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包疑似吃到 " 刀片 ",這可能是桃李面包上市以來,遭遇到的最大一次食品安全危機。
公司昨日已經火速澄清,且已經報警,誓要查一個水落石出,強硬态度驚詫衆人。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隻是希望能輕輕松松,吃上一口安全的面包。
刀片面包?
吃桃李面包時疑似吃到 " 刀片 ",遼甯一消費者将這一過程拍成視頻發布後,馬上沖上微博熱搜。
短保面包、約 2 厘米長的生鏽美工刀片,兩個關鍵事物同時出現在視頻中,立即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很多網友開始爲食品安全擔憂:難道安安心心吃一塊面包,也成了奢望?
20 日上午,桃李面包(603866.SH)在官方微博貼出了《情況說明》,排除面包在生産過程中存在金屬刀片的可能性,試圖安撫消費者情緒,但随後删除。
當日午間,公司在澄清公告中提出兩點,一是生産過程中不存在使用該類刀片的工藝環節,且金屬刀片經過從面包原料從攪拌到裝箱 14 道工序,也不可能再完整存在,出廠還有金屬檢測程序;第二,公司已向事發地警方報警,并申請立案調查,相關結果會第一時間向社會公開。
盡管如此,面包裏的刀片究竟來自哪裏,消費者依然憂心忡忡。
在此之前,桃李面包也屢屢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面包保質期内發黴、吃出異物、出現活蟲等等,涉及切片面包等産品,一般終端商家處理方式是退款或和解。
但這一次,可能不會那麽簡單。據當事人昨日對媒體透露,事前桃李面包方面曾多次找她協商,還希望一同報警、去工商局協助調查。
東北告急
比起突然爆發的 " 刀片面包 " 事件,讓近 5 萬股東更懵的是,公司在東北市場的發展失速。
桃李面包起家于遼甯丹東,采取中央工廠 + 批發模式,以短保面包作爲核心産品迅速崛起。
起于東北、興于東北,東北市場在公司的位置相當重要,一直是穩定營收大盤的核心。
2021 年,東北市場收入 28.80 億元,占比公司收入的 45.56%。2022 年 1-6 月,所占比重仍高達 42.14%。
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了東北市場收入增速下滑的趨勢。
數據顯示,2015 年至 2019 年,東北市場收入增速都在雙位數以上,2020 年成了分水嶺,當年增速僅 5.14%,較上年大降 9.07 個百分點。
如果說,2020 年的疫情複發,對東北市場收入造成一定影響,可在這之後,狀況仍沒能得到改善。
2021 年、2022 年上半年,東北市場收入分别實現 28.01 億元、13.51 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别增長 2.82% 和 2.04%。尤其 2021 年,該區域市場毛利率較上年減少 1.95 個百分點,至 26.30%。
公司早已劍指華南市場,那裏稠密的人口和消費購買力,才是公司未來的業務重心。2021 年,華南地區收入實現 5.09 億元,同比增長 15.48%,在公司收入中所占比重僅 8.53%,毛利率僅 3.74%。
增收不增利
作爲國内最大的短保面包品牌,桃李面包的生産基地覆蓋全國 20 多個區域,30 多萬個終端。2021 年末,整體産能超過 40 萬噸,公司還正在沈陽、廣西等地新擴産能近 30 萬噸。
對規模的追求,驅使公司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然而,規模的增長,并未帶來業績的同步增長。
在 1 月披露的 2022 年業績快報中,公司再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之中。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66.86 億元,歸母淨利潤 6.48 億元,同比分别增長 5.54%、-15.11%。
公司認爲,主要是終端配送成本增長、原材料價格上漲、彙兌及理财收益減少,以及本期購買商品期貨合約産生投資損失等因素,影響了利潤。
實際上,這種挑戰自公司 2015 年上市後就已顯現,其收入增速在 2016 年達到高峰,爲 28.95%。之後逐年下行,2020 年降至 5.66%。同期,歸母淨利潤增速亦在上下頻繁波動。
近年來,中國面包行業進入高速發展的成長期,市場規模 2021 年達到 438.27 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 9.94%。前景光明,留給桃李面包的考驗卻越來越嚴峻,尤其進入華南、華東市場之後,與賓堡、山崎、達利等短保品牌短兵相接,一招鮮已不能吃遍天。
首先是公司的業務、産品結構單一。截至 2022 年上半年,短保面包産品在公司收入結構中占比超過 9 成,月餅、粽子等産品占比很少,很難與達利等企業全面抗衡。
另外,在南方地區密集的連鎖便利店裏,出售的鮮食産品,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桃李面包的下半場,注定不會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