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7 日,# 庫迪咖啡創始人被強執 # 引爆微博熱搜。
4 月 7 日,在庫迪咖啡美國首店落地夏威夷之際,創始人陸正耀及其合作人李浣被強制執行約 19 億元的消息也同步傳來。陸正耀是神州優車、瑞幸咖啡創始人,離開瑞幸後,其又創立了庫迪咖啡。
此次強制執行會對庫迪咖啡的現金流或擴張速度産生什麽影響?對此,庫迪咖啡方面 4 月 7 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有影響,目前我們一切正常。"
身家曾達 180 億元
如今大量股權被凍結,還被限消
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陸正耀被執行金額約爲 18.96 億元,執行法院是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立案時間爲 4 月 3 日。
企查查資料顯示,陸正耀名下有大量風險信息。
其中除了巨額被執行信息外,還有 9 條消費限制信息,終本案件未履行金額超 25 億元,此外還有大量神州優車的股權被凍結。
公開資料顯示,陸正耀, 男,漢族,1969 年 7 月出生于福建省甯德市屏南縣,現任神州租車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神州優車董事長、庫迪咖啡戰略委員會主席,曾任瑞幸咖啡董事長,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北京大學 EMBA。其先後創立了神州租車、瑞幸咖啡、庫迪咖啡等多個知名品牌,系知名百億富豪。
2016 年,陸正耀憑借神州專車以 75 億元身家首次登上《胡潤百富榜》,而在 2019 年瑞幸上市後,其身家直接翻倍,以 180 億元的身家位列《胡潤百富榜》第 195 名。
從瑞幸 " 出局 " 後
他創立庫迪咖啡蒙眼狂奔
說到陸正耀,就不得不提及瑞幸咖啡。2017 年 10 月底,瑞幸咖啡實驗性門店在北京銀河 SOHO 營業。此後,瑞幸咖啡迅速攻城略地,憑借快速開店、大幅價格補貼、明星代言等高調宣傳推廣活動,瑞幸咖啡開始出現在各大城市的核心區域。作爲國内第一家與星巴克叫闆的企業,瑞幸咖啡發展 " 神速 ",截至 2019 年底,直營門店數達到 4507 家,門店數超過星巴克,成爲中國市場第一大咖啡連鎖品牌。
然而,2020 年 4 月瑞幸咖啡自曝财務造假。根據當時瑞幸咖啡的公告,稱發現内部存在虛構成交數據等問題,虛構金額達 22 億元。随後引起軒然大波,陸正耀不得不辭去董事長職務。但作爲創始人,陸正耀依然有着瑞幸咖啡的股份。2022 年 1 月 27 日晚間,瑞幸咖啡發布公告稱,收到來自大钲資本牽頭、包含私募投資機構 IDG 資本和 Ares SSG 的買方團的股權收購要約,從特定賣方購買總計 383425748 股瑞幸咖啡 A 類普通股票。據了解,特定賣方由陸正耀、瑞幸咖啡前 CEO 錢治亞及其家人的附屬公司控制。至此,曆時一年多的瑞幸咖啡各項債務重組畫上句号。随着 IDG 和 Ares SSG 的入局,陸正耀等原管理層的股權徹底完成清算。
離開瑞幸後,陸正耀又創立了庫迪咖啡。然而,鑒于陸正耀在神州優車、瑞幸咖啡等項目上的資本運作風波,庫迪咖啡蒙眼狂奔的一路上一度受到不少來自内部聯營商和外界對其現金流安全性的擔憂。
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從一位靠近多家庫迪供應商的餐飲業内人士處了解到,庫迪咖啡在年前對供應商的欠款現象比較嚴重,壓款周期也比正常情況下來得長。
2 月 21 日,庫迪咖啡方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回應稱,當前現金流安全," 我們已經做好了 5 年的規劃以及财務模型,以保障供應鏈體系建設、人機協作戰略實施以及品牌營銷活動的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庫迪尚處在 " 燒錢 " 換市場的價格戰中。2 月 26 日,庫迪咖啡官方宣布在全球門店數達 7000 家之際,開啓全場不限品、不限量 9.9 元大促,爲期 3 個月。
據了解,爲了支持該活動,庫迪準備大撒币,将根據門店位置和房租等不同爲聯營商提供不同的補貼,單杯最高補貼至 14.5 元,預計本次活動總補貼金額将達 2 億~3 億元。
招商證券的研報顯示,在 "9.9 元 " 價格戰中,由于杯量、采購體量、自建供應鏈的差異和運營效率的不同等因素,瑞幸的單杯成本約爲 9.5 元,而庫迪的單杯成本約爲 10.2 元。
較高的成本壓縮了盈利的可能性,可能對現金流造成一定壓力。不過,庫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穎波在今年 2 月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沒有融資計劃。在成本端,公司正在用自動化技術對供應鏈成本進行持續優化,未來在整體的人力成本上也會進一步優化。
同時,庫迪咖啡仍在持續擴張。4 月 7 日,庫迪咖啡美國首店在夏威夷開業,目前庫迪已進入了全球超 10 個國家及地區。在去年 10 月發布的内部信中,庫迪咖啡董事長兼 CEO 錢治亞提出在 2025 年全球門店達 20000 家的戰略目标。以現在 7000 家門店計算,要達成該目标,庫迪咖啡必須連續兩年保持年均新增 6500 家的開店速度。但過快擴張的現實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庫迪咖啡的前路注定充滿挑戰。
編輯|段煉 易啓江
校對 |劉思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企查查、新京報貝殼财經、每經網(記者:楊昕怡)、公開資料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