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慧瑩
編輯 / 李信
投資,往往被看作是企業尋求增長的另一種方式,也透露着一個企業對未來戰略的思考。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大廠投資的腳步慢了下來。過去,大廠們争搶熱門賽道、頭部公司,造就了各自的互聯網帝國;如今,大廠們開始轉變投資策略,減少數量、縮減預算……
據 IT 桔子數據顯示,2022 年互聯網大廠投資并購事件共 190 起,總體比 2021 年少了 61.5%。以騰訊、阿裏、字節、百度等爲代表的大廠們對外投資數量和金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拉長時間來看,近三年,大廠投資數量呈現出明顯先揚後抑的趨勢。從 2020Q1-2021Q3 整體處于不斷上升,到 2022Q2 季度後陡降,其合計的國内投資事件數較 2021 年下降了 61%,較 2020 年也下降了 25%。
當然,這不意味着大廠們忽略投資,甚至放棄投資,隻是,它們更謹慎、聰明地投資。
這些現象的本質原因在于,2022 年是降本增效、去肥增瘦的一年。大廠 " 一把手 " 們的态度一緻,都在表态要務實賺錢。
把錢花到刀刃上也成了大廠們不約而同的選擇。巨頭們廣撒網的投資時代已經過去,在大環境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謹慎地投資,拿到最好的投資回報,是巨頭們降本增效下的最優解。
巨頭們都在投什麽?
從前互聯網生态帝國的形成源于對外的投資,除了主業務外,大廠們習慣通過投資拓展業務、打開邊界。
2020 年,在新财富的報道中,巨頭們被稱作 " 收割者 "。彼時,全球 586 家獨角獸公司中,騰訊投出了将近 1/10,高達 52 家,僅次于紅杉資本;而阿裏系(阿裏、螞蟻、雲鋒)投資了 44 家。阿裏、騰訊各自坐擁 10 億生态圈。
兩年後,巨頭們 " 買買買 " 的時代過去。不過,無論投多少," 投什麽 " 自然是外界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因爲巨頭的選擇,代表着潮水的方向。
從數量上看,IT 桔子數據顯示,與 2021 年相比,截至 2022 年 11 月,騰訊、阿裏、字節跳動三家大廠對外投資踩下急刹車。分别從 2021 年的 273 起、82 起、65 起下降到 85 起、30 起、19 起,投資總項目還不及 2021 年的三分之一。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來,大廠們更加謹慎。IT 桔子數據顯示,2022Q3 騰訊僅公開投資了 9 家公司,不足去年同期的 1/6。這是自 2021 年來,騰訊投資動作最少的一個季度。
即便如此,騰訊依舊是投資圈裏最活躍的大廠。
2022 年,騰訊仍然在國内外有 89 起投資。相比字節跳動 19 起、阿裏 19 起、百度、美團的 7 起,騰訊在數量上依舊領先。
從領域上看,騰訊除了在遊戲領域繼續保持投資外,在智能制造、企業服務等領域頻頻出手,先後投資了一站式實時數據融合服務平台 "DataPipeline"、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公司 " 霧幟智能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方案提供商 " 影刀 RPA" ……
另一邊,其他大廠在押注硬科技的同時也關注着其他領域。
以阿裏爲例,其在硬科技領域投資了 AR/MR 設備研發商 "Nreal"、協作機器人研發商 " 法奧 FAIR"、企業線上虛拟活動産品 & 服務平台 " 随幻科技 ";同時,在文娛領域,阿裏投資了單口喜劇演出及社群運營服務提供商 " 單立人喜劇 ";在消費領域,兒童玩具品牌 "StarPony"、國際海運跨境電商平台 " 海管家 " 背後資方也有阿裏的身影。
此外,美團投資也是遍地開花。在硬科技領域投資了工業車輛無人駕駛通用技術平台 " 未來機器人 "、國内單光子傳感器芯片研發商 " 靈明光子 "、爬壁機器人研發商 " 史河科技 ";在消費領域,美團投資了堅果炒貨品牌 " 薛記炒貨 "。
可以看到,在宏觀的大背景下,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逐漸受到市場關注,其也成爲 2022 年大廠們共同關注的領域。
此外,除了硬科技,大廠們還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拓寬了更多投資領域。其中,醫療是比較受歡迎的領域。
去年,騰訊投資了國内最大的居家醫療照護服務機構 " 福壽康 ";字節跳動通過旗下的大健康業務品牌小荷健康實現對高端婦兒醫療集團 " 美中宜和 " 實現全資控股;百度投資了 AI 蛋白質設計平台 " 分子之心 "、分子膠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及新藥研發商 " 達歌生物 " ……
而在 2021 年大火的新消費領域,仍有巨頭在押注,但火熱程度大不如前。2022 年,騰訊投了護膚品研發生産商 " PMPM 環球配方 "、拉面品牌 " 馬記永 ",手打檸檬茶飲店 " 檸季 " 三家消費公司;百度僅投資預制菜品牌 " 珍味小梅園 "。
整體來看,巨頭們在消費領域的投資熱情并不高,或許随着新消費的複蘇,巨頭們還能迎來一波新的投資高潮。
巨頭把錢投向哪兒,意味着風口在哪兒。更重要的是,投資除了爲互聯網大廠自身業務協同帶來長足效益外,也可以爲其開拓更大的業務。
大廠投資策略變了
潮水的方向變了,大廠的投資策略也在變化。
毫無疑問,2022 年是大廠近幾年來投資數量最少的一年。究其原因,或許不是大廠投資熱情減弱,而是在降本增效的大趨勢下,大廠在投資方面也不再有充足的預算。
這時候,如何分配有限的投資資源便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曾經的廣撒網已經不适用于現在的投資環境,大廠們要把錢要花到刀刃上。
以騰訊投資遊戲爲例,去年,騰訊依舊很重視遊戲,但相比于此前在國内市場廣撒網,這次騰訊更多是在海外市場瞄準具有代表作的遊戲大廠,并以戰略入股爲主。
諸如《艾爾登法環》開發商 From Software,育碧母公司 Guillemot Brothers 等。而在國内,騰訊隻在 2022 年 1 月全資收購北京樂動卓越,此後在國内遊戲市場鮮少有動作。
騰訊遊戲這樣的變化不無道理。一方面,國内手遊市場的飽和肉眼可見,細分機會不多;另一方面,國外遊戲市場 IP 衆多,海外市場是騰訊遊戲業務的新增長點。
當過去大撒網的投資策略已經過時,精打細算、圍繞主業務布局成爲大廠們的共識。
回顧 2022 年字節跳動的投資動作,幾乎都與自身業務息息相關。
比如,去年字節跳動一直在加碼企業服務相關領域的布局,通過收購新業務,加強與内部飛書、火山引擎等企業服務業務的協同。
去年 1 月,字節跳動先後收購無代碼應用搭建平台黑帕雲;參與投資低代碼平台未斯科技、企業級執行管理平台璇星科技,意在尋找優秀的企業服務創業團隊,補全企業服務上下遊産業鏈布局。
另一邊,美團的投資也透露着回歸主業務本地生活的心思。
去年,美團積極布局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像自動駕駛卡車技術與運營公司嬴徹科技、未來機器人、欣旺達電動汽車電池公司欣旺達 EVB60 等,而這與其基本業務本地生活需要的配送、履約緊密相關。
對此,王興對外的解釋是,自動駕駛、人車交互等技術,未來會與美團的業務産生協同效應。美團本質上是一家移動公司,因此車輛對美團很重要。随着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貨物配送效率的不斷提高,配送成本的不斷降低,将有利于美團主營業務的發展。
與此同時,上文提到,去年大廠投資方向的主要變化在于由虛向實,押注硬科技及實體經濟,這也透露着公司高層對于企業發展以及行業走向的看法。
在去年減持京東時,騰訊曾對外表示:未來會持續發掘新賽道、新機會,特别是前沿科技和實體經濟數字化。
2021 年 12 月,在阿裏巴巴 2021 年投資者日中,阿裏巴巴副 CFO 徐宏分享了兩大投資方向下的七個關鍵投資主題,在爲現有業務創造價值方面,将聚焦大衆消費、企業服務、高科技和全球化等四個方面;在把握未來機遇上,将着力于綠色經濟、銀發經濟和鄉村振興等三大主題。
過去一年,大廠們的投資策略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種變化或體現在投資領域調倉換道,或體現在投資數量縮減。不過,最主要的仍是相比于以往的 " 四處撒錢 ",大廠投資回歸理性,甚至變得謹慎。
大廠投資更謹慎了
2022 年,降本增效是大廠創始人們反複提到的詞。
去年年底,馬化騰表示 " 在降本增效的大方針下,那些沒有效益的項目将會被下馬,而隻有表現出商業潛力的産品,才能得到集團的支持。"
李彥宏談及其在踐行 " 降本增效 " 理念的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時強調,要重申商業本質,細究收入質量。張勇挂帥阿裏雲親自督戰、梁汝波持續推進組織 " 去肥增瘦 " ……
在這樣的基調下,大廠的投資變得更謹慎了,甚至開始學會放棄。
2022 年年底,騰訊減持美團,外界并不驚訝,因爲一年前騰訊已經率先減持了京東。彼時,騰訊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約 4.6 億股京東股權發放給股東。派息後,騰訊對京東持股比例由 17% 降至 2.3%,不再爲第一大股東。
這在騰訊的投資曆程中十分罕見。彼時,騰訊的解釋是 " 基于被減持公司具備了自籌基金能力 "。
無獨有偶,2022 年 9 月,阿裏退出入股不足一年的芒果超媒。東吳證券研報稱,預計阿裏将逐步減少對文化傳媒等行業的投資。
投資減少後,大廠内部的投資部門也在縮減規模。
2022 年 1 月,字節戰略投資部在經曆了一年的狂飙後突遭裁撤,原戰投一号位趙鵬遠帶 5 名員工轉去總裁辦,負責公司整體戰略,其他人則被裁員,而财務投資部整體都被裁撤。
同年 7 月,據鳳凰網報道,阿裏巴巴戰略投資部門将進行團隊縮減。消息稱,此次團隊調整涉及阿裏戰投部内地中高層人員,團隊規模将從 110 人縮減至約 70 人。有接近阿裏的知情人士稱," 确有此事,主要是市場原因 "。
多個事實在證明,在強調效率與回報的當下,大廠投資必須變得謹慎。
據鳳凰網科技和 IT 桔子聯合發布的《2022-2023 中國新經濟創業投資分析報告》顯示,2022 年下半年來,騰訊在對外投資上也變得異常低調,投資次數下跌近八成,其他大廠的出手次數更是少之又少。
時代已經變化。過去大廠熱烈争奪新項目、新賽道的景象或将一去不複返。在大廠們看來,與其押注短期内看不到回報的行業,不如把真金白銀省下來,順應降本增效的大潮。從這點上推算,2023 年,大廠在投資上或許依舊會保持謹慎、克制的态度。
連線 Insight 旗下矩陣号「連線出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