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發文或投稿經驗的作者都知道不論是對于期刊編輯還是審稿人來說,顯著性的研究結果、陽性結果和吸引眼球的研究結果會更被傾向于發表。
因此學術壓力之下,越來越的作者喜歡發表那些 " 數據完美 " 的結果,這被歐美學者稱之爲出版偏差(publication bias)。
這一現象被學術界诟病已久,因爲哪怕研究的質量不俗,但因爲結果陰性或出現零結果,其發表幾率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難以被發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幾年一種叫做注冊報告(Registered Reports)的論文發表方式應運而生,其目的正是爲了糾正出版偏差,讓陰性結果和零結果也能擁有同樣的發表機會。
2023 年 2 月 22 日,Nature 在官網宣布:從本周起,Nature 将在發表内容中新增一類研究論文,稱爲 " 注冊報告 "(Registered Reports),旨在鼓勵嚴謹性和可重複性的研究。
需要澄清的是,注冊報告并不新鮮。他們已經存在了至少十年了。據開放科學中心稱,已有 300 多家期刊提供這種格式,高于 2019 年的約 200 種。
盡管注冊報告存在了一段時間,但它仍然不廣爲人知,也沒有被廣泛理解。
下面,就爲大家詳解一下 Registered Reports
什麽是 Registered Reports?
注冊報告最初是由 Cortex 和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這兩本期刊在 2013 年提出的,後來得到了社會科學領域的廣泛采納。
雖然這種形式對生命科學領域來說還很陌生,但相關興趣一直在增加。
注冊報告(Registered Reports)是一種文章類型,旨在檢驗一個研究假設是否能夠得到支持。
簡單地說,注冊報告就是把傳統的學術出版流程反過來,研究人員不是先确定主題再做實驗,然後是寫論文經過評審後論文發表。而是在設計完實驗之後直接邀請審稿人進行讨論,如果認爲失敗風險較大,但又非常有價值就可以先确定接收論文。
得到實驗結果後,審稿人會進行二次審查,主要看實驗的流程和結果是否可信,是否嚴格地按照之前的實驗設計進行。如果這些都得以确定,那麽論文如果沒有表達方面的問題就将被接收。
PS:
與傳統學術文章發表不同,注冊報告允許研究人員在着手研究前向目标期刊提交自己的科學研究内容以供同行評審,所通過評審的報告就可以被 " 原則上接受 "(Accepted-in-Principle)。這項研究隻要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完全依照預先提交報告裏的方式方法,研究論文就會在第二輪同行評審後被發表。
注冊報告模式有利于讓科研人員将精力聚焦于整個研究過程,而非擔心期刊雜志是否認爲自己的研究結果值得發表。科研人員應嚴肅對待研究本身,而非是特定的研究結果。
支持注冊報告的基本原則是:如果研究問題和所選擇的解決方法通過了同行評審,期刊就承諾發表論文,而結果本身則處于次要地位。
目前,Nature 提供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以及行爲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注冊報告。未來,Nature 計劃将其擴展到其他領域,以及其他類型的研究,例如更具探索性的研究。
爲什麽要引入這種格式?
部分是爲了解決出版偏差,即研究系統——編輯、審稿人和作者——傾向于發表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結果。
無論結果如何,注冊報告都有助于激勵研究。
一項好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同等重要,都應該受到贊賞。
它是如何工作的?
注冊報告的作者需要在開始研究之前,對他們的研究計劃進行 " 提交前查詢 "。
通常情況下,該計劃應包括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解釋爲什麽這項工作适合注冊報告格式,并簡要說明将使用的方法以及如何收集數據。
研究問題必須符合 Nature 現有的科學影響編輯标準和支持證據的強度。
如果滿足這些标準,該研究計劃将被送交同行評審。
審稿人将根據研究問題對研究領域或更廣泛(例如對經濟、環境或社會)的重要性來判斷提交的稿件。
他們還将評估研究設計和分析的穩健性。如果這份稿件得到了審稿人的認可,隻要在研究過程中方法沒有改變,該期刊将承諾發布結果。
潛在意義
表面上看,正式發表的注冊報告酷似傳統的研究論文,但注冊報告在同行評審上截然不同:期刊對實驗方案的評估以及 " 原則上 " 的接收時間被提前了——一般在實施實驗之前。
這能将審稿人和編輯的焦點轉移到研究問題和實驗設計的合理性上,而不是結果的重要性上。就其性質而言,這種形式能提高報告的透明度,促進更多 " 陰性 " 結果的發表。
這一種新的文章發表方式無疑會給學術界帶來如下的新改進:
(1)消除出版偏見
Registered Reports 出版形式更進一步,明确爲結果中立評估提供了框架,不會基于新穎性或影響力來評估論文,因此作者可以發表所有重要結果,包括負面結果。
注冊報告還可能在幫助解決學科内部的分歧方面發揮作用。
(2)提高研究的穩定性并促進可重複性
十年前,Nature 爲手稿作者編寫了一份報告摘要(一個清單),其中要求作者說明實驗結果是否被複制過,或者樣本量是否合适。
注冊報告是朝着更加強調嚴謹性和研究設計的方向發展。
同時,它提供了内置的反饋機會。
研究人員可以在進行實驗之前獲得更早的反饋,并有機會共同制定最佳的研究設計。
這些有助于研究人員及時發現研究中的問題,以免錯過補救時機,爲時已晚。
此外,評估的第二階段僅專注于研究的徹底性和嚴格性。
(3)減少數據造假,回歸聚焦研究過程
對研究人員而言,結果顯著的研究被發表的幾率高,可能導緻投機取巧的數據造假;Registered Reports 消除出版偏見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術本質的回歸,提升研究的質量。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