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超過 50% 後,市場将經曆怎樣的變革?
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正在加速,并向中低價位車型下沉。
過去,20 萬元以上的車型才會搭載較爲先進的智能駕駛技術。而如今,像小鵬 MONA M03 這種售價在 11.98 萬到 15.58 萬元的車型,也搭載了不受限于城市和地圖的高階智駕系統。新車發布後短短一小時,訂單量就突破了一萬輛,而 48 小時内預訂量達到了三萬輛,反映出市場對智能化平價車型的強烈需求。
不僅是小鵬,其他品牌也在推動智能化技術的下探。寶駿雲海以 12.18-14.58 萬元的預售價格進入市場,主打高性價比,且标配高階智能駕駛功能;長安深藍 S07 則搭載了華爲乾崑智駕系統,售價控制在 20 萬元以内;而埃安則推出了搭載激光雷達的 520 版,價格比 650 版便宜了 2 萬元,僅 16.98 萬元。
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麽?它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又将帶來哪些影響?
高階智駕下沉至 15 萬元市場
過去十年,智能駕駛技術經曆了從最初的營銷噱頭,到成爲用戶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的轉變,并逐漸從高端市場走向平價車型。
在造車新勢力崛起的早期,市場上曾湧現出超過 300 家新造車企業。然而,最終隻有少數公司成功突圍,而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各自獨特的戰略定位。
以幾家頭部新勢力車企爲例,蔚來聚焦中高端市場,通過優質服務實現品牌差異化;理想則在解決用戶的「裏程焦慮」問題上做出突出貢獻,展示電動技術的優勢,并對标傳統燃油車;相比之下,小鵬的核心策略是智能化,尤其是在智能駕駛領域,直接對标特斯拉。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智能駕駛更多被視爲營銷亮點,消費者并未真正将其作爲購車的決定性因素。但随着華爲的入局,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逐漸成爲影響用戶決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 30 萬元級别以上的車型中。
至于原因,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表示,過去智能駕駛未能進入購車決策的前三要素,主要原因是成本過高。他稱,高等級智能輔助駕駛,比一般僅僅提供 ACC 的智能輔助駕駛大概要貴五萬塊錢。
長安深藍 S07,配備了華爲乾崑 ADS SE 版,采用主視覺方案 | 圖片來源:深藍汽車
目前,智能駕駛技術正迎來重要的轉折點,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純視覺、端到端大模型的應用。從小鵬 MONA M03、寶駿雲海和長安深藍 S07 等新車型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廠商選擇了取消高精地圖和激光雷達的方案。這不僅降低了高精地圖的許可和維護成本,也減少了激光雷達的硬件費用。
根據華泰證券的研究報告,激光雷達的成本雖然在過去幾年顯著下降,從數萬元降至大約四千元一顆,但依然比攝像頭方案昂貴得多。以特斯拉爲例,其攝像頭硬件成本僅爲 200 美元,低于激光雷達的成本。
另一方面,2024 年初,特斯拉推出 FSD V12,驗證了端到端 AI 能提升自動駕駛的能力和體驗。随後,小鵬汽車和華爲等國内企業迅速跟進,實現了端到端智能駕駛方案的量産應用。
對于 L2 輔助駕駛來說,核心是低成本和通用性。而端到端、數據驅動結合大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能夠大幅降低開發成本并提升通用性,對用戶體驗和技術叠代都有很大幫助。這種模型不再依賴複雜的代碼規則,而是通過海量數據訓練,使車輛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應對複雜的駕駛場景。
再有,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消費者的購車習慣也在推動智能駕駛的普及。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智能化是中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智能化程度在消費者購車決策中的重要性逐年上升,從 2021 年的第三位提升至 2023 年的第二位。位居首位的是配置和性價比。
智能化 2.0 時代來了
當智能駕駛進入 15 萬區間,會對智能汽車的發展帶來什麽影響呢?
在硬件領域,早期通常依靠高毛利和高價位的産品來建立技術體系和市場地位。然而,随着技術逐漸成熟,成本降低,智能汽車将向更大衆化的低價産品延伸。與此同時,軟件技術可以在高端和低端車型之間複用,有效分攤研發成本,實現規模效應。
以手機爲例,2011 年,小米初代手機發布,以 1999 元的價格提供旗艦級性能,迅速引爆市場。當時,雖然智能手機已成爲趨勢,但尚未全面普及。
真正推動智能手機普及的是 2013 年紅米手機的問世,799 元的價格讓智能手機進入大衆視野,成爲當時的「國民手機」。第一代紅米手機的銷量達到 4460 萬台,推動了低端山寨機的淘汰,并加速了國内智能手機的普及。
這一普及帶來的不僅僅是銷量的增長,更爲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崛起奠定了用戶基礎。随着智能手機使用門檻和成本的迅速降低,智能手機的普及爲後來的移動端 APP 生态奠定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助力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
小鵬 MONA M03 将智能化帶到 10-15 萬細分市場 | 圖片來源:小鵬汽車
智能電動車的發展路徑與智能手機有着類似的階段性。汽車行業的智能化,主要分爲兩個部分: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尤其是 2024 年,智能駕駛技術的突破,使得汽車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是逐漸演變爲一個智能移動空間。
1 智能汽車加速普及
随着智能駕駛技術向 15 萬元區間滲透,将帶動整個行業進入新一輪的創新與競争。小鵬 MONA M03 等很好地利用了智駕這個差異化,得以在 10 -15 萬級别建立競争優勢。目前,小鵬 MONA M03 已成爲市場爆款,将有更多廠商跟進,這将加速智能電動車的普及。
即便在電動化時代取得了領先地位的比亞迪,也在智能化的競争中面臨新的挑戰。比亞迪智駕負責人楊冬生表示,智能駕駛已經成爲他們當前的首要任務。比亞迪計劃在兩年内實現中端及大衆車型搭載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甚至推動 10 萬元以下的車型也具備這一功能。
2 智能産業鏈升級
這種從高端逐步向中低端市場擴展的智能駕駛,不僅加速了産業鏈升級,也爲消費者帶來了更具性價比的選擇。汽車廠商的重心逐漸從硬件制造轉向軟硬件結合,促使汽車行業與科技行業的融合加速。
這也意味着,地平線、卓馭等國産智能供應鏈将受益。此前,卓馭科技(原大疆車載)發布了成本僅 7000 元的城市 NOA 方案,通過硬件性能的極緻壓榨與算法優化,加速智能駕駛的普及;地平線也發布了面向全場景 NOA(導航輔助駕駛)的旗艦版征程 6P,硬件系統成本已降至 1 萬元以内,較行業水平降低了 50%。其征程 6E 方案則支持 5000 元以内的高速 NOA 硬件系統,基于 7V3R 系統,進一步推動智能駕駛功能的普及。
小米汽車的車機生态 |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
3 汽車應用生态形成
智能汽車的未來,不僅是硬件技術的提升,更是軟件能力與應用生态的深度融合。
如今,随着汽車逐漸成爲下一代智能終端,用戶的智能手機使用習慣也開始延伸到汽車中。智能化競争已不再僅限于硬件配置,軟件生态,特别是操作系統、娛樂、社交和移動辦公等應用,成爲新的競争焦點。
其中,操作系統作爲智能汽車生态的核心環節,開發難度高、成本巨大。然而,諸如小米、華爲和魅族等企業,依托其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領域積累的經驗,迅速在智能汽車領域嶄露頭角,并發揮出強大的競争優勢。
同時,車載操作系統有可能催生全新的生态應用,而不隻是現有手機生态的簡單複制。目前車機系統的常用功能,如語音助手、導航和音樂,依然帶有手機系統的影子,但随着智能汽車的持續發展,這一領域有望突破創新,打造獨特的汽車智能生态。
面向未來 10 年,車企必須加速轉型。那些無法跟上智能化和生态系統建設步伐的車企,可能會陷入與早期智能手機市場中低端「山寨機」類似的境地,逐漸被市場淘汰。智能化和生态系統的建設,将成爲車企能否在未來競争中立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