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懂?
溫馨提示:本文含有大量地域黑相關内容和笑話,若對此感到不适,請謹慎閱讀。
大家好,我叫Marvin,是個廣東潮汕人,正在努力傳播"廣東地域文化"。
衆所周知,每一個廣東人出生時,都會伴生一位黑人厚米,這位黑人會和所有老廣一樣,無師自通一口"六七八九席"的"标準普通發",并以傳播"粵韻風華"作爲終生事業。廣東人和黑人的關系,比艾迪·布洛克與毒液之間還要親密,很多廣東人每天早上都會在三百個黑人環繞的情況下醒來,問一句"What’s up man",就能聽到八百句黑色的"雷猴"組成的杜比全景聲。
得天獨厚的生态環境爲廣東人帶來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所以,我每天都要和我的黑人厚米一起用"慢腳"記錄我們的一天。
比如早上吃一盤水蟑螂腸粉,搭配兩條烤老鼠當早餐,然後一起琶洲零元購作爲飯後娛樂。天氣明媚的時候呢,我們還會突發奇想地出門抓兩個福建人來給我們的寵物蟑螂當玩具。
随着關于"老廣"生活越來越多的實況出現,我們"粵爺"的文化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與稱贊。
但在最近,我們"粵爺"居然退版本了,現在全是"滬爺"的天下。
由于我們"粵韻風華"十足的日常溝通交流中,器官和特定動詞含量過足,導緻我們在Dirty Talk文化建設上面臨着詞彙量匮乏的窘況。無論是東北的"老得勁兒了",還是河南的"中",或是山東的"大編制",都有我們難以媲美的強大模因傳播能力。
有些時候,你得佩服人類對Dirty Talk的想象力
萬萬沒想到,"滬爺"們居然還能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掏出"滬爺沖擊"這麽個大殺器——怎麽回事,這麽搞他們的安全詞是什麽,"鄉毋甯"嗎?
更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發"滬爺沖擊"竟然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産生了化學反應。B站UP主"初霁chuki"在将一系列上海話和海寶形象搭配推出配音版表情包後,讓"滬爺"在各大地域文化圈子中的風頭一時無兩。
在老牌吉祥物的有力支持下,"滬爺沖擊"成了新一輪的互聯網奇觀,震撼我們這些"鄉毋甯"一整年。
這讓人十分不滿。近幾年,"滬爺"一直享受在"地域文化"寵兒的地位,他們不僅處于一盤散沙的泛江蘇文化圈内,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爲我們貢獻多如牛毛的地域歧視笑話。
還因爲自建的"滬币"價值體系,爲現代互聯網不斷輸出了一系列如"City Walk"一般的新時代潮流名詞,一次又一次地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目前來看,能與"滬爺"們一争光輝的,似乎就隻有"京爺兒"了。考慮到一些關于"房間裏的大象"的問題,我這個"臭外地的"隻能自動掠過那些細枝末節的套路,直接向大家展示一下本次"京爺兒"們給予"滬爺"的強力反擊——
北京歡迎你之福娃天地大沖撞。
若論吉祥物的知名度,全國上下估計也沒幾個角色可以與福娃比肩——最多隻有前兩年的"冰墩墩","京爺兒"這一出手,直接爲整場比賽打開了局面。
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将吉祥物與各地方言梗相結合的文化複興活動,那些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曾經在互聯網上風靡一時的各色"地域文化",都在這場潮流裏"借屍還魂"。
如果不是"滬爺沖擊"帶來的沖擊,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各地的吉祥物原來都長這個樣式
發展到現在,"沖擊"早已不是"滬爺"獨專的一個全新熱梗,全國各地各個文化圈裏的網友們,都擁有了自己的沖擊。
我們"粵爺"當然也不例外。
說實話,我一直認爲"粵爺"才是應當站在"地域文化"頂點的團體。
廣東文化有六百種妙處、八千種好,以飲食文化最爲突出。每一個廣東人都會在出生後,在母親的大腦中植入"生塊叉燒好過生你"的強烈念頭,用以證明自己對叉燒的喜愛。
我們強調的是對食材原味的體現。比如"白切雞",用最簡單的處理,不經過多餘的調味,才是上等的烹饪方式。所以,廣東最頂級的名菜應該是"牛歡喜刺身"。
此外,我們還十分強調食材的多樣性,爲了馴服主要的日常口糧,我們曾與福建人爆發過三次"煲仔飯戰争",最近一次是在1999年,成功爲我們争取到了每年生吞三個福建人的名額。你在街上随便找一個黑老廣,他都能一邊品着炸雞西瓜,一邊向你娓娓道來這段波瀾壯闊的往事。
因此,我認爲許多北方佬對廣東人的認知具備相當的局限性。他們認爲我們把辣椒列爲違禁品的行爲是飲食沙文主義,認爲我們吃飯一定要青菜具有極端環保主義傾向,認爲我們把福建人和老鼠同食是地域歧視,還說我們廣東人老搞排外。
這全部都是赤裸裸的污蔑,除了對食材外,我們對所有北方佬都是十分和善的。
爲了抹除這些污蔑,說不得我們"粵爺"也要"沖擊"一下,借着這股"滬爺沖擊"的風潮,"粵爺"們應當重歸"地域文化陸地神仙"之位。
這是句髒話,大家意會就好
呼……
好了,在輸出完以上暴論後,我的職業生涯應當已經接近倒閉的狀态了,希望我明天不用在夕陽下奔跑,吟唱什麽"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能看到這裏的朋友們,應當也是能夠接受上述"地域文化濃度"的讀者。那麽,我們可以在上述内容的基礎上,去聊一聊這件看似除了樂子外沒有任何可延伸之處的新熱潮,在"潮流永遠在複古"這句用爛了的金句背後,隐藏着的"當地域黑笑話成爲流行文化"這個命題。
如果大家現在去翻看一些媒體或自媒體的叙述,會發現對"地域黑"這個東西的讨論,大多還是會集中在這是一種"壞文明"的論調上。這種論調認爲"地域黑"是不恰當的冒犯,是對特定群體的攻擊,是互聯網黨同伐異争論不休的象征之一等等。
它仿佛蘊藏着很深的惡意,會無差别地傷害到很多與發言者想要譏諷的現象或群體無關的人。
放在絕對道德的維度上,這種論調是沒錯的。
但我們誰都知道,在人與人日常的交往過程中,對人這個複雜的物種來說,"絕對道德的日常化"是個純粹放屁的東西。占據道德制高點去批判别人,本身就是個不咋道德的行爲。
我不認爲這是這個論調真正不合時宜的地方,它真正不準确的地方,在于它所讨論的群體,早已在二十多年的互聯網影響下,發生了改變。
當你将"地域黑是惡意攻擊"這個論調放在更具備分寸感的場合下,它一定程度上準确——但今天的互聯網,是個邊界感和分寸感都很模糊的地方。
當你抛開道德審判的眼光去看現在的"地域黑",會發現當下的所謂"地域黑笑話",在更多的情境下,更多是作爲"互聯網流行文化"的體現,是互聯網語境下,大家所默認的一套日常話語體系中,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部分。
可能在互聯網早期的論壇時代,"地域黑"還是個網友之間相互攻伐的手段。但這些手段經過時間的發酵,有害成分已經被消解了大半,留下的都是網友"舌燦蓮花"的有趣部分——正如當年的蘇聯笑話一樣。
在幾年前各大社交媒體開始顯示IP地址的時候,這種相互攻伐的浪潮僅僅短暫地興起了一小陣子,就快速被更加娛樂化表達所掩蓋。
它在互聯網大多數語境裏,經常是不帶任何褒貶含義玩梗、玩笑,甚至連冒犯的意思都不太具備,隻是網友們結合一些互聯網流行文化中的要素,經過自身創造而出的一些"有趣的東西"。
廣東人在調侃福建人和黑人的話題,四川人在調侃熊貓和成都二進制的話題,南京人在調侃計程車司機的話題,河南人在調侃井蓋的話題,全國人民包括"京爺兒"和"滬爺"在内,都在調侃"京爺兒"和"滬爺"的話題。
當一個人發表了很讓人費解的"暴論"的時候,評論區會湧現大量"你快說你是來XXX旅遊的"這樣的評價。身份攻擊在這個語境裏,攻擊性已經弱得可以被忽略不計。
更進一步,還有人會用這種身份攻擊的刻闆叙事,在互聯網體系裏玩出新的花樣。好比寶可夢推出新井蓋的消息下,最牛逼的玩梗,莫過于來自河南的網友不帶任何煙火氣的一句"Where?"。
在今天的互聯網上,"地域黑"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個褪去了攻擊的顔色,純粹調侃的娛樂話題。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4年8月29日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非常接近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78%左右。
在這11億網民當中,39歲以下的群體,占比達到了50%左右,這部分群體幾乎是全程伴随着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他們也是當下互聯網最主要的發聲群體,以及互聯網流行文化的創造者與傳播者。
這組數據在這裏不說明其他問題,隻說明在78%覆蓋率,11億網民的規模下,我們基本可以認爲目前的大衆輿論場裏,互聯網的就是大衆的,互聯網上的聲音就是大衆的聲音。
"地域黑"在互聯網上進入了流行文化,就意味着關于"地域黑"的讨論,可以進入到新的情景,即關于流行文化的讨論。
這是所有關于"地域黑笑話"的終極歸宿,國内如此,國外如是。
雖然有些"村通網"的嫌疑,但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早已在互聯網領域流行許久的"乳法笑話""意大利人笑話""英國笑話",以及"佛羅裏達不養閑人",毫無疑問全都是地域笑話。
外國人在開起這些笑話的時候,一樣是在文思如泉湧般地狂黑某個對象。
B站上有個比較著名的UP"愛爾蘭戲劇三人組",他們最著名的一個視頻系列就是"快速通關某國移民面試"。在這個系列的視頻裏,幾乎每一個面試官的口音、表演、問的問題,都充斥着密集的對某個國家的"地域歧視"——比如英國的足球流氓問題。
因此,抱着發展的眼光來看,我們大可不必太"端着"來讨論"地域黑"的問題。
隻用拒絕的态度去看待一個已經成爲流行文化,同時還在不斷自我演化與娛樂化的事物,往往虛不受力——因爲娛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中空的。
但我們可以不去談論現在和将來的問題,卻能夠去讨論過去的問題。
在看到"滬爺沖擊"成爲一個全新熱梗的時候,其實對我個人而言,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這件事是怎麽發生的?
"地域黑"何以從一個相互攻擊的話語,逐漸演變成一個許多人都能接受,甚至在這上面進一步創造的話題?
這毫無疑問應當是個開放式的話題,并且我認爲現在大家對這個話題的讨論還遠遠不夠——我在這裏說的,隻是一些粗淺的想法。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種變化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互聯網将所有事物解構成娛樂的特性。
俗話說,解構的大手伸向哪裏,抽象就會在哪裏發生。
"地域黑"要從一種攻擊他人的話語,演變成一種在交流中用以調侃和開玩笑的話語,必須完成的是對"身份"的解構——隻有當說話方和接收方雙方都并不因此而感到冒犯的時候,這個邏輯才能夠被成立。
正如你無法在互聯網上挑選說話的對象一樣,這種對冒犯的祛除,不會是一個提前訓練好的過程,它隻會作用于更大的對象上。
互聯網對"身份"的解構,直白些說是對"集體認同感"的消解,放在"地域黑"這個問題上,便是消解"地域身份"給個體帶來的強烈認同感。
這會自然産生兩個對象,一個是個體本身,一個是給個體帶來集體認同感的那個"地域"。
對個體而言,互聯網帶來的是一種将他從"集體"中抽離出來,變成一個單獨的個體的過程,随着對互聯網的接納程度提升,個體會自然而然地與原先的"身份"産生疏離。
個體與群體之間形成鏈接,永遠需要依賴對"相似"的"想象"。
在過去,這種"想象"是基于自然環境、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一個人與遙遠地域外的另一個人,這輩子可能都不會有任何交集,但他們會憑借着對這些相同點的想象,把彼此當作某一個群體中的人,從而讓自己獲得一個"身份"。
比如,我是廣東人。
廣東人對這個表情包的認同度非同一般
随着範圍的縮小,彼此之間相似的程度提高,這種由"身份"帶來的親近感也會逐漸提升。
比如,我是廣東潮汕人,我老家在這塊區域裏的某個市某個鎮。
拜老爺就是潮汕人的集體記憶
受限于時間、空間和科技,過去的人一生中都不會獲得太多的"身份",維持對這個"身份"的認同感所需的反饋,也并不需要太多。
但現代社會和互聯網,徹底地改變了這一點。
工業社會下,所有事物都在流水線式地趨同化:語言在趨同、文化在趨同、城市樣貌在趨同,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在趨同。這種趨同打破了原先地緣身份所構建的邊界,人類會發現現代社會中,即使不是活在同一片地區的人,也有巨大的相似之處,甚至在許多細節上,可能比原先因地緣所帶來的相似之處更多。
圖源:小紅書@Firekun-EVF,并不是想要表達這種傷春悲秋的感覺,但這張照片拍得挺好
因此,在現代社會裏,人會被從原先的地緣身份中被抽離出來,被賦予更多的新"身份",這種"身份"基于職業、基于喜好、基于經濟條件,甚至基于社會階層。
在"身份"大幅度增加的同時,現代社會中人的個體價值還在不斷被凸顯。生産力的進步,讓一個人不再需要依附于集體而存在,人能夠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而被看到,對"身份"的認可也從原來的生存所需,逐漸變爲情緒所需。
可能未必确切,但這大體是一個我們稱之爲"社會原子化"的過程——現代社會的組成單位,不是過去的村落、家族,而是更小的家庭,乃至單一的個體。
比如,我是3DM原創編輯部的一位寫作者,我叫Marvin。
在人的真實生活被更多的因素所影響時,基于地緣而産生的集體認同感,便會不斷被削弱,乃至被切斷。"地域黑"的冒犯感,也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降低了。
這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就被啓動,并不斷被推進的一個過程。
而我們之所以在近二十年才清晰地感知到這個過程,是因爲互聯網的存在。
互聯網讓所有東西都在加速,包括對個體身份的抽離。
當人的具體生活節奏,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固化成标準模式時,人的個人價值便不可避免地流向更多不同的方向,這些不同的方向在創造新的"身份",越來越細化的新"身份"。
互聯網本身龐大的信息量儲備,則讓每一個在互聯網上流連的人,在急速地産生着新的"身份"。
比如,我是個遊戲玩家,我是個動作遊戲玩家,我是個"類魂遊戲"玩家,我是個FromSoftware作品的玩家,我是《黑暗之魂2》的玩家。
我是個阿爾特留斯的崇拜者
這些新的"身份"在創造新的群體。但互聯網的存在,又讓個體在這些"身份"中不斷地流動着。絕大多數的"身份"都不是不可兼容的,但"互聯網網民"這個巨大的身份,在任何時候都兼容着一切。
除非參與者在有意識地強化自己對某個"身份"的認同感,否則這種流動的"身份",本身就會讓個體對所有"身份"的認同感被同步地削弱。
所以,在當代互聯網中,每一個個體最認可的身份,幾乎很少是外在條件所賦予的,大多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基于地域帶來的"身份",在一個人的自我認知中,會随着他的自我選擇而變得或輕或重。但無論如何,在經過互聯網的洗禮後,它都很難變成一個非常嚴肅的,一觸即炸的強烈身份認同。
"地域黑"無疑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如魚得水地發展。
而在互聯網完成了對個體的抽離後,"地域黑"這種事物之所以沒有完全消失,反而轉向了娛樂化的表達,則是因爲互聯網正在用娛樂化的内容同化所有事物、消解所有嚴肅——"地域文化"的神聖性,也同樣是被消解的對象之一。
這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喜歡沖浪的各位,近些年來應當見過無數個這一類娛樂化消解嚴肅的例子。
放在"地域文化"上,早一些的,大家不妨想想周立波,晚一些的,大家不妨想想牛道的那隻大拇指,以及"這個味兒地道"。
一個又一個的流量事件,不斷在向我們證明着,在當代互聯網下,"地域文化"一樣是個可以被消費,可以被再造,也可以被異化的事物。
即便不談牛道這樣的極端案例,現如今,利用"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刻闆印象作爲主要創作内容的,在自媒體領域已不知凡幾。比如潮汕文化,在自媒體平台上已經誕生出"潮汕赫敏"這般奇觀。
播放量還不低
拿各地文化差異作爲題材的,更是當今流量密碼之一。比如B站上的"粵知一二",憑借以廣東文化爲核心做一系列偏向搞笑類的節目,已經在B站收獲了四百多萬的粉絲。
在娛樂的互聯網裏,"地域文化"的傳播,依賴的總歸是娛樂化的方式。那麽,這個随着傳播不斷被消費的過程,本身便是消解"地域文化"的嚴肅性的過程,也即是把"地域笑話"徹底娛樂化的一個過程——
所有人都在拿這個開玩笑,人民群衆喜聞樂見,那麽Why So Serious?
總的來說,我認爲這次爆火的"滬爺沖擊"表情包,是"地域黑成爲流行文化"這一現象的表征。
随着互聯網和現代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将人從原本地緣帶來的"身份"中抽離出來,賦予更多元也更流動的"身份",極大地削弱了"地域文化"對個體的重要性和嚴肅性。
同時,它本身将"地域文化"以娛樂方式傳播的方式,也在進一步地推動着所有關于"地域文化"的嚴肅性的消解。
在自我和他者都被影響的情況下,"地域黑"在互聯網上越發常态化,便是一個雖非必然,但基本可以确認的結果。
當然,我并不認爲"地域黑"成爲一種流行文化,隻是因爲我說的這個要素的作用,它還會受到很多其他要素的影響,同時也能以此爲跳闆去讨論很多的事物,正如我前文所言——這是個開放式的問題。
比如說,除了互聯網對"身份"的消解外,我認爲還有個很有說服力的因素,是互聯網中的"語義膨脹"現象。
此刻侮辱人的話語,在互聯網上轉兩圈之後,其攻擊性很可能會被快速降級。網友們對"罵人的話"的需求,總是在不斷地膨脹中。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能看到孫吧吧友們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罵人的方式。
"地域黑"攻擊性的降級,同樣十分符合這個演化過程。
互聯網新時代概念象棋
到這裏,關于我個人觀點的闡述,基本已經差不多了。如果各位讀者能夠接受我對這麽個看似無聊的問題,進行煞有介事的長篇大論,一直看到這裏,我對此十分感激。
寫這篇文章的想法,主要來自我個人的一些困惑。
作爲一個着眼于泛娛樂青年文化的寫作者,其實最近越來越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感慨。娛樂變化的速度似乎在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細分化,細分到當我們企圖讨論對一件事物的共同認知時,都往往會感到無從下手的程度。
我并不反對娛樂化,娛樂本就是人類的底層需求之一。
但我同樣認爲娛樂是可以被嚴肅地讨論的,甚至說真正的娛樂,本身就是嚴肅的。如果不去問更多的問題,那麽娛樂給人帶來的樂趣,永遠隻有最表面的那一層。
比如我很喜歡的阿姨王麗老師的這篇文章
因此,"滬爺沖擊"這套表情包讓我感興趣的,其實并不是它奇觀化、娛樂化的本身,而是可以由它開始的一些可以被讨論的東西。
所以,我想拿出來跟大家讨論一下——我也覺得這是我這個職業存在的意義之一。
關于"地域黑",發展到最後,我覺得是個如何在這些潮流裏自處的問題——或者說,很多問題都是如此。
我前面說到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的身份都是流動的,最後影響你行爲的,是你選擇的"身份"。
這背後的關鍵詞是"選擇",我覺得這或許也是問題的答案。
無論個體是否被原子化地獨立出來,其實我們自我的意願在面對群體的趨勢時,都不值一提。流行文化的形成、流行文化的未來,無論對我們這些個體是否形成冒犯,它都不會停下。
個體的感受,在面對宏大叙事時,本就是會被忽略的。
《年會不能停》劇照
群體意志形成的洪流,裹挾着每一個人轉來轉去。但即便如此,當我們将視角放到個體身上,放回到自己身上時,我們仍然需要去關注個體的選擇——即便是最低限度的選擇。
對自身态度的選擇,對關心的事情的選擇,對娛樂的選擇,對讨論的選擇,乃至對改變的選擇。
僅僅隻是"滬爺沖擊"這個話題,就有很多選擇。
你可以選擇揮舞着大手加入這場狂歡,像本文開頭那樣一次性輸出個爽。
也當然可以選擇皺皺眉頭,罵幾句"傻逼",然後開始跟任何一個在這個過程中遇上的人對線。
像我,在面對阿姨王麗老師這個内蒙古人,老給我發視頻,問我視頻裏的黑人粵語發音正不正宗的時候,我會選擇正兒八經地回答他的問題。
然後高價懸賞他的具體位置,馬上趕過去燒了他的蒙古包,再把他做成叉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