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的女創始人因融資造假被逮捕。
這位 90 後創業者叫史密斯 · 格裏芬(Joanna Smith-Griffin)。2016 年,她在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支持下創立一家 AI 教育公司—— AllHere Education,此後公司在 Joanna 的操作下接連拿下十多家投資機構的融資,累計融資超人民币 8500 萬元。
然而投資人被蒙在鼓裏,AllHere 用于融資披露的營收、現金儲備、用戶數據都是虛假的,爲避免露餡,Joanna 還 " 客串 " 了财務顧問的角色,将衆多出資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被捕時,這位創始人隻有 33 歲。
融資 8000 萬
一家 A 輪公司申請破産
故事要從 2016 年說起。
彼時,25 歲的 Joanna Smith-Griffin 剛從哈佛繼續教育學院碩士畢業,決心投身教育創業。這源于她曾擔任中學數學老師的經曆——學校裏總有長期缺課的孩子。
Joanna 認爲教師在課堂上能做得太少,學生們面臨的挑戰多來自課堂之外。于是,她在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支持下創立 AllHere,爲學校提供應用程序及短信系統,以促進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從而減少學生長期缺課。
具體來看,AllHere 與學區合作,定制幹預策略以提高學生出勤率。包括向家長發送短信和電子郵件,詢問家庭環境和個人情況,并将這些信息整理給學區官員。2020 年之後,AllHere 聲稱轉向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研究 AI 技術以推動 K12 教育。
當時,AllHere 被視爲學校與家長溝通方式的創新者,風投機構接踵而來。
2020 年 5 月,AllHere 宣布完成 35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領投方爲 Rethink Education,其他投資者包括 AT&T、Potencia、Gratitude Railroad、Boston Impact Initiative 以及 The Impact Seat。
2021 年 6 月,公司完成 800 萬美元 A 輪融資,Spero Ventures 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 Rethink Education、Gratitude Railroad、Potencia Ventures 和 Boston Impact Initiative。軟銀旗下 Opportunity Fund、Operator Collective 和 Yard Ventures 也首次投資了該公司。
爲此,Joanna 曾在一次采訪中特别感謝軟銀," 投資者通常是戰略合作夥伴,而軟銀對我來說遠不止于此。感謝他們相信我的願景,并支持像我一樣的創始人。"
至此,AllHere 融資額超過 1200 萬美元(約合人民币 8500 萬元),宣稱公司服務遍及全美近 40 個州、逾 8000 所學校。這一年,Joanna 還入選《福布斯》30 位 30 歲以下教育界精英榜單。
高光時刻是在 2024 年 3 月,AllHere 爲美國第二大學區洛杉矶打造了名爲 "Ed" 的聊天機器人,旨在與 54 萬名學生進行一對一互動,幫助他們學習。這讓 AllHere 獲得了洛杉矶學區一份價值 600 萬美元的合同,爲期五年。
然而誰也沒想到,崩塌來得如此之快。
三個月後,AllHere 官網表示,因目前的财務狀況,不得已選擇裁員。同時,公司引發了學生數據隐私方面的嚴重問題,創始人 Joanna 辭任 CEO 離開公司。今年 8 月,AllHere 正式申請破産。
這一切,快得似乎令人難以置信。
90 後創始人被告了
破産不是故事的結束。
今年 9 月破産聽證會上,AllHere 前首席技術官難以解釋爲什麽過去一年 Joanna 在公司報銷了超過 24 萬美元的費用。随後,美國紐約南區檢察官辦公室開出傳票,介入調查。
沒想到,調查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原來早在 2020 年,針對投資機構的欺詐就開始了。當時 Joanna 告訴投資人,AllHere2020 年收入約爲 370 萬美元,擁有 250 萬美元的現金儲備。事實上,聯邦檢察官稱,該公司收入隻有 1.1 萬美元,手頭隻有大約 50 萬美元。
直到 AllHere 破産,其客戶總數從未超過 31 個,10 萬美元以上的客戶僅有 3 位。而 Joanna 在 2021 年初宣稱擁有客戶數量超過百位,謊稱與紐約、亞特蘭大等地教育系統簽訂了合同。
回到 2021 年,AllHere 還大方官宣表示收入增長了 700%,覆蓋學校從 1100 所擴展到約 8000 所。這也誤導了投資機構,他們以爲 Joanna 帶領公司進行了重大轉型,成功實現業務大幅增長。
當投資人意外發現公司實際财務狀況似乎不如預期時,Joanna 的做法是親自冒充外部财務顧問,通過電子郵件将僞造的财務文件發給投資人,試圖掩蓋真相。
不止于此,從 2017 年開始,Joanna 至少将公司 60 萬美元資金直接轉入個人賬戶,方式極其簡單粗暴——通過 PayPal 及其他支付平台進行小額轉賬。并且利用公司資金購買一座豪宅、支付了一場爲期三天的奢華婚禮費用。
檢察官稱,Joanna 精心策劃一場欺騙投資人的陰謀,誇大公司的财務狀況,由此從投資人那裏籌集了約 1000 萬美元,并以虛假借口爲自己獲利數百萬美元。" 法律不會對那些涉嫌歪曲财務事實以謀取私利的人視而不見。"
最新進展,Joanna 在家中被捕,被指控犯有證券欺詐罪、電信欺詐罪,最高可判處 20 年監禁;以及加重身份盜竊罪,強制判處 2 年監禁。
事情敗露後,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很快撇清關系,稱雙方的合作關系僅僅存在于 Joanna 在校期間。
欺詐故事似乎有着共同的腳本——明星創業者帶着美好的願景隻爲改變世界,背後卻數據造假,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寄望于現實能趕上謊言成真,最終再也無法掩蓋荒謬的事實。
那些年的融資造假
保持敬畏
這樣的融資造假案例我們已經不陌生了。
正如此次涉及的軟銀掌門孫正義,這幾年見過太多太多 " 融資騙子。" 猶記得 2017 年的一次聚會上,他見到了一位叫亞當 · 諾伊曼的年輕人,正帶着自己的創業項目 WeWork 前來融資。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後來軟銀大手筆押注 WeWork,卻未料到諾依曼一邊通過造假拆東牆補西牆,一邊又用融來的資金無底線擴張,營造公司蒸蒸日上的假象。當然,其中一部分資金以各種方式裝進了諾依曼自己的口袋。
最終,WeWork 以破産告終。
無獨有偶,2021 年軟銀又做出一筆重磅投資——投了号稱要做下一個微信和 Facebook 的中東創業者亞伯拉罕 · 沙菲。
然而不到兩年,沙菲的獨角獸公司 IRL 因謊報用戶數據暴雷,而拿着這份造假數據,這位創始人從包括軟銀等一衆風投機構那裏融資了大約 1.7 億美元。最終,投資人聯手把創始人送到被告席。
在此之前,矽谷更爲轟動的是 " 一滴血 " 的故事——天才少女伊麗莎白 · 霍姆斯創立 Theranos,号稱隻要在指尖抽取一滴血,就可以檢測 240 種醫學指标,甚至可以檢測癌症,由此成爲風頭強勁的創始人。
然而 2015 年,伊麗莎白的謊言被拆穿,公司估值從 2014 年的 90 億美元一夜清零,身後知名投資方血本無歸。
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是,當大量資金湧向某條賽道時,創業者通常擁有較高的話語權,掩蓋事實則更加容易。與此同時,項目的稀缺性、時間的緊迫性等等倒逼投資人快速做決策,見一面就決定一筆投資的故事往往在此時上演。
這樣的故事,也不乏出現在國内創投圈。在過去爆紅的賽道裏,一些投資機構爲了争搶項目,隻來得及看幾組數據就發了 TS,有的甚至當場打款。而這些年的融資造假案例時有發生,令人唏噓。
還是那個樸素的道理:保持敬畏。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王露 楊文靜,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11/543649.shtml
【本文爲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衆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