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科學網、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學研天地
雙非學校就注定做分母嗎?二本學校就不能逆襲?
今天就用身邊的事例告訴你,不論出身如何,堅持成長,一路狂飙是可以的。
故事的主人公李志明博士,中南大學特聘教授、博 / 碩士生導師,德國馬普學會鋼鐵研究所高熵合金研究組 Guest Leader。
本科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畢業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于 2014 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博士就讀期間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培養。
相關研究成果在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Acta Materialia, Advanced Materials, Materials Today, 等學術期刊發表 ( 共 130 餘篇 ) ;國内外授權專利 10 餘項;在材料學相關國際學術會議上應邀主講 50 餘場學術報告;擔任 60 餘種學術期刊的審稿人以及 10 餘個國際研究資助機構的項目評審人;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湖南省湖湘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項目等。
Nature 2022 年度亮點工作,一共有 12 個,包含各個領域,他的研究領域很廣,包括合金設計、加工、組織與多功能特性;力學行爲、強烈塑性變形;金屬氫脆與腐蝕;金屬與陶瓷塗層、表面科學與工程。
被 Nature Highlight 的,是這篇改善軟磁材料性能的工作。他第一篇 Nature 發表于 2016 年,也是合金方向。
志明的狂飙之路
時間倒回十幾年前,剛進大學他普通話不太好,後來爲了做兼職補貼生活費,普通話硬練得不錯了。再後來爲了拿獎學金,每個學期的成績都不錯。你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一個大佬開始爆發的原因,簡單而樸素:爲了賺一個月二三百的生活費。
成功有時是偶然的,但它是從一萬個偶然當中,挑那個必然。逆襲的原因可能很随機,但能一路成長的,一定是最努力的那個人。後來,志明考研去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同樣也是雙非,但他發了很多文章,還拿了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
再後來去了上海交大讀博士,完成一級跳,期間又開始做支線任務,去加大 Davis 做了聯合培養。然後去馬普所做博後,完成二級跳。
到了馬普所後第二年,他發表了第一篇 Nature,以及其它一些高熵合金方向開山級的工作。接着當上了馬普的 Group Leader, 這個名頭本身就是對學術水平的一種認可。現在,志明在中南大學任系主任。
在馬普所時的李志明
科研之路,飲水思源
說起李志明與交大的緣分,早在他讀博之前就開始了。他博士期間師從單愛黨教授,潛心科研,不斷探索與知識打交道的樂趣,創新不設限。
提到課題組和導師,李志明說到:單老師氣質儒雅、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而又包容、言傳身教,爲課題組創造了極好的科研平台并營造了寬松的科研氛圍,激發了科研的主觀能動性,使我們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所長,找準個人研究興趣。無論是在科研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都會在第一時間得到老師的幫助,作爲單老師的學生,能感受到很強的 " 幸福感 "。
除了關心我們的學術進展,單老師也經常和我們促膝長談,教導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這些也成爲我步入社會的寶貴經驗。
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李志明僅用 3 年半時間就完成了博士學業。國家獎學金、10 餘篇 SCI 文章,完全可以證明他的努力和能力,他憑實力成爲班級裏第一位申請畢業的學生。
得益于在交大打下的堅實基礎,2014 年底李志明遠赴德國馬普所,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并在第二年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自然》論文,既是第一作者也是共同通訊作者。不久之後,他又在鋼鐵研究所裏成立了自己主導的研究組。
表面上看,李志明的人生處處充滿機遇。但是,他從來不是一個被運氣推上來的 " 英雄 "。一點一滴,都源自于自身的積累與奮鬥。科研成果要從長期的探索實驗中來、也要最終接受實踐檢驗,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做科研是簡單幸福的快樂事。全身心地投入到 "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 " 的探索中,靜下心來做些事,把浮在空中的心落地,把漫無邊界的夢想照進現實,逐漸揭開未知的神秘面紗的每一步都蘊藏着快樂。然而科研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必然經曆坎坷。要将坎坷看作曆練,會感激現在所經曆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