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我們在戰争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 " 步兵團 " 的編制;尤其是在一些設置背景不太宏大的劇集中,團級可能就到最高級别了。
那麽一個團能有多大?會有多少人?基本的編配情況如何?
關于團的大小,不同曆史時期以及不同軍系的情況都不一樣,很難一概而論。
正常的步兵團應該有 2000 多人,但少的時候 1000 多人也可以編制成團,兵力多些的話也可以有 3000 多人。

這時候再計算其實力數,就不能簡單地以以往的評估爲标準;而且還要看它的具體配置類型是啥,進而才能更準确地預估其實力,并制定出合适的作戰方案。
比如在 1947 年時,國民黨軍認爲它的整編旅原爲二團制很不适用,所以又恢複了三團制。
實際上當時就每個步兵團而言,其編制實力數也有調整,我們就來詳細聊聊其步兵團的實力編配情況。
首先,步兵團有團部機關,總計有團長以下 46 人。

所以咱們平時看電視劇,感覺一個團部裏面可能就十多号人,一個屋子裏就能放得下,但實際上團部及其直屬隊的規模并不小,幾個直屬連排加起來的兵力也有好幾百号人(769 人),跟一個主力步兵營的兵力相當了。
這些連排看名字大家基本也知道是幹啥的,在實際作戰中除了支撐團級部隊發揮戰力外,諸如迫擊炮等單位實際會下發到營級參戰。
另外搜索連其實就是國民黨軍那邊的偵察連,當然作爲團級掌握的唯一一個具有步兵作戰能力的連隊,它也承擔警衛團部的任務。
至于那個通信排爲何那麽大,可能是因爲通信設備及分隊的加強,而本級編制沒有順勢跟得上來,畢竟其編制似乎就是直接加入了無線電分隊所緻。
除了團機關和直屬隊外,步兵團下設的主要戰鬥部隊依然是 3 個營。

以上述的團級編制爲例:
其營部有營長以下 18 人,下設 3 個步兵連每個連有兵力 165 人,另外步兵營還有 115 人的(重)機關槍連、62 人的迫擊炮排、87 人的輸送排。
所以這一個營的兵力下來,就總計有 777 人。
因此,這樣的一個步兵團的總兵力就是 3 個步兵營的(777 人乘以 3)再加上團部和直屬隊的(769 人),總計是 3100 人。
大家可能平時受 3 營 9 連制的影響比較大,但其實在這 9 個步兵連之外,這一個團的其他連排還有:
1 個迫擊炮連、3 個迫擊炮排;1 個輸送連、3 個輸送排;1 個搜索連;1 個連級的通信排;1 個連級的衛生隊;3 個重機槍連等。
因此如果隻有步兵連的話,整個團的兵力其實還不到 1500 人,但加上上述折合的約 10 個連隊,全團的兵力就要超過 3000 人了。
在這裏,我們還要提個滿編的概念。

但是如果這個團被全殲了,然後從各營連基礎上再重建,那就不好意思了。
重建的部隊能夠保證的就是 3 營 9 連,其他的各支援分隊大都會比較缺乏,這樣的一個團在戰鬥力方面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當時我軍跟國民黨軍的作戰,就非常強調全殲作戰,"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才能最大程度的打擊其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