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29 日訊(記者 成孟琦)8 月以來,北向資金連續淨流出達 829.23 億人民币,巨幅流出額讓本月的北向淨流出超過 2020 年 3 月,創下近五年單月流出最大值,也使 2023 年年初至今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額由約 2300 億元下滑至約 1500 億元。
8 月以來北向資金持續流出,還伴随着 A 股的整體下跌。根據 Wind 數據,截至 8 月 29 日收市,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 8 月份當月分别下跌 4.71% 和 6.52%。
由于北向資金大幅流出和 A 股的下跌,真假難辨的各路消息開始發酵升級,使本月對北向資金會的讨論更熱烈。爲何本月北向資金會大幅流出?以及持續流出會對 A 股産生何種影響?
北向資金創近 5 年單月最大幅流出
由于北向資金數據每日披露,便于觀察,不少人會把北向資金當作一個買賣指标,還被市場冠以 " 聰明錢 " 标簽。同時,北向資金在 A 股的成交占比逐年上升,從成交占比看,北向資金對 A 股的成交貢獻度由 2015 年的 0.6%,逐漸提升穩定在 10% 左右。随着持股規模的擴大,北向資金對市場走勢和風格的影響也在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并不完全等于外資。除北向資金外,外資還可以通過申請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來投資中國資本市場。不過,由于 QFII/RQFII 的資格認證流程繁瑣,且僅面向機構投資者,所以北向資金就成爲外資進入 A 股市場的首選渠道。
回顧曆史,近五年北向資金曾有 5 次明顯流出,分别爲 2019 年 5 月、2020 年 3 月、2022 年 3 月及 10 月和 2023 年 8 月。5 次流出當中,又以本次北向資金流出量爲最高。
最大原因或與彙率波動相關
根據最近 5 次北向資金流出觀測,曆次北向流出均與彙率波動較爲相關。
光大證券研報提到,人民币彙率與短期宏觀數據承壓,爲北向資金流出的核心原因。8 月以來美元兌人民币彙率持續升高,再度接近 2022 年 11 月初高點。根據 Wind 數據,截至 8 月 25 日美元兌離岸人民币彙率爲 7.2949,相較于 8 月初上升 1096 個基點,漲幅約爲 1.53%。人民币彙率承壓和 7 月國内宏觀經濟數據(社融、工業增加值、社零、固定投資等)的不及預期,造成了境外機構對于國内宏觀經濟的擔憂,或是 8 月 15 個交易日内北向資金持續流出的主要原因。
除彙率變化外,外資的短期投機行爲、國内外經濟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局勢震蕩均會對北向資金的流向帶來影響。投資風格上,北向資金更偏好消費、醫藥等優質賽道,尤其是高市值、高成長、高回報的 " 大白馬 "。然而由于近兩年市場風格切換,白馬股整體表現相對疲軟,加上大國之間的博弈加劇,使得北向資金尋求短期趨勢的傾向明顯,缺乏穩定性。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爲,北向資金流出原因爲經濟複蘇及政策出台相對來說不及預期,在短期利好消息情況下,北向資金可能就出去了。長期來說,過去一兩年北向資金在中國股市上面均表現得不太好,所以會有流出意願。
北向資金或正在調倉?
還有市場觀點認爲,北向資金或許正在進行較大幅度調倉。
根據 8 月以來的北向買賣數據,北向買入多爲 400 至 500 億,賣出約爲 500 至 600 億,淨流出 80 億左右,但 8 月 28 日,北向大舉買入 815 億,賣出 898 億,買賣量明顯增加,或許預示着調倉舉動。
另外,北向資金在今年 7 月 24 日後也産生了一項重大變化," 假外資 " 隻可賣出不可繼續買入 A 股。
根據證監會官網,《内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幹規定》已于 2022 年 7 月 25 日起施行。存量内地投資者不得再通過滬深股通主動買入 A 股,所持 A 股可繼續賣出,無持股内地投資者的交易權限由香港經紀商及時注銷。即已開通滬股通、深股通交易權限的内地投資者在 2023 年 7 月 24 日後,不可繼續買入 A 股,但所持 A 股可繼續賣出。
不過,證監會表示此類交易總體規模不大,交易金額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 1% 左右。投資者數量約有 170 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資者約有 3.9 萬名。
後續對 A 股有何影響?
随着北向資金流出,各類傳聞和悲觀言論紛至沓來。那麽,北向資金的大幅流出到底意味着什麽?對 A 股的影響有多大?
對此,業内人士建議應該客觀分析,理性看待。北向資金與 A 股有一定正相關,但相關性較低。長期看,北向資金流動對上證指數的影響較小。短期看,北向資金大幅流出一般伴随着較大風險事件出現,這時候外資往往會選擇回避風險,尤其是在 A 股存量市場博弈的情形下,北向資金的持續流出也會給 A 股市場帶來階段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