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畢業即遭企業瘋搶、就業率高達 90% 以上 ……2024 年,一個小衆專業以黑馬姿态闖入了人們的視野。
據媒體報道,畢業季前後,首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本科生遭到各家企業的 " 瘋搶 "。2020 年首次開設養老服務本科專業的院校——山東女子學院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今年有 96 名畢業生。在今年校招雙選會上,96 名畢業生可以選擇的崗位超過 520 個,平均每名畢業生對應 5 個崗位。
" 青春養老人 " 成爲了市場香饽饽,也讓人們對他們面臨的未來感到好奇。
當然,必須要說的另一面是,養老的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多數人的刻闆印象裏。" 大家總以爲(做養老)是端屎端尿的,帶着很多偏見。" 有 8 年工作經驗的養老從業者鄒鄒說。
" 養老 " 會是一個好專業嗎?這個問題萦繞在很多人的心裏,包括正走在養老專業路上的、迷茫的年輕人。
朝陽進入 " 夕陽行業 "
" 好就業。" 山東女子學院大三學生林浮遊解釋她把 " 養老服務管理 " 作爲第一志願時說。
2021 年,是山東女子學院開設養老本科專業的第二年,在高考志願填報系統代号爲 "120414T"。
林浮遊也是聽了媽媽的話,選了這個朝陽專業。" 至少畢業能有份工作,不像有些專業畢業即失業。" 她想。
前三年的大學學習,涵蓋老年人的方方方面,衣食住行、心理、社會保障、組織管理 ……" 比較有意思的是社會工作和銀齡健康活動組織策劃課,我們還學習了插花茶藝、綜合療法、中醫養生學等。"
等到大三時,她到校企合作的高端養老機構實習,感受到了 " 舒适 "。
實習機構位于臨京的河北省某縣,主打 " 書院式養老 "。周邊小區也是其所屬養老集團的,人們可以通過購置房産享受養老服務。" 附近還有千畝農場、醫療中心。" 她介紹。總之,在這裏," 長者們都非常高素質 "。
林浮遊是在餐飲部當實習文員。" 我們幫助了長者,他們會表示感謝,有時還會給出人生建議。" 因爲這份實習,她對畢業後到養老機構工作,有了更強的動力。
2004 年出生的山東女孩孫婧怡,也正在就讀養老專業。不同于林浮遊,她的學校是專科院校。
過去 3 年的學校生活,孫婧怡過得豐富又充實。她告訴鹽财經,養老專業的課程設置," 基本上都在主動引導學生,自發地對老年群體産生興趣 "。
她記得有一節實踐課,學生們需要戴上老年體驗裝置。穿戴後,學生們可以親身體驗到老年人視力、聽力及身體機能的退化,以及他們面對的世界。
對老年人群體特征了解得越深入,孫婧怡也越自如地與老年人相處。她曾在社交媒體上寫下攻略——《教你如何像社牛一樣和老年人玩耍》。比如,如果和爺爺奶奶打電話,晚輩可以從吃飯開始聊起," 詢問老年人吃什麽 + 好不好吃 + 自己在吃什麽 + 感受 "。
如果是線下與老年人見面,還有更多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傾聽老人過往的故事;翻開舊相冊,與老人回憶人生;用拍立得相機給爺爺奶奶拍照 …… 運用口述史課上的技巧,孫婧怡還爲自己的爺爺寫了一本厚厚回憶錄,整理了爺爺人生曆程中的光亮時刻。
" 很多有趣的事情連我的父親都不曾知曉。幫爺爺做口述回憶錄,讓我重新認識了他。" 她告訴鹽财經。三年的專科學習,孫婧怡隻感覺遠遠不夠。她打算備考專升本考試,等未來提升學曆後,進入養老行業。
無法留住的人才
養老專業的學子們,毫無疑問地已經成爲了市場的 " 香饽饽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楊燕綏曾預計,2025 年之前,中國會進入深度老齡社會。而到了 2033 年,中國失能失智照護剛需将進入高峰期,我國急缺養老照護人才。
一份學術研究曾以陝西省爲例,指出了具體的缺口。截至 2022 年,陝西省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 811 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 20.5%。 而根據陝西省教育廳發布的《2021 年陝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2021 年陝西省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高職畢業生僅 39 名,遠不能滿足中高端養老服務的現實需求。
人才的緊缺讓很多養老院負責人都感到着急。在成都一家社區養老機構做宣傳的鄒鄒有 8 年的從業經驗。她告訴鹽财經,人才在養老機構一直都非常緊缺,尤其是主管級别的人物。
而她觀察到,養老機構的員工年齡差别很大,要麽是 20 歲出頭的年輕人,要麽是高齡的、能吃苦的護理員。
但深耕于養老行業多年的人員之所以少,一定程度上是因爲養老行業無法留住人才。
包括孫婧怡等 4 名養老專業的學生都告訴鹽财經,她們在養老機構實習時發覺,養老機構的員工多數是 40 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者是年輕的畢業生,以及臨時工。
正在國内頭部養老機構實習的孫婧怡說:" 這裏工作人員流動性非常大。但對老年人來說,服務人員的穩定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養老從業者薪資水平較低、護理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是學生和從業者普遍反映的問題。
鄒鄒對鹽财經回憶,8 年前她從一家大專院校畢業時,班裏 35 人,隻有 5 個人像她一樣畢業後從事養老。" 有些退學重新去讀高四,有些出去打工了。" 多數同學對養老行業還帶着偏見," 認爲這就是一個端屎端尿的工作 "。
現在的情況已經有了改善,鄒鄒發現,養老院裏的年輕身影明顯多了。但同時,她發現,年輕人來養老院," 有些是學校要求,實習要在一線。但實習結束後,好多(人)都沒有留在養老院 "。
上海民政部門公布數據顯示,2023 年,上海全市養老護理員工資收入中位數爲 5166 元 / 月;平均數爲 5343 元 / 月。薪資低于上海 2023 年的平均工—— 12307 元 / 月。
2023 年度養老護理員工資收入情況 / 圖源:上海民政
一位學生博主發視頻說:" 養老行業,非常人能及。" 她舉例,最近一個實習生在給一位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奶奶洗澡時,對方并不樂意配合。于是,洗澡全程兩人像打架一樣。患病的奶奶因身體無法自控,洗澡完,浴室的地上已經全都是她的排洩物。
" 如果你沒有心理很強大的話,我覺得真的沒法勝任這份工作。大家選這個專業真的要謹慎再謹慎。" 該博主說道。
" 過來人 " 的反饋讓很多養老專業學生對前途感到迷茫。上述帖子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紛紛給她留言道:" 同專業,後悔了。"
人才空缺背後
難以留住的人才,與如今火爆的就業市場,産生了一種奇妙的反差。這種反差還體現在公衆的隐秘心理預期——養老專業被認爲是朝陽産業,有重大的市場需求。但許多真正在其中的人卻表示,等待朝陽、風口降臨的時間很漫長。
一個河南的民營養老院的院長告訴鹽财經,養老行業屬于典型的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行業。在業内,公認的回本時長在 5~10 年。很多養老機構會因爲入住率低,以及較貴的房租負擔,幾年内被拖垮。
一份學術研究的數據顯示,2023 年大理自治州在運營的養老機構共計 46 個,105 個社區建有日間照料中心 66 個,距離國家要求 " 到 2025 年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 90%" 的目标有較大差距。
而且," 受傳統觀念、機構服務質量不高和人才培養不足等因素影響,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較少,全州運營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 34%"。
各項結果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養老人才不願意流入,正是産業尚未完全興起的寫照。上述養老院院長表示,做養老機構需要結合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我國老年人的退休金收入普遍不算高,這也導緻了很多人不願購買養老服務。再加上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更樂意由家人照料生活,養老市場的消費意願偏低。
深谙我國老年人群體的特點,國内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在 2005 年率先提出了 "9073" 養老模式。4 年後,北京提出了 "9064"。按照這一規劃,90% 的中國老人将在家中養老;6%~7% 老人依托社區養老,3% 或 4% 老人會在機構養老。
居家養老會是養老行業的最主要場景。但問題是,居家養老目前的發展,相比于養老機構更爲落後。
據報道,居家養老概念的提出是在 2008 年。此後數年,上到全國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下到各地出台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居家養老作爲關鍵字眼從未缺席,但始終是 " 政策不落地、企業不願進 "。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在調研時發現,節儉慣了的中國老人沒有掏錢購買居家服務的習慣,這也導緻居家養老機構難以爲繼。" 如果是老百姓自己出錢就很難,因爲老年人不願意出錢。但如果政府願意投入,市場一定會介入。"
喬曉春分析,老年人支付能力決定了 " 上天花闆 ",居家養老成本決定了 " 下天花闆 ",當中的差距需要政府來補。" 政府如果不出手,這事永遠做不成。" 他說。
日本、德國的經驗也是如此。以日本爲例,這個當下進入超老齡社會的國度,從 1960 年代開始,政府已經通過多項立法,從社會福利、保健、保險等方面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2000 年,日本正式實行 " 介護保險制度 ",确保了多數養老服務支出由醫療保險基金承擔。養老産業随即在 21 世紀迎來大爆發,醫養結合的長壽社區、居家養老志願服務、老年理财産品 …… 各類服務與新産品層出不窮。
相較而言,有學者指出,中國的當下養老服務市場供給呈現出金字塔結構,即以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化機構提供的高端服務較多,而适合普通老年人群并且服務質量有保證的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卻有所不足。這樣的鴻溝讓養老行業發展較慢,最終限制了年輕人才的進入。
專業化的回歸
平均薪資較低、工作強度較大,是很多養老專業學生要面臨的現狀。另一面是,每一個行業都不乏抱薪傳火者,他們仍在堅守,等待理想實現的一天。
更何況,養老專業學生還擁有很多人沒有的東西——希望。
孫婧怡也是因爲相信養老專業的潛力,加上她從小與爺爺奶奶關系親近,選擇了養老專業。真正學習了以後,她發現,這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學科,需要的知識是巨量的。
大三時,她在一家國内頭部養老機構實習,從護理員開始幹起。護理崗位按照樓層劃分,分爲自理長者、認知長者和高護長者區,難度随之遞增。孫婧怡幹的是最難的高護區。
她告訴鹽财經,不同于刻闆印象,高護區的長者也并非全然不能自理。有些長者仍有清楚的意識或者保持部分身體機能,他們可以在護理員的協助下進行活動,例如癱瘓的人、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心理上需要特别關注的長者等。
雖然工作過程很磨人,但一線的工作讓她堅定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我期望能在康養領域融入智慧元素,創新出實用有趣的物品或者解決方案。"
實習的經驗也讓她看到了當下養老機構的不足——對老人的照料仍停留在身體上,而非心靈和精神的關懷。
"(比如)一些偏癱和卧床的長者們,他們雖然行動不便,但神智是清楚的。在工作交談時,我能感到他們是寂寞的," 孫婧怡說," 完全可以爲他們設計一些遊戲活動或互動,促進他們的肌肉活動,預防肌肉萎縮。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精神需求往往被繁忙的護理工作掩蓋,并沒有得到重視。"
由此可見,無論是精神關懷,抑或是探索更高的養老服務質量,都需要專業養老人才的力量。
同濟大學附屬養志康複醫院護理部主任許劍蕾,曾在受訪時表示, 當下很多養老、醫療機構的護理員來源均爲第三方公司,勞動關系并不隸屬于養老或醫療機構,護理員的日常收入多做多得。" 因此,最爲現實的問題是:護理員會考慮‘接了多少單、收入夠不夠’,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人員流動性大,不便管理。"
許劍蕾說,雖然護理員的職責大多是基礎護理,但在養老機構内,如何使用輪椅、拐杖,如何防止患者跌倒等,都是入職後培訓的重點。 一些細節上的疏漏會使護理質量打折扣。因此," 養老行業對護理人員的需求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更渴求的是高技能、高素養的專才 "。
在現實的需求下,情況開始發生轉變。2019 年,全國高職院校開設養老專業點達到 293 個,但均爲專科專業。同年 10 月,教育部等 7 部門聯合發文,鼓勵引導普通本科高校設置家政學、老年醫學等養老相關專業。
2020 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山東女子學院,相繼開設了國内首批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兩個專業設置在了管理學院旗下,而非以往的護理類學院。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羅娟的話來說:專科專業側重培養養老服務人才,而本科則側重培養運營管理人才。
" 我們專業希望培養的是養老機構職業經理人、社區養老規劃師和個人養老咨詢顧問。" 羅娟說。
首屆畢業生在 2024 年遭遇企業 " 瘋搶 ",足以證明當下對養老人才的渴望。2024 年志願填報季,約有 30 所公辦及民辦大學的本科教育設立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9 月 13 日,教育部公示的本科專業申報材料中,首次出現了 " 老年醫學與健康 " " 智慧養老工程 " 專業。
希望是由人才儲備支撐起來的。可以預見的是,随着有購買能力的 "60 後 ""70 後 " 相繼退休,獨生子女一代給父母養老,将促進更多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服務的爆發。
老後往哪裏去?當它越來越成爲國民都開始思考和參與的問題時,養老行業的春天也将來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鹽财經,首發于《南風窗》雜志 2024 年第 22 期 ,作者:朱秋雨,編輯:向治霖,原文标題:《就業難,這個專業學生卻很搶手》,題圖來源:《沒有養老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