的重要映射。演講當天,小米宣布科技戰略升級,并公布 " 兩個長期 " 的科技理念,即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爲此,小米還确立了四個關鍵路徑和原則,包括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軟硬件深度融合、AI 全面賦能。
對小米而言,這次戰略升級也是其站在時代巨變節點上的一次認識突破和關鍵成長。
擁抱大模型
對于今年最火熱的人工智能,小米将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雷軍說,AI 是未來的生産力,必須也必然要全面賦能。同時,AI 是最關鍵的一個變量,也是小米長期持續投入的底層賽道。
早在 2016 年,小米就組建了第一支視覺 AI 團隊,而今年 4 月,小米又成立了大模型團隊,全面擁抱大模型。七年的時間,經過 6 次擴展,如今小米的人工智能團隊已經有 3000 多人,并覆蓋了視覺、聲學、語音、NLP、知識圖譜、機器學習、大模型、多模态等諸多方向。
與其他很多公司追求大規模不同,小米大模型技術的主力突破方向爲輕量化、本地部署。小米思考的是能否先在每個人的手機上部署大模型,優化手機端側運算,讓每個人可以在手機上使用端側大模型。
這樣做的好處是,用戶既可以擁有數據安全,又可以擁有大模型的先進生産力。據雷軍透露,小米自研的端側大模型已經在骁龍平台跑通,目前自研 13 億參數端側大模型的效果,在部分場景上可以媲美行業 60 億參數的雲端大模型。
另外,小米自研的 60 億參數大模型,也取得在 C-EVAL 權威榜單上同參數量級排名第一、CMMLU 中文向大模型排名第一的成績。與此同時。小米目前已經開始進行 300 億參數大模型的訓練。
而小米自研的這些 AI 技術,也将全面賦能到手機、汽車、AIoT、機器人等業務。比如擁有 1.1 億月活用戶的智能語音助理小愛同學,已接入大模型并開啓邀請測試。
越來越 " 狗 " 的鐵蛋
作爲 "One more thing" 環節,小米全新仿生四足機器人 CyberDog2 也正式亮相。
2021 年,Cyberdog(鐵蛋)問世。這個看起來與小米有些不沾邊的産品,恰恰是小米科技一面的最佳诠釋。過去兩年,市場上做機器人的團隊不少,但很多都在開發 " 商用機器人 ",很少面向家庭和個人。這是因爲面向 C 端技術更難,商業上也不容易看見回報。
而小米選擇了迎難而上,決定做一隻更智能、更仿生的四足機器人。一方面是更親人,可以讓用戶能夠更好的接受;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開發者能夠參與進來,一起推動機器人有更豐富的生活應用場景。
迄今爲止,鐵蛋一代已經進入 116 家學術機構和團體,參與了 452 個研究項目。清華大學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評價稱," 小米在機器人技術領域,堅持投入、高度開源,極大推動了從科研到産業的整體發展。 "
這次全新亮相的鐵蛋二代,也較一代實現了全面進化。雷軍幽默地表示,鐵蛋二代變得更智能、更仿生,也更 " 狗 " 了。而這種變化,是由技術叠代所驅動。
鐵蛋二代比鐵蛋一代在尺寸上小了 16%,重量近 40%,僅 8.9kg,身材更接近一隻真實的杜賓犬體型。這是因爲小米自研了力控電機 CyberGear 微電機,通過 AI 算法模拟,讓電機在性能優化的同時,還輕了 20%。
在運動能力和感知能力上,鐵蛋二代也更加出色,不僅能跑能跳能連續後空翻,還變得能聽、能看,更加聰明。這是因爲鐵蛋二代擁有由 19 個傳感器組成的小米 AI 多模态融合感知決策系統,而且爲了更加仿生,小米還基于真狗的動作,在小米機器人強化學習平台模拟了 3 萬隻機器狗進行并行訓練。
小米的科技屬性
8 月 17 日,小米在官方社交媒體平台公布了 MIX Fold3 的首銷戰績——開售 5 分鍾後,銷量達到上代産品同期的 2.25 倍。對于這個結果,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認爲,這是一款高端認知突破後的爆品。
" 純輕薄已經是‘上一代’的事,‘輕薄折疊 + 全面旗艦’的認知突破,一定會引起行業新一輪的跟進。" 曾學忠表示。
他認爲,認知突破之後,技術戰略才能落地。而要實現技術戰略落地,還需要确定大方向、持續加大投入和聚焦核心賽道。2022 年,小米研發投入約 160 億,同比增長 21%,而過去六年(2017-2022)小米研發投入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8.4%。目前,小米研發已經進入 12 個技術領域,包括 5G 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同時基于智能制造,進入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總體細分領域達 99 項。
在知識産權方面,截至今年 3 月 31 日,小米全球授權專利數已超 3.2 萬件。其中,在中國信通院發布的 5G 标準必要專利聲明有效全球專利族企業排名中,小米全球專利族占比 4.1%,首次進入前十。
可以看出,小米正在構建不斷延展的科技場景,從智能手機到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制造、智能電動汽車以及仿生機器人。而對于不斷完善中的應用場景,小米也在強化其底層的協同關系。
此前,鐵蛋的視覺系統已經成就了小米手機的 " 萬物追焦 " 功能,而小米自動駕駛進展非常快,也得益于 2017 年創辦的小米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積累。同時,小米自動駕駛的很多技術,也應用到了鐵蛋身上,成爲仿生機器人的大腦。
大模型與智能終端的結合,也是小米看好的方向。曾學忠表示,AI 跟手機的端側結合,可能是讓手機實現 " 理解你 " 的大跨越。這種大的跨越下,結合出來的好的産品一定會重新激發用戶的換機熱情。
随着科技戰略的升級,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也将更進一步增加。雷軍預計,小米 2023 年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将超過 200 億元,而未來五年(2022-2026),小米研發投入将超過 1000 億元。
眼下,一系列重磅産品和技術的亮相,充分展現了小米近年來在科技引領、審美引領上的認識與能力升級,以及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全方位突破。而在雷軍看來,一個全新的小米,也正大跨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