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出海在近些年掀起的浪潮是越來越高。我們不光是要把自家的車出口到國外,還要在當地建廠,才能降低成本,從在未來而吃掉更大的市場。
比如埃安去了泰國,比亞迪去了巴西,上汽正在歐洲選址。但是世界上有這麽一個地方被稱爲" 外企墳場 "。在這裏,豐田、大衆、微軟被罰得不敢吭聲,家樂福、麥德龍、福特望風而逃。這就是你滴三哥——印度。
印度作爲一個總人口已經超越中國的巨大市場,未來成長空間還沒看到邊,蛋糕擺在這裏當然誰都想分一塊。但三哥的招商理念就是" 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别想帶回家。"
遠的不說,小米就曾經在印度又是被審查稅務,又是凍結資産。雷老闆在這裏有句 "Are you OK?" 不知當講不當講。不是說印度掙錢印度花嗎?你給我凍結了我怎麽花?
咱們說回比亞迪,前一段時間印度政府就給比亞迪下了一個大單:采購 1000 輛電動大巴,貨款爲 20 億人民币。
印度原本想先付 10%,後面再 " 商量 ",但比亞迪堅決不同意,貨款不到齊就不發貨,一番拉扯之下,印度還是" 全款提車 "了。
其實比亞迪已經在印度和一家名爲 Megha Engineering 的公司合資成立了一個叫Olectra的品牌,目前在印度每年能生産2000 輛電動大巴,未來可能将産能擴展至 10000 輛。
雖然這一單生意算是成了,但印度一些官員卻覺得這損害了印度在國際上的聲譽。不知道是什麽腦回路,付清貨款、毫不拖欠這不是給信用加分的事情嗎?但是人家不管,三哥就把這仇記下了。
後來,比亞迪想要投資 10 億美元合資建廠生産乘用車和電池的時候,就被使了絆子。印度監管部門以" 投資安全 "爲由,直接拒絕了此申請。
他們的依據是 2020 年印度更改的外資投資政策:" 任何與印度在國土上接壤的國家,在印投資必須獲得政府特别批準。"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直接說 " 我針對的就是你中國 ",但你看看印度這一圈鄰國,除了咱誰還有這個實力往印度投資?
在印度對外資的政策各種不友好的大環境下,爲何還是有企業紛紛進駐呢?拿咱們國家的汽車來說,中國國内汽車市場目前已經趨于飽和了,絕對增量不會像前幾年那麽猛了。一家車企銷量上漲,就必然引發另一家車企的銷量下降,正是所謂的" 此消彼長 "。
放眼海外,歐美日等傳統汽車強國的蛋糕也不是那麽好啃的。而印度國内的市場,雖然有塔塔這種本土車企在,但市場依舊算是藍海,特别是我們擅長的新能源,所以去是肯定要去的。隻是我們去切印度市場的蛋糕的時候,印度的政府也在拿刀等着下手,掉個幾兩肉恐怕是難免的了。
車友
互動
你們覺得還有必要進軍印度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