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蜻蜓和螞蚱," 不怒自威 " 的蛟龍和朱雀,活靈活現的天牛和小蛇 …… 看似普通的棕榈葉、鋼絲,經過一雙巧手撕、拉、編、繞、折、穿,很快就被編成了各式各樣的小動物。始于三國時代這門棕編技藝,至今已有 1700 多年曆史。家住南通市崇川區的馬以花,是這一項手工技藝的第六代傳人,也是南通棕編非遺唯一的傳承人。" 這門技藝承載了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憶,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願意接觸和學習,希望他們能将棕編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馬以花說。
△馬以花
棕編技藝在這家傳承六代
在馬以花的記憶裏,棕編制品在家家戶戶日常可見。夏天用的蒲扇,下地穿的草鞋,買菜時挎的提籃,都是以這種結實耐用又廉價的材料編織而成。那時候也沒什麽玩具,棕編的小知了、小蜻蜓,就成了孩子們童年裏的一抹亮色。" 我從就聽家裏的長輩說,我們祖輩都學習這門手藝,用來去集市擺攤,掙點小錢補貼家用。" 馬以花回憶道。
據《馬氏宗譜》記載,棕編屬于葉編範疇,它始于三國時代,至今已有 1700 多年曆史。馬氏棕編是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由蘇州阊門傳至蘇州裏下溝地區(現鹽城市建湖縣高作鎮)。傳到馬以花時,已經是第六代。
△南通市級非遺
馬家人大多心靈手巧,作爲家裏小女兒的馬以花也從小展露出獨特的天賦。從七八歲開始,她就跟着爸爸學習簡單的入門編織手法,沒多久就上手能獨立完成作品。" 其實學習棕編時入門不難,但要能學得精學得純熟,需要反複耐心的訓練。" 馬以花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家裏的兄弟姊妹大多曾跟随長輩學習,三哥、三嫂、七姐、八哥都是這門技藝的傳人。結婚後,她跟着丈夫定居南通,也将傳承棕編技藝當成了自己的主業。
巧手編出 " 小生命 "
做棕編手工藝品,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并不複雜。主材料是柔韌的棕榈葉,輔以鋼絲或銅絲,工具則是剪刀、針和鉗子。6 月 13 日上午,馬以花現場給現代快報記者展示了棕編的過程。
△棕編恐龍
" 棕編主要分爲單編和雙編,像蜻蜓、知了這種比較簡單的,用單編就可以了。剛入門的時候,學這個也很容易上手。" 馬以花抽出一片棕榈葉展示道,根據摘下來的時令,葉子也會呈現不同的顔色。鋼絲和銅絲是工藝品的 " 骨骼 ",銅絲比較柔軟,可以用來 " 凹造型 ",鋼絲則更穩定富有支撐力,制作時要根據實際需求來進行選擇。
△棕編知了
以制作知了爲例,一般成品的長度是 8 厘米左右。馬以花先是熟練地剪出兩片相連的翅膀,放在一邊備用,随後将細長的棕榈葉從中間挑成兩半,并用剪刀修剪邊緣。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讓她無需用到尺子,單憑手感就能裁剪出兩片幾乎同等寬度的葉片。
" 制作這類小昆蟲時,一般都是從尾巴開始做。先把銅絲剪出合适的長度,底部打個小圈,然後把剛剛裁出來的兩片葉片交錯着纏繞往上編。編織時一定要固定住,手不能松,這樣制作出來的成品才不會散開。" 馬以花的手指翻飛,很快就編好了小知了的尾部。随後,她再剪出短銅絲擰出蟲腿的形狀,先将銅絲嵌入剛剛制作的半成品,再用細葉片往銅絲上纏繞。沒過多久,知了的整個身體已經展現在了大家面前。
△馬以花在棕編中
" 做這個要注意觀察動物本身的模樣。蟲腿并不是筆直的一根,從上到下是有粗細過渡的。你要在這些細節上下功夫,做出來的作品才能更形象生動。銅絲要全部包裹進棕榈葉裏,這樣你拿在手上從不同角度看,都具有觀賞性。" 馬以花将編織到底的葉片輕輕彎折,巧妙地嵌入縫隙裏,再添上早先準備好的 " 翅膀 " 和眼睛,一隻手指長的小知了便完成了。之後等刷上清漆晾幹,就能長久地在家中保存。
這門體驗課在年輕人中走紅
如今,在位于唐閘古鎮北市景區的工作室裏,陳列着馬以花完成的不同種類的作品。有螳螂、天牛、蛇之類的小工藝品,也有蛟龍、朱雀之類備受百姓喜愛的瑞獸。到了不同的年份,馬以花還會制作當年的生肖作品來迎新年。
許多市民遊客經過馬以花的工作室門口,都會忍不住進來瞧一瞧。許多人看到棕編工藝品,都會不由懷念起過往的時光。也有不少家長會買下來送給孩子,希望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生肖裏比較大型的動物,一般就要用到雙編,這樣才能呈現出比較立體的效果。" 馬以花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做過最複雜的一件作品,是一隻半米高的大公雞,總共用了半個多月才完成,如今收藏在自己家中。2015 年,她的作品棕編神龍還曾獲得南通市首屆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大賽銀獎。
△棕編龍
馬以花說,她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心靈手巧的徒弟,現已跟随她潛心學習多年,也非常願意将棕編技藝繼續傳承下去。此外,這些年來馬以花還奔波在社區和高校,毫無保留地将自己技藝都分享給年輕人們。南通大學、南通開放大學、江蘇商貿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都開辟了非遺體驗課程,馬以花的棕編課每學期都報名人數爆滿。每次上課,她都會精心準備好材料和工具,手把手地帶每一個學生入門。" 隻要有人願意學,我都願意教,希望我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門技藝。" 馬以花說。
現代快報 + 記者 嚴君臣 花宇
(校對 李凱波 編輯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