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斑馬的育樂園 ,作者斑馬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又翻車了。
她在自己開設的 " 陪你多讀書 " 公衆号發布爲小朋友讀繪本的視頻,結果頻頻念錯字。
之所以用 " 又 " 字,是她之前因爲染發燙發做美甲上過幾次熱搜,還被人造過黃謠。
黃謠無根無據可以直接忽略,染發燙發也是個人選擇。但是讀錯字,錯的還是常用字,那就真的有點說不過去,畢竟黃多多一直以來拗的都是學霸人設。
而且黃多多視頻讀的基本都是繪本,繪本是給小孩子看的,通常不會用到什麽生僻字。像防禦、闖蕩、一樁樁 …… 說實話我六歲多的兒子都能讀對一大半。
有人強行洗白說這是嘴瓢,你嘴瓢能把 1+1 說成等于 3 嗎?這些基礎字都是刻在一個人骨子裏的肌肉記憶,隻有不确定不熟練的才可能 " 嘴瓢 ",就像一個人考試粗心就是沒掌握牢固,沒有什麽其他理由。
但你若說黃多多人設造假,倒也不盡然。再來回顧一下黃多多金光燦燦的履曆:
8 歲自己閱讀全英文書籍,9 歲用英語寫劇本,11 歲獨立翻譯三本英文書,16 歲與斯皮爾伯格談笑風生 ……
我一點都不懷疑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再看黃多多讀繪本的視頻,聲音溫柔有親和力,人也自信大方,頗有點當初月亮姐姐鞠萍姐姐的味道,不能因爲讀錯字就一棍子打死。
但是你看到問題沒?她的過往學習經曆幾乎全跟英語有關,所以中文是一塌糊塗的,還不如公立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水平。
黃多多中文差,她父母要負很大責任,他們在給孩子一開始的教育規劃中就已經把中文排除在外了。
00 後以 " 爸爸去哪兒 " 爲代表的的這幫星二代幾乎都是走國際路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一點也不稀奇,跟學霸也沒什麽關系,把你扔美國長大你英語也是母語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把中文學好才是奇迹。
無獨有偶,小 S 的女兒許紹恩前幾天因爲在直播中稱自己的母語是英語,中文說的磕磕絆絆而引起巨大争議。
回首黃多多的成長軌迹,小學讀的是私立的彙佳雙語學校,說是雙語,其實以英語爲主。後來索性轉入了老牌國際學校——順義國際學校。
這是一所純正的國際學校,要求子女父母均爲外國籍,白皮膚藍眼睛的學生占主流,國際化說白了就是英語化,日常交流寫作全部用英文,對中文的要求反而隻是 " 能說即可 "。
這種教育模式是典型的一條腿走路,黃多多的規劃如果是出國讀書,留在國外發展,這樣操作也沒毛病。但是她還想在國内割韭菜,不但染指演藝事業,連教育博主的羹都想來分一杯,吃瓜群衆自然是不可能買賬的。
不止星二代,國内很多中産現在都有重英文輕中文的趨勢,拼命帶孩子刷原版書、考 KET、PET……
我前兩天還寫過一個三年級孩子的媽媽,給孩子的時間規劃從下午 4 點到晚上 11 點排得滿滿當當密不透風,全是學英語練英語。先不說這麽大的密度孩子到底吃不吃得消,單說英語已經能重要到占據孩子全部的時間,不用戶外不用學語文數學的程度了嗎?
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中文才是欣賞藝術美學和一切邏輯思維與學術行爲的地基,你連基礎的漢字都認不全,怎麽可能有高階的思辨能力和鑒賞能力以及知識儲備歸納和整理的能力?
語言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學不好語文,你對文字的理解就隻能停留在淺層。爲什麽你沒法從錯别字連篇的流量明星那裏感受到演技?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文化。沒文化,就無法真正吃透劇本,走進角色。
這就好像學跳水要先會遊泳,踢足球必須先練跑步。
黃多多想子承父業,明面上,表演專業對 " 文化課 " 的要求确實很低。但實際上,文化水平決定了你的演技天花闆在哪裏。
我也很重視英語,大聖幼兒園上的是全外教的幼兒園,很多明星也把孩子送過去。但我對英語的重視在于希望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它是通往外界的一座橋梁,一扇窗。
幼兒園畢業後我們選擇去了公立,就是覺得母語始終還是最重要的,那是刻在一個中國人血液裏的 DNA。
都德的【最後一課】曾經感動多少人,多少中國人因爲那句 " 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 真的跑去學了法語。其實法語美不美見仁見智,說到底這隻是一個法國人對自己母語文化發自内心的驕傲與認同。
哪怕國家被占領,被侵略,隻要語言不滅,精神就不滅,語言就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長城。
中國曆史上有過很多次 " 蠻夷入侵 " 的經曆,但是少數民族入關第一件事永遠離不開學漢語、接受漢化。無論他們承認不承認,漢語就是最先進的語言,漢文化永遠是王冠上那顆璀璨的明珠。
我每每帶大聖讀詩詞,古文,自己都有一遍新的體悟,常常感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語言之精妙。
愛國不是天天喊五毛錢的口号,而是以自己的母語爲傲。
中國人說不好自己國家的語言,才是真正會被瞧不起的。
往期回顧
油炸綠番茄
資助了 8 年的女學生做了家
庭主婦
中年婦女隻喜歡粗暴
分享、點贊、在看,我們永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