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喝過星巴克了?是的。就是那個 " 高端、上檔次 " 的傳奇咖啡品牌,星巴克。
這段時間,關于星巴克的消息不少。
比如 11 月下旬,有市場消息稱:星巴克正在研究中國業務的各種選擇,包括出售股權。
換句話說,星巴克的中國業務,不排除 " 賣身 " 的可能性。
佐證這一點的,是星巴克并不太如人意的業績:第四季度,星巴克的全球同店銷售額下降了 7%,北美和美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 6%,國際同店商店銷售額下降了 9%,其中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了 14%,跌的最慘。而有意思的是,第四季度星巴克還新增了 290 家門店。截至 2024 年财年結束,星巴克中國全國門店總數,達到了 7596 家。
門店總數增多,但總銷售額反而下降了。
這,似乎說明:星巴克的單店經營能力,有所下降。或者換句話說,來喝星巴克的人,變少了。
可能會有人說:喝星巴克的人變少,不奇怪。動辄三四十一杯的價格,不上不下。往上談品質談情懷,還有更多小衆的咖啡館。往下呢?廣大人民群衆,又都去喝十幾塊的瑞幸庫迪幸運咖了。
所以,星巴克要是還是死扛着不降價,怕是再也卷不出頭來了。
這樣說,也有一定道理。但這道理,星巴克這麽大一個公司,自己不知道嗎?大概是知道的。
那麽,問題就來了。星巴克,爲什麽不願意降價?是它抹不開面子嗎?是它想要端着嗎?
可能,事實并非如此。
爲什麽這麽說?
首先,我要說明一個邏輯:開一家傳統的咖啡店,從商業本質上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生意。
線下門店,租金是大頭。想要賺錢,就得想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坪效>租金。
什麽是坪效?假如,你現在是一家飯店的老闆。坪效,就等于你經營這家飯店的總收入 ÷ 飯店的總面積。就是:飯店每平方米創造的營業額。坪效越高,你這個店賺錢的效率就越高。
一家門店需要盈利,就要做到讓它每平方米的坪效 > 租金。
那爲什麽說咖啡店不是一個好生意呢?
你想啊。人們都在什麽時候喝咖啡?早上上班要遲到了,點杯咖啡帶走。約人在咖啡店聊事,點杯咖啡坐一下午。周末加班不想在家,就點杯咖啡,在咖啡店工作一下午。
一杯咖啡幾十塊錢,兩個人加起來,也很難過百,但你卻可以在這裏呆一下午。咖啡店賺錢的效率,自然很難提上去。至少,相對于其他的餐飲店、服裝店,想把自己的坪效做高,咖啡店要困難得多。
那麽,爲什麽還有那麽多咖啡品牌活得那麽好,做的那麽成功呢?
那大概是因爲,它用了一些方法,讓坪效大于了租金。
比如,提供簡餐。
之前,我爲門店付了 24 小時的租金,但大多數顧客,都是下午來。那麽,我能不能想辦法,讓你們中午也來,晚上也來?比如,加點簡餐。像牛排,炸雞,披薩,拉平每日的波谷。這樣,坪效就能提高了。
這,也是上島,迪歐等咖啡連鎖品牌的解題思路:提高坪效。
比如,隻做外帶。就像瑞幸。
回憶一下你經常看到的瑞幸咖啡,是不是有大量的 " 自提店 "?在這種店面中,瑞幸隻保留了 " 制作咖啡 " 的面積,而放棄了大部分 " 品嘗咖啡 " 的面積,隻滿足外帶的需求。租金,自然大幅下降。
它的解題思路,就是:降低租金。
而同樣以降低租金爲解題思路的,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星巴克。
根據招商證券的《咖啡行業深度分析報告》,國内普通咖啡店的房租成本,大約占總收入的 25%,但星巴克平均門店租金,僅僅占總收入的 10%。
星巴克的門店,不都在黃金地段嗎?爲什麽它的租金可以這麽少?
因爲,它是星巴克。
一家新商場開業,總會想要招攬一些大品牌,吸引顧客。比如,香奈兒,比如,優衣庫,比如,星巴克。所以,它就會給到這些品牌,相對更加優惠的租金。
很多人都說,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它提供了 " 工作 " 和 " 生活 " 之外的第三空間。它可以成爲你和朋友小聚的地方,也可以是你自己享受獨處的據點。
這聽起來,确實很美妙。但是,其他的咖啡店,就不算 " 第三空間 " 了嗎?能讓你在裏邊坐下的咖啡店,其實都是第三空間。
但星巴克成功的原因,可能并非提供第三空間,而是第三空間的 " 價格 ",更便宜。
這挺好的。直到 2018 年,瑞幸入場。
原本動辄三十多塊一杯的咖啡,直接打到了十幾塊,甚至是九塊九,或者更低。接着,不隻是瑞幸,還有庫迪,還有蜜雪冰城的幸運咖,甚至是全家,711。他們,都在咖啡賽道開始卷起低價。
于是,咖啡的 " 調性 ",悄悄地開始下降。從精英的标配,到大衆的提神飲料。星巴克品牌所代表的 " 輕奢侈 ",在不知不覺間,有所松動。當資源不再稀缺,品牌的高端濾鏡,便會或多或少地褪去。
畢竟,品牌高端的本質,不是定價,而是稀缺。
在線下咖啡店流行的時候,相比于其他品牌同樣大小,同樣區位的門店,星巴克的租金,确實非常有成本優勢。
但是,如果對手采取高度線上化,店鋪輕量化的戰術時,它可以讓門店面積縮水 80%,也不要求占據太好區位。開放加盟之後,還能進一步減輕資金和人力成本。
這時,還堅持直營模式的星巴克,想要開出一家新店出來,所需要的成本,顯然要大得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去加入九塊九混戰,那麽,星巴克多年打造的 " 第三空間 " 成本,又該怎麽覆蓋?
畢竟,成本低,那也隻是相對于其他同區位的咖啡店低。細算起來,仍然是很大一筆開支。
而星巴克前任 ceo 納思瀚,曾經也想過降價。
比如,在北美市場,它推出了 " 買一送一 " 活動," 降價 50%" 活動。又比如,在中國市場,小程序上悄悄彈出了 16 點後 39.9 兩杯、49.9 三杯的折扣價的通知,以及大量優惠券。
但降價,似乎反而讓更多本來願意來星巴克消費的消費者,不再信任星巴克。
就比如,在 ins、twitter 上,吐槽星巴克北美門店變得雜亂、體驗下降的聲音,持續增多。并且,體驗下降之後,星巴克即便是降價,也不如很多中國創業者帶去的平價咖啡品牌,更有性價比。
而下滑的營業額,也說明:價格降了之後,非但沒有新增多少客戶,反倒搞得牌子沒那麽有調性了。好多老客戶因爲失望,都不來了。這就像一個高端餐廳改做快餐,還沒看到新客戶買賬,老客戶先不來了。
收入下降,但因爲品牌溢價遭到挑戰,租金又可能在悄悄上漲。同時,降價帶來的初期反饋也并不好。
所以,星巴克很可能不是不想降價,而是不能降價。
好吧。說到這裏,我想到了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老師的觀點。那次,我們聊到了 " 未來的機會 "。其中,就有一條:足夠細分,又隻有國際大牌,沒有國内領先品牌的品類,就是機會。
因爲,在這些品類裏,國際大牌建立的心智高度,就是後來者的機會深度。隻要你能做到 " 同樣品質,一半價格 ",那就很容易打開市場,被消費者接受。
比如,日式清酒。比如,高速吹風機。又比如,咖啡。
星巴克,就是瑞幸的機會,也是庫迪的機會,也是國内一衆咖啡品牌的機會。
可作爲被盯上的 " 機會 ",星巴克又該如何自處?
自從新任 ceo 布萊恩上任之後,星巴克終止了價格戰的策略,強調回歸本質,回歸社區。這對一直堅持沒有全面下場打價格戰的星巴克中國區來說,确實是好消息。
而根據虎嗅報道,接下來,如何維護好現有的星巴克會員,提高複購,可能是星巴克中國和星巴克集團,需要在全球市場,共同面對的問題。
接下來,星巴克會做些什麽,這艘巨輪,又會如何轉向?
這一切,還不得而知。或許,真的如那句話所說:在商業世界裏,沒有永恒的王者,隻有不斷進化的挑戰者。
而每一次的市場變革,都是給品牌一次重新定義自我的機會。
張潇雨老師曾經在得到課程裏介紹過這麽一本書,《Everthing but the coffee》(和咖啡無關的一切)。書裏提到,上世紀 90 年代的時候,星巴克在美國還算是一個 " 輕度奢侈品 "。但到了這幾年,很多人對于星巴克的認知,和麥當勞已經差不多了。
那麽,在未來的中國,類似的事情還會再發生一次嗎?
還是,已經正在發生了呢?
你的答案,是什麽?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星巴克整頓自己
星巴克中國的三大猜想
人人都在降價,爲啥你星巴克越賣越貴?
咖啡行業深度分析報告:全球已功成中國正當紅 快咖啡潮流崛起,招商證券
星巴克中國的焦慮,走 " 麥當勞模式 " 能解?
被 "9.9 元 " 卷懵,星巴克越來越沒人喝了?
星巴克連續三季業績下滑," 第三空間 " 不敵 " 價格戰 "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030A0004S00
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