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談擎說 AI,作者 | 鄭開車
傳統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之下,并沒有坐以待斃。
尤其是在大衆市場上,從廣汽埃安到長安深藍,越來越多玩家已經在眼前的 " 諾基亞時刻 " 裏階段性上岸。
但是在不斷把新品牌推向聚光燈下的明線背後,一些滑坡處的暗線似乎也很難不被注意到。
作爲一家富有創新和營銷色彩的傳統車企,上汽近年來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現其實有些讓人咋舌,畢竟智己、飛凡等新品牌在這場角逐裏的聲量并不小,但頗爲割裂的是,銷量卻一直難以提振。
不過相較于智己和飛凡一時間裏 " 啞火 ",對于上汽而言,大衆市場今天面臨的 " 失守 " 隐憂,也許是其當下更需要重視的問題。
8 月 25 日,2023 成都車展上,上汽榮威 D7 給出了自己的全球首秀,也随之将不少人的目光重新拉回了這位叱咤網約車市場多年的 " 榮師傅 " 身上。
太平洋汽車網數據顯示,今年 1-8 月,榮威的銷量勉強突破十萬大關,相較于年銷頂到 46 萬的 2018,已然不可同日而語。若繼續照此下去,今年能否突破 15 萬,似乎都已經是榮威面前的一場大考。
從 " 五 " 到 " 一 " 的穩步下滑,短短數年,榮師傅究竟踩到了哪片雷區?D7 又能否讓榮威,甚至讓上汽,擺脫新能源叫好不叫座的魔咒?
榮威 " 掉隊 ",網約車要背鍋嗎?
榮威的銷量退坡是肉眼可見的,有觀點認爲,這離不開其近年來對網約車市場的過度沉迷。
是否過度沉迷仍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認,近年來榮威确實可謂一名 " 網約車大戶 "。
乘聯會數據顯示,我國純電網約車自 2021 年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當年純電網約車銷量達到了 34.13 萬輛,較 2020 年增長約 210%。
在這其中,榮威 ei5 排到了當年熱銷車型第五位,共計銷售 1.76 萬輛,對于這一數據,相信住在上海和鄭州等城市的讀者并不會有什麽異議。
這似乎就導緻了一個很尴尬的結果,即越來越多人,不再願意選擇在高線城市買一輛榮威車自家用。
在我們的讀者群裏,曾有上海的榮威車主經常吐槽,自己不止一次去接朋友時,被小區保安一句 " 網約車在門口等 " 紮心,甚至晚上去充電,被身旁網約車司機問一句 " 今天跑了多少 " 也是家常便飯。
即便如此,網約車這碗飯的轉折,在去年也出現了。
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 年度中國移動出行市場數據報告》,2022 年我國網約車市場規模約爲 3146 億元,同比下降 1.38%,是近幾年來首次出現的規模下降(除 2020 年)。
基于此,談擎說 AI 在網絡上看到了不少延申段落開篇的雷同觀點,即随着網約車市場運力逐步頂到了天花闆,榮威的銷量也就跟着走上了一損俱損的不歸路。
其實無論是網約車含量過高對品牌的損傷,還是整體市場開始觸碰天花闆,在談擎說 AI 看來,将一個品牌的掉隊歸因于單一 2B 市場,都隻能說是有道理,但不多。
具體來看,網約車市場,或者說整個 2B 的 " 含水量 ",其實都往往很難作爲一個汽車品牌撲街的原罪,這主要基于兩點:
首先就是,我們聊的網約車市場天花闆,究竟是哪一塊?
2022 年,網約車市場規模出現下降,數據不假,但反饋到網約新能源車的銷售市場上,天花闆的隐憂似乎并沒有達到。
尤其是對于純電網約車而言,據乘聯會數據,2022 年我國 BEV 出租網約車共銷售 59.1 萬輛,這一數據較 2021 年仍出現了 173% 的堅挺增長。
今年 1-7 月,我國純電和插混網約車新增量高達 37.03 萬,完全有望進一步超越去年,基于能源轉型、車輛折舊換新等諸多要素,可見新能源網約車的市場并未飽和。
單從市場及前景面來看,這似乎也就很難把榮威近年來 " 掉隊 " 的鍋,完全甩給網約車來背。
其次,則要看網約車是否的确是某品牌的基本盤。
把網約車短期當作基本盤的玩家客觀存在,比如借着新能源網約車爆發這一波,北汽僅憑 EU 系列,今年 1-7 月在網約車市場斬獲約兩萬,占到同期車型全市場銷量的超 7 成,更是占到了北汽品牌全産品銷量的近半數。
諸如此類的玩家,網約車市場無疑也就成爲了決定其銷量可持續性的命脈所在。
但不妨再看比亞迪、埃安等品牌,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 7 個月,埃安 S 網約車市場銷量高達近 9 萬,比亞迪秦和秦 PLUS 網約車市場同樣約售 7.7 萬輛。
但很顯然,對于比亞迪等大佬們而言,單一車型在 2B 叱詫風雲,對于其 2C 業務的負面影響顯然不大,迪王還是那個迪王,埃安也還是傳統自主裏玩電最 6 的。
所以從銷量占比客觀來講,榮威的基本盤其實仍在 2C,其 " 掉隊 " 的原罪究竟爲何?離開網約車這枚煙霧彈,我們不妨進一步觀瞧。
" 打野 " 變 " 賽馬 "
先溫習一下上汽今天的自主品牌群像。
智己把守 30w+ 豪華市場,名爵主打海外,這兩條腿問題不大。
天眼查 APP 信息顯示,飛凡汽車成立于 2021 年,雖說脫胎榮威,給後者的一條路堵上了,但榮威品牌下沉市場的尾巴太大,讓飛凡把守 20-30w 中高端市場,分割清晰,從整個集團的戰略層面來講,這一點同樣無可厚非。
在談擎說 AI 看來,今天上汽産品矩陣裏相對較大的問題,似乎是出在了 20w 往下的大衆及下沉市場方面。在這裏上汽手裏有兩張牌,一張是上汽通用五菱,一張是榮威爲主力的上汽乘用車,但這兩張牌似乎近年來打得都不算出色。
首先就是産品布局,交叉的市場面裏,五菱和榮威近年來産品方面似乎讓人看起來并不清爽。
比如五菱和寶駿方面,也許是在榮威 i5 的壓制下,一直以來都缺失能打的轎車産品,寶駿 RC5、RC6 這幾枝轎車獨苗,最終也難逃停産命運。
一步步棋走下來,也就使得上汽通用五菱的基本盤愈發固化萎縮到了微小型車賽道上,穩穩地焊死在下沉市場。
但即便如此,榮威這邊近年來所出的牌也并非是成爲五菱和寶駿的延申,反而是用科萊威,一隻腳踩進了後者本就已經狹窄的一畝三分地。
也因此,之所以說今天上汽在下沉和大衆市場的局面很尬,其實主要就是尬在了三個品牌都把根死死紮到下沉市場。兄弟之間打來打去,2C 大衆市場裏,無論燃油車還是新能源,反而是基本沒有了上汽的位置。
反映到結果上,根據太平洋汽車數據,去年全年寶駿銷量 6.6 萬,今年 1-8 月僅不到 2 萬,五菱去年銷量 56.9 萬,今年 1-8 月 32.8 萬,榮威去年 26.0 萬,今年 1-8 月 10.1 萬。
不難發現,三兄弟無論是誰,想在今年收官時超越去年,似乎都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榮威掉隊的原罪,在談擎說 AI 看來,大緻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就是老産品已經不再能夠很好地适應當前行業激烈競争。
比如說兩款扛鼎車型 RX5 和 i5,前者雖說上了 10w,但也基本踩在下沉線上,主打斑馬車機,早年間在美麗價格的加持下,綜合産品力是足夠過關的。
但行業競争的加劇之下,銷量永遠是最真實的競争力體現。太平洋汽車數據顯示,今年前 8 個月,榮威 RX5 和 i5 銷量分别爲 2.8 萬和 3.5 萬,前者去年全年 7.2 萬,後者 7.7 萬,今年收官時,想超越去年又将是一場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上探新品不出水花,反而是科萊威銷量有了些許起色,導緻本想拓路,卻又在下沉處越走越窄。
就像是這兩年 IMAX8、RX9 等車型的推出,能夠明顯看到榮威希望沖出下沉市場的決心,從而作集團内部從五菱到飛凡的品牌承接,但銷量接連折戟,出一款,涼一款,無疑體現出了其産品推新面上不容忽視的潛在問題。
所以兜兜轉轉到了今天,D7 問世之下,榮威的質變要來了嗎?
D7,榮威後知後覺的第一張牌
不妨先聊聊爲何我們視大衆市場爲上汽自主品牌最大的隐憂之一。
威爾森發布了 2023 上半年各成交價區間的銷量統計數據,全量市場上,今年上半年我國共銷售新車 956 萬輛,其中 10-20w 區間占比 46.7%,新能源市場上,即便一衆玩家鍾愛從高往低打,10-20w 占比也仍是高達 43.7%。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無論是迪王的成就,還是埃安、深藍、吉利銀河等等紮堆湧入,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得大衆者,可得天下。
那麽大衆市場新能源的這面大旗,五菱、寶駿、榮威,誰來扛?随着 IMAX8、RX9 等的推出,以及今天 D7 問世,在上汽眼中,似乎還是榮威最合适。
簡單看下 D7 這款車,混動 + 純電、越級尺寸、零重力座椅、大聯屏 ...
一個個字眼看起來相當驚豔,但似乎又一點也不驚豔。畢竟,相較于榮威往期産品而言,D7 可謂是某種程度上質的飛躍,但相較于行業當下競品,卻又多少有些像是一款庸庸大流之作。
樂觀看待,雖說後知後覺,但畢竟對自己超越,最起碼給到了榮威下一個階段客觀存在的可能性。
這主要還是基于大衆市場的前景量,不難發現,雖說今天大衆市場上比亞迪、埃安等頭部玩家們已經把大勢拉攏,但長安深藍,甚至吉利銀河這樣剛剛後進的玩家也依然能爆。
看到這裏,大家其實能夠發現,國内新能源市場,尤其是大衆市場,其實還遠未到達存量競争的固化格局,随着滲透率飛升,也許接下來市場的增速會放緩,但越來越白熱化的競争,層出不窮的創新之下,市場格局的一次次洗牌也會成爲接下來的行業常态。
而榮威的下一程命運,說白了,與市場有關,但更多地還是握在自己手裏。
畢竟,這是一個隻要産品力能打,就可以讓消費者迅速買賬的時代。這也就是今天榮威面前爲數不多的一道窄門,但爲什麽說這是一道窄門?在談擎說 AI 看來,這還是要落在榮威品牌身上。
埃安、深藍、銀河 ... 不難發現,在搶灘新能源大衆市場時,今天能出圈的玩家,基本都是新品牌白闆打法,但随着智己和飛凡成立之後,在大衆市場繼續打造一個新品牌,上汽的興緻似乎已經不高。
所以 D 家族的任務交給榮威,在談擎說 AI 看來,可能會對後續開拓帶來一定程度的品牌負資産色彩。
一方面,前文已經提到,榮威在網約車市場浸泡多年,雖然這難與銷量共生命脈,但市場面對品牌長期的認知固化後,無疑會一定程度上使其主流 2C 産品相對難打入高線城市。
另一方面,D 家族大概率要主打 10-20 萬大衆市場,雖然不入中高端與豪華,但基于 i5 等售價不到十萬的主流車型市場認知,客觀來講,也仍是榮威品牌的一次大幅度上探,品牌從低向高打的難度,無需多言。
就像爲何上汽當年會把 R 系列從榮威拆分出來?基于這兩層思考,也許各位心裏都或多或少有了答案。
左手有經濟型網約車市場既有認知,右手是現今主流産品在下沉焊死,品牌上探的雙負面 buff 疊加,這對于 D 家族新一場攻伐而言,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這也就難免會在産品硬實力之餘,給榮威後續的營銷等軟實力提出較大挑戰。
超越了自己的榮威,會被市場成就嗎?答案已經離我們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