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外交與軍事觀察者,獨立評論員
本周,烏克蘭軍隊進攻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軍事行動仍是世界軍事觀察者們聚焦的重點。随着烏軍在俄羅斯境内的 " 狂飙突進 " 逐漸結束以及蘇賈城的易手,有關此輪烏軍反攻行動的 " 戰略意義 " 也逐漸顯現出來。
與此同時,一艘早已退役的蘇聯航母在中國遭遇的大火,讓人們再次對航母損管産生了關注。
如果俄軍不怕丢人……
截至 8 月 16 日,烏克蘭軍隊發起的突入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的大規模進攻行動已進行到第 10 天。綜合各方消息,烏軍進入俄境内的部隊超過 1.2 萬人,不僅攻占和控制了庫爾斯克州邊境的蘇賈鎮,還控制了 82 個居民點,占據俄羅斯境内一塊寬約 60 公裏、縱深 20 公裏左右的區域。按照烏軍總司令瑟爾斯基的介紹,烏軍已經占領了俄羅斯 1150 平方公裏領土,并且建立了針對占領俄羅斯領土的軍事管理機構。
由美國 " 戰争研究所 "(ISW)估畫出的烏軍在庫爾斯克州最新控制區示意圖
有關烏軍是如何從前線各處抽調精銳作戰力量和老兵,集中全軍先進機械化和摩托化裝備,在烏軍不多的野戰防空武器和機動炮兵的掩護下,秘密集結、快速突擊,趁俄軍在庫爾斯克疏于戒備,一線兵力薄弱、後方兵力分散的情況下快速發動突擊,以多路縱隊(甚至化裝突襲)穿透俄軍的邊境防禦後快速沿交通線向俄方穿插進攻的情況,在過去一周裏無論是親烏一方還是親俄一方都已經做了詳盡描述。
而圍繞俄軍的應對,除了對烏軍進行各種空中和火力遮斷,以及大量無人機對烏軍機械化裝備展開的圍獵殺傷,由于俄軍尚未投入大規模地面部隊對入境烏軍進行全面反擊,因此在外界觀察中,俄軍除了在幾處較大的居民點周圍的固守之外,更多的精力似乎投入到了頗具 " 底線思維 " 的後方防線的應急建造中。
可見,在遭遇烏軍有組織的突襲 10 天後,俄軍無論是客觀能力還是主觀意願,都不大支持立即發起全面反攻。俄軍目前的意圖更傾向于在地面上以後方防線防止烏軍突破,通過防禦遲滞烏軍推進,同時利用相對優勢的空中力量、炮兵火力和無人機殺傷烏軍,并在後續增援部隊抵達後再考慮反攻。
已有烏軍 " 斯特瑞克 " 裝甲車因穿插脫節而遭俄軍繳獲
衛星圖顯示俄軍在後方挖掘的反坦克戰壕
相較于因爲兵力相對有限且處于防禦狀态,隻能見招拆招,因而目标明确、手段也不難分析的俄軍,烏克蘭方面的進攻手段和兵力規模雖然已大緻探明,但其進攻目的和具體計劃仍處于迷霧中。
在俄烏戰争中幾次重要的進攻與反攻行動中,2022 年 2 月 24 日之後俄軍的行動計劃通過戰時信息整合、後期回憶以及至關重要的盧卡申科解說地圖,俄軍的總體意圖以及執行情況都有相對完整的呈現。2023 年 5 月烏軍發起的紮波羅熱大反攻,雖然沒有取得特别顯著的實際進展,但根據北約方面的描述與繳獲的烏軍作戰計劃,烏軍計劃在兩周内突破俄軍防禦,一路南下到别爾江斯克,實現對俄軍南線分隔的作戰計劃也相對明确。
但這一次,烏軍的突襲完全出乎俄軍預料,甚至連美國都表态 " 事先不知情 ",一切都顯得頗爲成功,但烏軍的戰役意圖與目标卻讓各方感到更加迷惑。
對于烏克蘭和烏克蘭軍隊而言,最底線、甚至有點 " 務虛 " 的目标,當然是借助有利的戰役結果進行政治宣傳,尤其是獲得額外收益。
畢竟俄烏戰争在依靠雷場、工事、大量無人機和遠程火力在烏東幾州打成一場沒有連續塹壕的一戰之後,各界預期和戰争實際都變成拼消耗的總體戰。在俄羅斯本國軍工産業得到動員,朝鮮、伊朗軍火直接供應的情況下,反觀烏克蘭卻是本國武器彈藥耗竭,軍工體系被摧毀,北約軍援數量不足,烏克蘭人口大量外流。
其實俄烏兩軍的裝備和軍隊技術總體水平差距不大,但俄軍憑借更充沛的彈藥供給和補充部隊,尤其是數量更多的無人機、巡飛彈以及炮火支援,一直在烏東幾個方向通過不斷的積極進攻逐步推進,一方面逐漸改變頓涅茨克的防禦态勢,另一方面試圖逐步奪回 2022 年秋季失守的紅軍村——斯拉維揚斯克——伊久姆一線進攻出發陣地。
雖然雙方在這類作戰中都有傷亡損耗,有時候俄軍的損失還更多,但烏克蘭在前線步步後退、後方又不見轉機的情況下,無論是軍隊士氣還是國民心态都會日益麻木、甚至可能走向崩潰。在此情況下,一場哪怕隻是名義上的勝利(更何況烏軍在庫爾斯克州實際也占了便宜)也能讓烏克蘭的軍心士氣得到振奮,更不用說挺烏人士根據戰場素材進行的二次加工創作能營造出大捷氛圍。
更進一步,這類取得有利形勢的信息能夠證明烏克蘭對于美西方的戰略統戰價值,從而獲得美西方對其進一步的軍事援助。從美國近期傳出考慮援助烏克蘭 JASSM 巡航導彈的傳言來看,烏軍的軍事冒險是有相當收效的。
從烏克蘭方面看,一次彰顯 " 統戰價值 " 的攻勢,對未來繼續獲得武器援助具備相當大的意義
但作爲一次牽扯規模上萬人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如果其全部目的僅僅是像當年國民政府派遣八百壯士守四行一樣是 " 爲國際觀瞻 " 或者 " 振奮士氣 ",那麽這個規模肯定是用力過猛。烏軍突入庫爾斯克的軍事進攻應該存在着某種更爲迫切和實際的目标或動機。
奪占領土用于兩軍的 " 争地面積競賽 " 似乎是理由之一,但考慮行動的投入,如果這是唯一的理由又顯得過于牽強。讓俄軍從烏東正面抽回部分部隊以減輕正面作戰的壓力同樣很合理,但考慮到烏軍是用削弱各處前線精銳骨幹的方法 " 湊 " 出的攻擊集群,而俄軍應對烏軍的兵力則并不全是從一線調回,盡管俄軍在庫爾斯克一線的軍事行動必然會占據其他方向作戰的彈藥、燃料和給養配額,影響俄軍對頓涅茨克正面的進攻強度。但這是否能有效減輕同樣被削弱的烏軍防禦部隊的壓力同樣未。
至于庫爾斯克州境内的重要戰略目标,蘇賈雖然有天然氣過境點、也是幾條公路的交彙點,但在俄對烏特别軍事行動中并不算有重大意義,攻占此處也很難說對于整體防禦态勢有何改善。俄方聲稱,根據繳獲烏軍文件和審訊俘虜得到的庫爾斯克核電站這一目标雖然更具有實際價值,但其靠近庫爾恰托夫的位置與烏軍目前的進攻狀态還相去甚遠。烏軍目前強力渲染攻占蘇賈的意義,與其說是 " 指到哪裏打哪裏 ",不如說是更現實的 " 打到哪裏誇哪裏 "。
這就讓俄烏在庫爾斯克州的作戰形成了一種矛盾的狀态:在軍事分析人員看來,根據對烏軍的裝備情況評估認爲,在得到進一步的大規模軍事援助之前,烏克蘭現存的、相對訓練有素機械化部隊規模有限且極爲寶貴,在正面防禦局勢不利的情況下,這些部隊應當在各處作爲反沖擊的 " 救火隊 ",用于彈性防禦以減緩俄軍進攻的速度,同時對俄軍予以盡可能的殺傷。
按照這種 " 過日子人 " 的态度,當烏軍将這些部隊全部用于攻擊和控制庫爾斯克州一片軍事上缺乏價值的領土,在攻擊中遭遇了損傷,且爲了防禦後續俄軍的反撲,烏軍還得繼續将這支部隊留在俄羅斯境内,承受俄軍占優勢的航空兵和無人機力量的打擊時,這種 " 不過日子 " 的行爲令人難以理解、也不可接受。一些北約觀察分析人士對于烏軍可能會在俄羅斯境内收縮到有利地形,或者撤回烏克蘭境内進行防禦的分析,同樣是出于這樣的思維。
雖然暫時無法将烏軍全部驅趕出去,但俄方的航空兵和無人機打擊仍在持續進行
但在烏克蘭和北約政客或者各執立場的俄烏 " 樂子人 " 看來,烏軍預備隊的生死并不重要,烏東一線烏軍防禦部隊的處境也顧不上。烏軍攻入俄羅斯境内的 " 打臉 " 和羞辱本身就成爲大規模戰役的目的之一。
在俄烏戰争進入了趨勢明顯但沉悶乏味的穩步消耗階段後,烏克蘭政客們失去了通過戰局對外宣揚烏克蘭價值,聲索更多援助的依靠,北約決策者們也看不出在俄羅斯看起來越大越強的情況下,繼續援助烏克蘭這麽個無底洞有什麽價值。
如果庫爾斯克州方向的行動能夠獲得成功,北約願意進一步擴大援助規模,再像 2022 到 2023 年一樣以重建一支烏克蘭軍隊的力度幫助烏克蘭整訓一支大規模地面部隊和精銳空軍,那麽即便投入的烏軍預備隊遭遇重創,烏東方向俄軍的推進速度進一步加快,俄烏戰争依然會因爲烏方在人員和裝備上的後繼有人進一步延長,而按照烏克蘭和北約的一貫立場,戰争的延長就意味着俄羅斯政權出現變數乃至崩潰的幾率增加,而後者被認爲是戰勝俄羅斯至關重要的一環。
也正因如此,烏克蘭在庫爾斯克州的軍事冒險毫無疑問與曆史上許多國家在戰局不利時的放手一搏相類似。他們都有一個頗爲宏偉但又極難實現的戰略目标,爲了執行相應的計劃,又需要所在國從捉襟見肘的戰争資源中發掘出壓箱底的存貨用來孤注一擲。
類似的二戰突出部戰役中,戰役部隊用上了德國幾乎最後的後備人力和燃料儲備,德國空軍也發動了自己在二戰中最後的一次大規模空中攻擊,隻爲了一口氣沖到安特衛普将盟軍一分爲二。盡管德軍及時沒有實現戰略目标,也有效遲滞了盟軍在西線的進攻态勢和推進速度,但對于挽救納粹德國的命運以及後續德軍防禦作戰的組織而言卻沒有任何可見的收益。
當然,烏克蘭方面想要影響的還有援助烏軍的北約這樣一個巨大變量。而北約能否及時做出烏克蘭想要的反應,給予烏克蘭足夠規模也時機恰當的援助,就是一個考驗北約戰略決策能力的關口了。
救航母起火難
星期五下午,許多軍事愛好者的社交群裏都傳播着一系列視頻與消息:" 明思克 " 着火了。作爲中國一代軍事愛好者們在國内接觸到的第一艘 " 真航母 ",雖然它已經實質上抛荒許久,但消息依然令人生出許多感慨。
當地政府很快發布了消息,稱 " 蘇錫通園區長江邊一廢舊航母在拆除改造時發生火災 "。而航母上的大火在燒了一夜之後,到白天也基本熄滅。能夠看出航空母艦的上層建築損毀嚴重,相當一部分融化倒塌,日後想要對其進行修複不說不可能,也是極爲困難和高成本的了。
作爲蘇聯一系列命途多舛的航空母艦之一,明斯克号 1993 年從俄羅斯海軍早早退役之後,先是在 1995 年被出售給韓國準備拆除,又在 1997 年被轉賣給中國,并從 2000 年開始以航母主題公園的形式在深圳對外開放。
2016 年 2 月 14 日,深圳明斯克航母世界宣布停業 。4 月 2 日,明斯克号被拖離深圳,北上前往舟山船廠整修維護,後被停靠于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北岸至今。當年在改建爲主題公園時,爲了避免與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發生混淆,公園被特意稱爲 " 明思克 "。但航母畢竟還是航母,即使鑄劍爲犁,大家也習慣用它在蘇聯海軍時期的稱号 " 明斯克 " 來稱呼它。
作爲一起發生在航母上的火災,此次火災具備相當的非典型性:它不是在一艘齊裝滿員、擁有完備消防系統、運作良好的服役航母上發生的火災,也不是停靠在船塢或碼頭上進行改裝或者維修中,擁有相對完備船廠消防設備和組織的火災。
錨泊在大橋邊好幾年的明斯克号及其周圍沒有很完備的消防設備,各類消防力量在接到警報後無法及時趕到現場,在不了解現場、難以進艦内接近起火點且有沉沒 / 傾覆風險的船邊也難以有效施救。因此,明斯克号的火災更像是大火之後單純被外部撲滅,自然難以借此探讨諸如航母損管控制或艦上消防組織等話題。
而從航母結構設計上看,明斯克号作爲一艘代表蘇聯特别航母哲學的大型載機巡洋艦,同時又是上世紀 60 年代末設計、70 年代開工建造的戰艦,在本次大火中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由于蘇聯載機巡洋艦上密布的武器需要布置大量電子設施和武器操作人員,以及對于 " 巡洋艦 " 一系列傳統的堅持,明斯克号的艦島又長又高。
爲了減小如此巨大的艦島偏置航母一側對航母重心和穩性的影響,在結構設計上,明斯克号使用了當時頗爲時髦的鋁鎂合金。航母艦島第三層甲闆以上由鋁鎂合金制成,其餘部分則由兩種高強度鋼闆建造,鋁鎂合金的使用量高達 650 噸。在大火燃燒一夜之後,這一鋁鎂合金部分全部熔化倒塌,而底下兩層艦島雖然也一樣過火,但總體結構依然保持完好。作爲一種我們早已熟知的有害損管的造船方式,明斯克号的大火再次證明了造船工業技術演化進步的必要性。
正在黑海造船廠 0 号船台上建造中的 " 明斯克 " 号
由于此前明斯克号已實質抛荒許久,除了将其整修成能用的軍艦公園之外,不少人曾提出讓軍方接手,将該艦作爲靶艦擊沉,并在過程中積累有關航母設計的經驗以及對反艦武器威力的測試。
不過,一方面明斯克号的艦名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作爲受到導彈制勝論和裝甲無用論消極影響的蘇聯艦船,明斯克号與此前幾艘蘇聯航母雖然都有全長雙層底,也進行了隔艙化,但并無像樣的水下防護結構;加上該艦的水密系統及損管系統年久失修早已無效,因此其抗打擊能力相當有限。
考慮到 1143 系列航母對于中國航母技術發展的決定性意義,盡管将明斯克号作爲靶艦在仿真性上有所差别,但在技術上能獲得的經驗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缺少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的造船大國而言,依舊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
蘇 聯 餘 晖
在剛剛結束的 " 環太平洋 " 多國海上軍演中,美國海軍貢獻出了退役船塢運輸艦 " 杜比克 " 号和退役兩栖攻擊艦 " 塔拉瓦 " 号,作爲靶船用于各國海空軍力量進行攻擊演練。來自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荷蘭、韓國以及美國空軍、陸軍和海軍的部隊參與了這兩次 " 擊沉演練 ",其中美海軍 F/A-18F 發射 " 拉斯姆 " 遠程反艦導彈、美空軍 B-2 轟炸機投擲 " 快速擊沉 " 炸彈,參與擊沉 " 塔拉瓦 " 号。
更早之前,作爲美日法加四國 " 勇敢之盾 2024" 演習的一部分,參演部隊在 " 距離北太平洋陸地 40 多海裏的地方 " 擊沉了退役的美國海軍 " 奧斯汀 " 級兩栖船塢登陸艦 LPD-7" 克利夫蘭 " 号。
這些真刀真槍對艦打擊的演習,不僅能讓美軍搜集到艦船抗沉性和武器打擊效能的寶貴數據,還能讓參演部隊獲得少有的相對真實、接近于實戰氛圍的攻擊體驗。對于一個積極備戰在西太平洋上與另一個海軍大國發生沖突的國家來說,這一切的收益是很難單純用金錢來衡量的。
停泊在夏威夷,準備在 " 環太平洋 " 演習中作爲靶艦的 " 塔拉瓦 " 号
對于中國海軍這樣一支在最近 20 年内才開始崛起的軍隊而言,大型艦船的靶标,以及攻擊這類靶标的經驗都太少了。過往有限的此類靶船,主要都用于針對類似反艦彈道導彈這樣的 " 殺手锏 " 武器測試活動,而對于海空軍作戰部隊而言,能夠獲得這樣近似實戰的打擊體驗,是值得付出一定代價的。
明斯克号在一場大火後的命運會發生什麽變化,也許值得我們進一步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