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落地前夕,口碑反轉?
從餘承東喊出「想撞都難」,到問界 M5 倒車「騎上」比亞迪海豚,質疑智能駕駛的呼聲在兩個月間反複登上全網熱搜。誠然,當事車輛并未配備全向防碰撞系統,但這再次體現出消費者對于這項技術的兩極分化:過度信賴和過度抵觸。
其實,這也與智能駕駛的激進式發展有關——去年,城區智能駕駛還基本停留在 demo 階段,很多就連 ODD 區域都沒跑明白。但在今年,一衆車企不但直接做到了量産,頭部企業還比上了開城速度,宣稱年底就能在幾十城、上百城,甚至全國使用。
而這時,很多消費者都沒有回過味兒來,還分不清 LCC 和智能駕駛的區别。但在車企一波又一波的宣傳攻勢下、再加上看到網絡上各種應對「極端場景」的演示視頻後,人們很容易産生了「智能駕駛已經成熟」的感覺,甘願多掏「大幾萬」嘗鮮,或甘願爲智駕系統放棄原本更适合自己的選擇。
提車之後,不少車主難免會發現實際體驗和自己的預期并不一樣,感到「被騙了」:「說好的年底推送城市 NOA 呢,怎麽變通勤了,100 城又變早鳥 100 城了。」、「提車一個多月了,每天通勤 50+km,隻有高速能用 NGP。」…… 最近的幾場車主維權事件,似乎已經體現出智駕這塊「大餅」,不再像剛出鍋那般熱乎美味了。
智能駕駛,落地 ≠ 普及
智能駕駛的最終目标,是實現無縫的點到點體驗,從起點車位自動駛出,全程自動駕駛,再自動停進終點車位。但受到技術限制,近幾年是根據實現的難易程度,按照停車場、高速、城區三個場景分别落地的。
這其中,道路變化頻率最高、交通環境最複雜的城市場景,被放到了最後一步。不僅是因爲開發相對困難,頭部企業中途發現高精地圖跑不通,臨時改換成輕地圖路線,也導緻大量工作被推翻重做。
其實,對于城區智能駕駛量産上車這件事來說,早在 2021 年初,就連續許久成爲關注熱門。當時的主角極狐阿爾法 S 全新 HI 版和華爲,通過上海市區開放道路的 demo,被廣大吃瓜群衆熟知。
但真正落地,卻要等到 2022 年 10 月的小鵬 P5。同年,也隻有極狐阿爾法 S 全新 HI 版,在 12 月推送了上海城區的 NCA。
不過,這兩款車型,采用的都是高精地圖方案。其好處是,可以通過先驗數據,降低車端感知需求,加速量産落地。缺點是采集進程緩慢,鮮度不足,城建、施工、改道信息難以及時同步。
餘承東後來也公開表示過,華爲僅采集上海市高精地圖,即便采集了兩年、9000 公裏,都沒有把上海完全覆蓋。
就算到目前爲止,小鵬、華爲每家也僅開通了幾座城市的城區智能駕駛,想要依靠這種方式覆蓋全國,已經是一種不可能的方式。不依靠高精地圖的「輕地圖」方案,也順理成章的變爲新共識。
「被抛棄」的老車主
放棄高精地圖,用 BEV+Transformer 的強大感知能力,實現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智能駕駛,如今已經是小鵬、華爲、極越、輕舟智航、大疆等一衆廠商在走的路線。
但也就是在這種技術變更之下,原本一些搭載高精地圖方案的老車主,無奈變爲了「犧牲品」。
在這之中,小鵬 P5 車主是比較受關注的群體。作爲國内首個開放城區智能駕駛的車型,如今受到硬件的限制,不但無法順利升級到新一代 XNGP,就連有高精地圖城市的推送進度,也要落後于 G6、G9 等車型。
如今在徹底轉向輕地圖方案之後,大概也不會再去開展新城市的高精地圖采集,沒有城市 NGP 的城市,以後可能也不再會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鵬 XNGP 會在今年開放 50 城,明年實現全國主要城市路網的全覆蓋。
對于這個情況,小鵬雖然沒按「早買早享受」來冷處理,給現任 P5 P 版車主補償了可轉讓的 2 萬元(Pro 和 Max 版本差價)智駕先享代金券權益,但仍不可避免使品牌受到沖擊。
相比于小鵬的困境,其它在城區智能駕駛落地較慢,或者還沒有來得及推出高精地圖方案的車企,反而沒引起太大風波。
輕地圖的「困境」
在另一邊,輕地圖方案的落地,也沒有預想中的輕松。
在 1024 科技日過後,小鵬已經随着 Xmart OS 4.4.0 先鋒版,推送了 21 個城市的輕地圖 XNGP。但根據已更新的車主反饋,目前還隻是比較粗暴的打開了驗證區域,覆蓋面積有限,而且沒有完成和原本有圖區域的閉合。每次在有圖和無圖區域切換,都需要重新啓動 XNGP。
雖然從路線上來看,輕地圖 XNGP 已經脫離了高精地圖,但因爲不同城市的道路環境和規則并不完全統一,不能直接在全部城市使用。能否開城,還需要跑一遍才能夠判定。
前小鵬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曾表示:「每一個城市之間會存在 5%-10% 的差異度,比如上海的待行區比其他的城市多,但随着開放城市的增多,這種差異度會慢慢趨同。」
何小鵬也提到過:「其實,隻是在全國道路上能夠吭吭咔咔地開起來,這沒什麽難度,ACC 也可以,LCC 也可以。但要想開得好,那很難。」
事實上,不僅是小鵬,華爲、極越等品牌也都給出了比較激進的規劃,但均不是一次性把功能完全開放,現階段也在按城市推送。
但在這種方式之外,理想也提出了另一種記錄車主單條路線信息,再用這些路線疊加覆蓋住整個城市的開城方案。
按照理想汽車智能駕駛産品負責人趙哲倫的說法:「當用戶的路線都共享後,所有用戶都可以相互使用各自訓練的路段,城市區域的 NOA 其實就打通了。」
據稱,理想通勤 NOA 的早鳥用戶是百人規模,預計年底會達到萬人規模;明年第二季度将全量推送。今年第四季度,理想會推出通勤 NOA 的共享模式。
技術之外的迷局
其實在今年,不管是不是原來很重視智能駕駛的企業,都開始把它作爲一個宣傳重點。就連曾經說過「自動駕駛隻是被資本裹挾和炒作的一個概念,最終就是一個高級輔助駕駛」的比亞迪,也開始在仰望、騰勢的新産品上,給出了智駕規劃。
這也是因爲,輕地圖方案即使隻是剛剛落地,也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價值:
小鵬 G6 在上市首月超過 4 萬台的訂單裏,帶有城市 NGP 的 Max 版占比已經高達 70%;随後上市的新款 G9,前 15 天的訂單,Max 版更是達到了 80%。
新款問界 M7 升級 ADS 2.0 後,同樣大受歡迎,前 1 個月超過 5 萬張的訂單裏,大約有 3.3 萬台是智駕版(五座 MAX 和六座 MAX 版)。
而在傳統車企中,智能駕駛也同樣存在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業部副總經理周钘在 10 月 21 日(上市第 26 天)發文:寶駿雲朵銷售占比,460Max 高配占了 70%,其中 Max 靈犀版(大疆方案)占了 46%,這還不含 460Pro 靈犀版。
但這些産品, 在因将智能駕駛作爲賣點售出的同時,也在承受一些消費者不滿開城「期貨」而帶來的影響。
如小鵬爲了宣傳城市 NGP 體驗,給大部分門店開通了可在試駕路線啓用的新軟件,但車主爲此買單過後,發現自己所使用的區域,并不在該城市當前的無圖智駕範圍,感覺受到了欺騙。
理想在今年 6 月的家庭科技日上,也曾大肆宣傳了城市 NOA。但後來宣傳口徑變爲了通勤 NOA,并爲早鳥用戶内測,也引起了許多用戶的不滿。
然而,這些也進一步說明了智能駕駛的價值,其正在成爲領先品牌的護城河。
爲此,像小鵬這樣的企業,在加大智能駕駛投入的同時,也開始嚴控供應鏈成本。其計劃在 2024 年将自動駕駛 BOM 成本下降一半,實現軟硬件捆綁銷售轉變爲硬件标配,未來還會努力普及到 15 萬元級别。
當然,城區智能駕駛的問題,并非某家企業,或者單純汽車行業的所面臨的問題,在不可逆的大趨勢下,自動駕駛需要基礎設施、法規政策層面,乃至全社會的協同。不過,從目前的市場陣痛來看,智能駕駛的體驗和進度,顯然還遠遠達不到預期或宣傳話術。「激進」的速度固然令人興奮,但「失望」更容易緊随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