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市場群聊裏,又一次沸騰了。
" 要求給予發行人或者中介機構獎勵的,應當予以追回,有關機關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 什麽意思?"
" 就是以前的 IPO 獎勵,現在追回。"
" 老少邊窮地區的 IPO 綠色通道還有效不?"
就在近日,國務院拟規定:地方政府不得爲公司上市提供獎勵,中介機構收費不得與 IPO 結果挂鈎。
可以肯定的是,會計師事務所、券商、律師事務所都在此次規定範圍内,但是作爲推動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通過股權基金推動當地産業發展的 VC/PE 機構也在内部追問:" 禁止給上市獎勵,還鼓不鼓勵上市了?"" 退出還怎麽搞?"
" 地方政府不得爲公司 IPO 提供獎勵 "
就在最近,司法部會同财政部、中國證監會起草了《國務院關于規範中介機構爲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明确立法目的與适用範圍,規定中介機構執業和收費的基本準則,規定相關主體的執業規範與收付費具體要求,規定監管措施和法律責任等。
其中提及,《規定》提出,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不得存在以下情形:在合同約定之外收取其他費用或者以臨時加價等方式變相提高收費;通過簽訂補充協議或者另行約定等方式規避監管收取費用;通過入股、獲取上市獎勵費等方式謀取不正當利益;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收費或者變相收費行爲。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以股票公開發行上市結果爲條件,給予發行人或者中介機構獎勵。給予發行人或者中介機構獎勵的,應當予以追回,并由有關機關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有業内人士直言,按此規定,對券商收取保薦費可能會存在一定利好。
一般而言,券商保薦費收取費用一般都在二三百萬左右,部分費用在項目上市後收取,經常會收費不完整,如果承銷費下調,那麽可能會有利于券商提高保薦費标準,加快回款進度。
事實上,不少地方政府将轄區内上市公司的數量作爲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地方政府開年就會設立新年 KPI,當地 IPO 數量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明确的績效考核内容。
過去,多個省市地區出台相關政策,對上市公司進行 " 紅包獎勵 ",金額高達數百萬元至千萬餘元,以鼓勵區内企業上市。
《規定》發出後,不少行業人士都在讨論," 如何界定獎勵問題和追回問題?"
《規定》第十六條中提及,地方人民政府違反規定給予獎勵的,應當予以追回。" 不知道這條是否有時間節點,還是要倒追?另外,許多地方人民政府對于企業上市過程中的獎勵都是分階段兌現,比如股改完成兌現一部分,申報完成兌現一部分,過會完成再兌現一部分。以後政府隻給到申報完成是否就不應界定爲以上市結果爲條件的鼓勵行爲?而隻是政府對于企業上市行爲的一種支持?"
在中介機構學習《規定》之時,一級市場也先做出反應。最近幾年,募資、退出不暢的一級市場投資人本就處在風聲鶴唳的緊張感中,《規定》一經發布,不少機構都在學習讨論。
" 對我們有什麽影響嗎?" 華南某 VC 機構合夥人李亘也在内部讨論《規定》之後帶來的影響。
VC 發問:" 禁止給上市獎勵,還鼓不鼓勵上市了?"
" 目前看,規定暫時未有明确的規定直指 VC/PE,但是由此及彼,過去,對于一級市場的獎勵也是有不少的。不知道這部分未來會不會有變動。" 李亘直言。
事實上,地方政府給予将機構注冊在當地的 VC/PE 機構一定的獎勵,已經是普遍做法。在扶持潛在獨角獸項目之餘,VC/PE 機構也在扶持對象之列。
過去,無論是以公司制形式設立的還是以合夥制形式設立的股權投資企業,不少地方都給了很大程度的幫扶獎勵,比如一次性落戶獎勵最高達 2000 萬元,給予個人獎勵等等。
這種做法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苦于産業轉型,希望通過項目、資金兩個方面,将地方經濟做大做強。給予一定的補貼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的辦法。
以大連 2018 年的政策爲例,金融機構總部落戶在大連的,最高可以獲得 1 億元的獎勵。
當然,針對落地金融機構的級别,也有獎勵區分:該地對新設立或新引進的法人金融機構一級分公司、區域金融總部機構以及法人金融機構的職能總部、運營總部、後台服務中心等,給予一次性補助。其中,對外資銀行一級分行、全國性大型銀行一級分行或省外城市商業銀行一級分行,補助 500 萬元;對省内城市商業銀行一級分行,補助 300 萬元;對保險、信托、消費金融公司等非銀行機構一級分公司補助 300 萬元。
2018 年,廣州市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對金融機構落戶、增資擴股、并購最高分别獎勵 2500 萬元、1000 萬元、1000 萬元。
2017 年 12 月,西安市出台的《西安市加快金融業發展的若幹扶持辦法(暫行)》規定,對新設立的法人金融機構,注冊資本 1 億元以上的補助最高限額 6000 萬元 ……
對于 VC/PR 機構,這種獎勵也不少。爲了吸引一線風投機構,各地都給出了優惠條件。
但如今,《規定》發布後,VC/PE 機構也在相互打聽," 這個獎勵是不是也會沒了?" 當然,獎勵是小,關鍵還是退出問題。
投資人們更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 禁止地方政府給予上市獎勵,還鼓不鼓勵上市了?"
數據顯示,今年 1-7 月,A 股 IPO 市場共新增 50 家企業發行上市(同比減少 160 家),實際募資累計達 369.36 億元(同比減少 2109.35 億元)。分闆塊來看,創業闆 18 家,上證主闆 11 家,北證 10 家,科創闆 7 家,深證主闆 4 家。
從月份來看,1 月有 14 家,2 月有 6 家,3 月有 10 家,4 月有 5 家,5 月有 3 家,6 月有 6 家,7 月有 6 家。5 月 IPO 發行上市家數創新低,僅新增 3 家企業發行上市。
從募資來看,2024 年 1-7 月發行上市的 50 家企業平均募資 7.39 億元。其中,北交所募資 20.06 億元,占比 5%;創業闆募資 109.11 億元,占比 30%;科創闆募資 83.36 億元,占比 23%;滬深主闆募資金額最高,共計 156.83 億元,占比 42%。
據統計,2024 年 1-7 月審核上會 29 家 IPO 企業。其中,27 家獲通過,1 家被否,1 家暫緩,通過率爲 93.10%。此外,還有 2 家上會前夕取消審議。
而 2023 年同期已審核上會 226 家 IPO 企業。其中,197 家企業審核上會通過,12 家被否,17 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爲 87%。
從受理時間看,戰線也在被拉長。
IPO 從受理至過會平均排隊時長爲 201 天(約 6.7 個月),過會至提交注冊平均排隊時長爲 134 天(約 4.4 個月),提交注冊至同意注冊平均排隊時長爲 87 天(約 2.9 個月);同意注冊至上市平均排隊時長爲 91 天(約 3 個月)。
整體來看,2024 年 1-7 月份 IPO 受理到上市平均用時 514 天(約 17.1 個月)。
換個角度看,截至 7 月末,共有 339 家企業 IPO 終止,其中深市 158 家、滬市 127 家、北交所 54 家。其中,334 家企業系主動 " 撤單 ",占比超過九成。
IPO 放緩之下,急于 " 去庫存 " 的 VC/PE 機構,被卡在了堰塞湖。
今年來,回購現象頻出,根本原因就是項目無法如期上市,爲了解決 LP 資金退出問題,GP 們想出各種辦法清算項目。" 打折賣老股 "" 估值打折 "" 全員搞退出 " 成爲當下一級市場的常态。
然而,市場上,并非全無好消息。
一級市場纾困基金來了
融中獲悉,就在最近幾天,某家國資設立了 10 億規模的一級市場纾困基金。
據了解,該投資公司由某國資金控集團設立,利用集團公司低資金成本的巨大優勢,自有資金做劣後,募集險資、銀行等資金做優先,設立 10 億左右的 " 一級市場纾困基金 "。該基金專門投資那些由于 IPO 政策調整導緻主動或被動撤材料的企業,不包括抽中現場檢查後撤材料企業。
其中深意非常明确。
在價值低谷,進行撿漏,投資那些短期上市無望,但需要資金的項目。對于這類項目的投資機構而言,急于退出,也讓他們願意 " 打折售賣股權 "。可以說,這是一個專門針對待上市項目籌備的 S 基金。
而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提及," 不包括現場檢查後撤材料的企業 ",也意味着,一級市場纾困基金在盡調時,仍會選擇那些項目質地良好的,未來有希望上市的優秀企業。
一級市場,苦退出久矣。
除了盼望着退出的甘霖,投資機構們也在積極出動,尋找機會。
今年來,一個特别明顯的現象就是向港交所遞表的内地企業多了很多。截至目前已超過 100 家,向港交所提交了 IPO 申請!也就是說,差不多每個工作日都有企業遞表!
除了港股和美股,今年備案企業中新增了新加坡、阿斯塔納兩家上市地選擇,比如在新加坡實現上市的有較知名的尚乘國際、長信傳媒、京信通信、蔚來等。上市架構上,紅籌架構依舊是境外上市主流,企業占比超三分之二。
另外,就是 S 基金。
" 一直以來,絕大多數 GP 過度依賴 IPO 退出,但這并不能覆蓋引導基金的退出需求。未來 3 — 5 年,中國各地政府将出現更多 S 基金的消息,也許 S 基金基數較小,但增速一定會很快。"
從數據來看,目前市場上約有 4 萬億一級市場退出需求,且随着政府引導基金逐漸進入退出期,需求積壓将繼續升高。據同花順數據,今年以來 A 股市場共披露 587 起并購事件,其中 87 起已完成,500 起正在進行。5 月份,四川首支 S 基金誕生,由 6 家國資企業聯合出資,總規模 15 億。
時間線再往前拉,4 月 16 日,安徽首隻 S 基金完成注冊,規模 28 億,由興泰資本牽頭并擔任基金管理人,聯合合肥百大、合肥城建、安徽公共資源交易集團等國資企業共同發起設立。10 天後,由上海三大國資運營平台之一的上海國際集團牽頭設立的上海科創 S 基金啓動,規模高達 100 億元。
S 基金,俨然是今年私募股權市場的最熱名詞之一。一幕幕背後映射的都是亟待退出的巨量國資基金,特别是各地引導基金的迫切。因爲今年很多企業紛紛撤單 IPO,投資人的錢困在裏面,最嚴重的是,這類投資主體裏很大一部分都有各省級市級國投。如果不能 IPO 上市,那則是重大投資失誤 + 國有資産流失。
報告統計,2024 上半年有 185 次工商變更涉及 180 支标的基金,對應的認繳份額總金額爲 190 億元。其中,2017 年之前成立的标的基金("Late S")和母基金交易合計占市場比例爲 43%,同比增長 24% 成爲市場中占比最大的交易類型,去年同期市場,2021 年之後成立的基金("Early S") 交易比例最大。
從行業偏好上看,49% 的交易都集中在硬科技賽道,可見 S 市場與上市公司的闆塊熱度高度相關。值得關注的是消費類資産的交易體量下滑幅度驚人,交易規模市場占比從 2023 上半年的 12% 下降到 1%。
不過,退出路徑和未來發展不明朗的資産,依舊無法構成 S 交易重點投資标的。
無論是并購退、打折賣、還是 S 基金,一級市場正在等待一場甘霖,以解幹旱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