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林區跑山人
作者:乃一姆
校稿:朝乾 / 編輯:甜果
時至今日,或許人們還對一張曾經爆火的火車票有印象,那就是時不時就會喜提熱搜的" 東方紅 - 太陽升 " 火車票。實際上,這張票早已成爲絕版。
看着這張 " 全網最牛 " 通票
腦海裏就能自動那響起熟悉的旋律▼
票中的 " 東方紅 ",是一座地處東北林區深處的小鎮。作爲東北林業發展的縮影,生活在 " 東方紅 " 的人,在時代的浪潮下,發生着什麽改變呢?
位于黑龍江東部的 " 東方紅 " ▼
東方紅背後的故事
" 東方紅 " 有着獨特的時代印記。全國各地叫 " 東方紅 " 的地方非常多,而車票中的 " 東方紅 " 便是較爲引人注目的一個。也是基于這個原因,大部分人對該 " 東方紅 " 的印象,也僅僅知道這是個火車站或者是地名,至于背後的故事了解的就少了。
淩晨五點邊陲小鎮的日出▼
打開衛星圖,别看東方紅隻是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下轄的一個鎮,但是這個鎮的規模非常大,與虎林市主城區差不多。
東方紅,有着非常輝煌的曆史。它在舊時原稱小清河,上世紀 50 年代,國家在小清河修了一座水庫,并命名爲東方紅水庫。由此,東方紅之名取代了小清河。
到了 60 年代初期," 東方紅 " 這一建制正式出現,國家出動鐵道兵還在此修建了一條專用鐵路——密東鐵路,王震将軍還親自爲火車站取名爲 " 東方紅 "。
密東鐵路,指的就是今天的密山至東方紅鐵路
1958 年春天,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來到黑龍江密山
指揮各路墾荒戰士開墾北大荒(圖:曆史資料)▼
這段關于密山和東方紅的故事
如今被詳細記載在雞西市的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中
(圖:圖蟲創意)▼
1963 年,東方紅林業局正式成立,隸屬于其的貯木場也于 1965 年開始建設,按占地面積算,是全亞洲貯木場中不折不扣的 " 老大哥 "。
作爲" 亞洲第一大貯木場 ",東方紅林業局貯木場總占地面積 109 萬平方米,有 150 個标準足球場那麽大。計劃經濟時期,這裏每年可儲存幾百萬立方米的木材,然後通過鐵路專用線運往祖國各地,有力地支持了國家經濟建設。
貯木場曆史畫面▼
例如 1958 年用于修繕天安門和故宮的一部分紅松原木,就是從東方紅裝車、經密東鐵路運往北京。後來,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等著名的建築都使用了森工施業區内的紅松。
黑龍江森工作爲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
承擔了 " 林業長子 " 的重擔
(圖:龍江森工)▼
那個時期的東方紅,可以說是迎來了大規模生産的黃金時期。進入 80 年代,黑龍江省森工出現了森林資源危機和企業經濟危困。
長期支援國家建設的過量采伐、超負荷貢獻,加上林區建設投入的先天不足、社會負擔過重,束縛生産力發展的舊模式始終未能得到有效破解,從而導緻了森林資源數量急劇減少、森林質量明顯降低。
爲應對危機,森工系統提出實行 " 調減木材生産量、大上營林生産、木材綜合利用和多種經營 " 的戰略方針。爲了換取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的複興,随着黑龍江森工木材采伐量的不斷主動調減,到最終實現禁伐,森工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這其中便包括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東方紅。
2014 年森工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采伐
森工林區由木材生産轉變爲向生态建設爲主
也讓 " 東方紅 " 多了一層生态的内涵
(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圖蟲創意)▼
跑山,跑起來
在時代的大環境下,每一個人又都有着自己的抉擇。刺老芽便是茫茫東方紅林區的一位普通人,他原是鐵路工人,在 1996 年下崗後當起了跑山人。
跑山,就是行走在大山裏,以采摘山珍爲生。事到如今,跑山其實也變成了逐漸消亡的瀕危職業。起初,他不知道山裏哪裏有成片的野菜、蘑菇、靈芝,就豁出兩條腿,在山上印滿足迹。
運氣好會有收獲,但在林中每走一步都非常累▼
跑山近 30 年,除了因降雨或暴雪封山,刺老芽每天都是三四點鍾起床,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挖采山貨。很多人認爲,山裏采回來的東西沒成本,賺錢是件容易事。
但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原始森林沒有路,刺老芽有時隻能憑感覺走,碰到陰雨天也容易迷路。同時,放眼望不到頭的大山處處透着危險,山裏還有蛇、熊、豹子等野獸,大蜘蛛也常常會對人突然 " 襲擊 "。
發現了一個啄木鳥翅膀,是被兇猛飛禽鳥鷹吃掉的▼
跑山的生活習慣,也與常人有所不同。由于天不亮就得出門上山,清晨的露水就把衣服打濕,再到中午出太陽時再曬幹,已是平常事。
長期與山打交道,不意味着與社會脫節。當時還在外地上班的刺老芽的女兒小刀,聽從同事建議,讓刺老芽經常給她發一些跑山的小視頻。抱着試一試的心态,小刀注冊了" 林區刺老芽 " 今日頭條賬号,并分享了刺老芽日常的跑山生活,沒想到就這樣開始火了起來。
在今日頭條上,刺老芽坦言自己平時也很不願意長期在家裏待着,喜歡上山,一上山他的心情就好了起來,他也半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大山裏的孤狼。
各種大寶貝都揣在兜裏▼
冬天的東方紅林區漫山遍野都是雪原,刺老芽在山上溜達的時候,總是能看見各種兔子的腳印。經常跑山的人經驗十足,他向今日頭條的粉絲介紹到,兔子在冬天沒有吃的,就願意吃這種楊樹枝的皮,而且還詳細指出了兔子的嗑印。當然,冬日能上山的一個前提是雪不太深。
說着說着,刺老芽就抄起棒子,打下了一個驢蹄子,這可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朋友不曾見到的場景。多年的跑山生活,也讓刺老芽摸索出了冬日山區的生存規律。
面包一類的幹糧自然是需要提前準備的,而喝的東西可能人們想象不到。這就是雪,抓把大雪,嚼吧嚼吧,就補充了生命之源,可以說十分生猛。不過想想确實也十分正常,畢竟東方紅山裏空氣清新,生态良好,雪水的質量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渴了吃點雪▼
然而,靠山吃飯想要收獲,既要有體力、眼力,也要靠運氣。刺老芽趕一天的山路,碰上運氣好的時候,麻袋裏能裝着幾十斤甚至百斤的山貨滿載而歸,如果碰上運氣差的時候,就會兩手空空回家。
在刺老芽的一期今日頭條視頻裏,他的标題就寫着《貓冬 3 個月,掉粉好幾千!天暖和了,刺老芽終于又能跑山了!》,視頻一開始,刺老芽就大喊:" 啊大山我又來了 ",這足以看出自然環境對于跑山收獲的影響。
刺老芽開心地踏進雪坑裏▼
刺老芽解釋了爲什麽将近 3 個月不跑山的原因,首先是沒腰的大雪,會導緻行進速度緩慢,極大耗費體能,其次便是大雪太大,山上也采不到什麽東西。
雪坑深到人能紮進去半個身子▼
陪跑,也是一種選擇
今日頭條的粉絲們能夠看到視頻中活靈活現的刺老芽,離不開他的女兒。小刀是刺老芽的女兒,出生于 1993 年。她在大學畢業後,在南方多個城市輾轉,後來來到山東威海一家公司做人事工作。不久之後,剛滿 25 歲的她,決定離開威海返回老家。
與許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一樣
面對陌生的城市小刀也感到十分迷茫
便心生回家發展的想法▼
回到老家的小刀,她自己運營的" 林區刺老芽 " 今日頭條賬号,在 2019 年初已經擁有 30 多萬的粉絲。憑借着原來打下的基礎,小刀決定跟着父親跑山,賣起山貨,進行創業,給自己定下了一個" 将特産帶出家鄉 "的小目标。
對于一位初來乍到的 " 初學者 ",跑山并不容易。小刀在第一次跑山的時候,淩晨三點起床,坐着父親的摩托車進山。上山 2 小時,下山 3 小時,她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麽上去下來的,十足懷疑人生。此後,她把跑山堅持了下來,沒有半途而廢,每次跑山都和父親跑完全程。
小刀在 -30 ℃的天氣裏凍腳了▼
有一次,小刀和刺老芽以及她的舅舅一塊上山摘猴頭菇。這可是一項體力活,由于猴頭菇通常長在樹上離地較遠的位置,摘補工具就有好幾米。首先,能夠拿起來保持住平衡就已頗爲不易;其次,要能夠熟練操作這支工具;最後,還不能把猴頭菇捅碎,這樣才能實現獲得一個仙品猴頭菇。
新鮮大個又完整的猴頭菇到手啦▼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是摘取一個成功品猴頭菇的完整操作,連續摘取多個,而且還要各種爬山,對體能的要求非常之高。即便這樣,雖然小刀的戰果不如兩位前輩,但她也沒有在采摘的過程中累趴下。
通過發布長視頻的方式,小刀将山貨的采摘過程進行直播,并科學介紹相關物産,甚至于包括食用方法在内的各種細節都一一全面展示出來。這一番操作,也博得了衆多觀衆的喜愛,随後她的今日頭條粉絲數量激增。
金黃色的榆黃蘑隻需要最簡單的烹饪方式▼
作爲一名大學畢業生,小刀剛開始回鄉創業的時候,飽受質疑。在父母和鄉親們眼中,這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父母怕她在小城鎮耽誤發展,親戚朋友認爲這是不務正業。
但是通過長期的堅持努力," 林區刺老芽 " 在今日頭條上累計收獲了 80 多萬粉絲,小刀的山産品銷售也從當初的困境到如今的供不應求。創業多年,小刀已擁有自己的頭條小店,營業額達到幾十萬元,還讓父母住進了大 house。
小刀的頭條小店,常有粉絲催上貨▼
2021 年,小刀注冊了屬于自己的商标,産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同時還帶動當地 30 餘名婦女就業,也把家鄉越來越多的特産推向了全國各地。
小刀拿到注冊下來的商标
第一件事就是拿去給爸媽看▼
經過小刀這一通操作,成功爲家鄉人開辟出一條緻富新路,也爲部分村民解決了背井離鄉謀求生計的煩惱,同時還給 " 跑山 " 這一瀕臨滅絕的傳統職業,注入了新的血脈。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未注明出處圖片均來自 今日頭條 APP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