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王智遠
去年 12 月 25 日,中國音視頻技術服務商,百家雲宣布與富維薄膜 Fuwei Films ( Holdings ) Co., Ltd. 合并上市完成,并在 12 月 26 日登錄納斯達克挂牌交易,自此,百家雲(NASDAQ: RTC)成爲音視頻 SaaS 領域第一股。
今年 3 月初,百家雲宣布融資 1000 萬美金,收購,國内 AI 大數據解決方案提供商 " 氫元數據 "。
問題來了。
其他 SaaS 公司,都忙于在 " 垂直領域 " 拓展客戶,這家公司卻以兼并、收購路線走進資本,B 端市場。旗下那麽多産品,實在讓人眼花缭亂。
我非常好奇,爲什麽要這麽做?什麽樣的經曆迫使他這麽做?戰略選擇什麽樣?對中國市場 SaaS 發展怎麽看?于是,我和百家雲總裁馬義,通了一次電話。
馬義老師,是我特别敬佩的人,我不僅在多次行業大會,主持論壇上與之對話,他還是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個人專注互聯網技術的探索和創新。
一直主導視頻分布式 CDN,H.265、視頻基因、人臉識别等多個系統平台搭建和多項創新技術的探索;所以,我把這些好奇抛給他,他樂不此疲的與我講解,挖掘許多 TOB 底層的思考。
01
回到 2011 年,我最早當過一名老師,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之後投身至互聯網行業,最早在賽迪網新産品部工作,然後去搜狐,在搜狐比較長,一直從事音視頻相關,面對 C 端消費者的産品研發和運營。
2018 年開始,源于我對整個互聯網發展的感覺、或趨勢認知,開始創業,我認爲,TOC 産品在中國發展隻是一個階段,B 端市場一直沒有進入大衆視野,發展不夠順利,對企業數字化而言,B2B ( 企業面向企業 ) 才是未來重要方向。
這當中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企業對數字化的需求迫切,中國傳統企業數字化程度較低。我于 2016-2017 年期間擔任搜狐職務期間,初步探索教育領域,發現音視頻在該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
此外,音視頻在各行各業中都存在需求。我們通過從應用場景入手,逐漸擴大産品服務範圍和深度,在企業、公立學校等多個領域推廣 SaaS 産品,可以研究更底層的 PaaS 産品。
另一方面,自 2019 年以來,AR 和 AIGC 逐漸嶄露頭角。我認爲,中國 TOB 市場發展路徑與 TOC 相似。雖然 TOC 更具吸引力,但從互聯網用戶規模的增長率看,已經發展到瓶頸期,而 TOB 則仍需要更多時間。
相比之下,TOB 具有更大的增長性,無論是市場環境變化、客觀環境影響都表明了這一點,雖然可能沒有那麽性感,但更加穩定。此外,我有時也會和朋友開玩笑,年齡大了,做一些确切的、長期主義的事情,這樣,心裏比較有底。
所以一頭紮進該領域,轉眼 10 多年。
我比較好奇,前幾年國内,最早發展應該屬 CRM 最快,當時,音視頻好像并不熱門,爲什麽要做這個?馬義老師說了三點。
其一:
音視頻是高增長賽道。我經曆了各種形态,自認爲有經驗。對于 CRM 類的産品或數字模塊單元,無論是業務支撐還是數據沉澱,本質上是信息系統,這些産品的門檻相對較低。
其二:
它是提升效率必備工具。音視頻很多場景下是必需品,以前疫情期間,大家通過在線教育、視頻會議進行交流,即便沒有疫情,出于工作考慮,我們也可能開會,也會用到。
其三:
壁壘性足夠高。音視頻研發成本高。過去幾年,我們從接觸的客戶中看出,很多公司在發展階段很難建立一個完整的音視頻團隊。即使一些公司已經将其應用于産品研發,會發現長期維護産品和團隊成本很高,最終難以接受。
對于 CRM 這類系統,門檻低,從開發成本看并不高。如果老闆很懂行或客戶意願本身高,那麽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公司的需求進行研發,而不會直接使用第三方标準化産品。
誠然,高增長、辦公效率壁壘、壁壘性高,才是最主要考慮因素。
對于前沿性産品發展預判,當時你看到什麽需求的呢?或者說,整個商業模式中,音視頻屬于生态鏈哪個部分?你是怎麽幫助企業的?
馬義老師說:
首先,我所在的領域 / 行業在疫情之前,并不是特别被人們理解。每次參加行業大會演講完,我都會遇到很多人問我," 你們的産品到底是什麽?"這讓我很頭疼。
疫情之後,很多投資人,開始覺得這個領域有價值,因爲大家開始認識到,工作和生活可以分開。
工作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音視頻等線上工具,快速分享内容并解決問題;而在需要聯絡感情時,人們也會利用社交軟件來滿足這一需求,因此,是用戶需求推動了音視頻技術的發展。
其次,實際上所有企業最終需要做獲取用戶、運營、轉化,這三件事。獲取客戶,現在幾乎所有企業都希望實現直播帶貨,無論直播、短視頻,公域需求基本上都被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台解決。
但是,我們實際上提供的是音視頻技術服務,本質上是爲客戶的私域提供服務。
我們接觸到的客戶中,無論他們在公域中有沒有能力,都會發現,如果客戶隻能通過公域獲客、轉化,直接對客戶進行服務的老闆會感到不安,畢竟最終的收益都要交給平台。
如果他在抖音上賺了錢,他基本上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錢交給平台,于是,他想将這些客戶作爲私有資産。
在私域直播中,運營和轉化是兩個必不可缺少的方式。百家雲所做的業務,實際上,在私域進行運營和轉化的能力。我們提供工具,幫助客戶提升業務水平。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這樣講,更容易理解。
02
我繼續刨根問底。 具體怎麽幫助的?該産品和電商人貨場中的 " 貨架 " 有什麽不同?爲什麽要做這麽多?
馬義老師說。
目前,使用音視頻落到不同場景,目前大約 20 款産品,比如直播或帶貨,或在私域運營轉化,亦或會議,雖然不是全部,考慮到面向 ToB 客戶,我認爲已經足夠了。
我聽完之後,非常驚訝。連忙問, 連 TOB 也如此内卷?20 多款,賣的出去嗎?爲什麽要做這麽多? 馬老師說,智遠你别急,實際上,我們的産品可以分爲兩類。
其一:根據直播工具形态分。
最初做大班課,也就是一對多的宣講,也可以做小班課、一對一、雙師課堂等等,實際上,這些工具适用性都和場景形态有關;最終服務的對象,不管是教培、職業教育、素質教育、還是公立化,其業務模式不同,會有許多不同之處。
例如:
大班的課程做不了小班,小班的做不了一對一,而且還有更多的區别,比如,英語的做不了數學。這裏面,還有很多門道,後來也就随着需求變多,産品變多了。
我們做三分屏帶貨,其實就是大班課場景。大班課場景中,主播框可能會顯示學習資料等内容。此外,聊天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用我們的産品進行帶貨,不僅僅局限于教育,還有很多其他領域的客戶。
你可别局限于 " 快消行業 ",一般在私域裏做帶貨的人,有以下需求:
第一種需求是提高自己的效率,第二個核心需求,是在許多公域上無法滿足的,他們需要介紹一些産品的特點,可能會涉及一些關鍵詞或敏感信息,但在私域裏就沒有這個問題。
他要介紹一款财商産品。需要介紹産品特點,但可能會想要更生動地表達,這樣就可能會更加放縱,這隻是一種類型,實際上還有其他類型。
之前有些客戶,需要将産品集成到自己的 APP 中,這種情況下,使用公域就沒有辦法實現。我們提供 SDK 技術才能解決,還有一些公務員考試,傳統銷售、及養老産品,這些都與行業相關,與此,才造成産品更加多元化。
其二:從業務支撐角度劃分。
對于運營、轉化,可能需要一些周邊工具,例如網校、企業培訓、SCRM、CRM 等,我們也提供這些工具;另外,在企業中,可能還需要視頻會議等功能,而我需要将這些與 OA 系統相結合,以實現更好的産品屬性。
因此,才在這個領域做的産品比較多,最近這兩年,數字人、虛拟直播等方向也開始嶄露頭角,我們也做一些産品發布會、在線研讨會主場景,這些都是很有前途的領域,都是順勢而爲出來的産品。
我聽懂了。
百家雲利用行業的不同屬性,針對需求,通過音頻進行延展,如果客戶有運營轉化需求,就開發相對應工具,這種方法雖然不像生态系統,但更像 " 第一性原理 ",圍繞客戶,進行擴展。
可是, 光直播帶貨場景,就有很多不同類型,每種類型的直播需求都不同,那到底該怎麽平衡?
馬老師說:
從技術沉澱工具角度看,我們對于前端客戶敏感度,已經不那麽高了。産品面向的是教育行業,早期可能更多地做教育培訓。在教育培訓領域,我們可以與公立學校合作,但是公立學校和教育培訓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可以将産品裝入盒子中,幫助公立學校實現智慧教室。此外,也在大型國有企業,如金融和汽車領域開展業務。
對于一些大型央國企,比如企業培訓場景,核心訴求不僅限于對内的企業培訓,還包括對外、對加盟商的培訓。在開視頻會議時,需與業務系統結合,其中有很多客戶,這些場景也應用于很多企業中。但往往我們并不知道最終的前端客戶是誰。
誠然,百家雲客戶群,準确來講是大型企業,中小企近占一小部分。
于是我連忙追問, 我身邊也有一些教育機構老闆,他們前兩年受到政策影響,都轉型了,我相信你也遇到過該問題,當時,你怎麽想的?
實際上,我們最早從教育培訓做起,有從那裏分拆出來的原始客戶,但是,事實上,我們從 2018 年底,就開始進行一些多元化的布局,其中包括對公立學校市場的布局。
教育培訓中,K9 是受影響比較大的階段,即小學和初中階段。其他的品類,例如職業教育、素質教育依舊有很好的發展空間;K9 這個領域客戶對我們業務的影響大約隻有 10%,并不是很大。
因此,在多元化的發展策略下,基本上還能夠保持翻倍的增長,這源于多元化策略的選擇。
經過過去兩年的發展,大家可以了解到,教育、培訓客戶是兩類,教育客戶本身包含很多不同類型,比如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等。傳統意義上的培訓基本指與學科相關的培訓,或職業類教育、學曆教育等。
職業教育,已經變得更好了。
學生回到公立學校之後,公立學校裏場景變多了。過去國家不關注時,職業教育發展得比較快,但近兩年,國家教育部也開始關注,在公立學校場景上,也有很多想法,在我們進入這個市場前,更多使用信息化手段,進入市場後,我們發現以往的東西需要更新叠代。
因此,現在的目标是提高供應商使用這些工具的效率,另外,我認爲企業場景中,這種教育可能會被更廣泛地運用。
比如:
很多企業内部會提供一些技能培訓,這種培訓通常是日常性的。有一家快餐品牌要求在他們招牌湯裏面,肉塊必須露出來。他們在标準化方面做得非常嚴格,所以對培訓的要求也更高,需要通過這種線上方式來實現。
03
等等,馬義老師,我快被繞進去了。
不管再怎麽區分,咱們的産品無非解決私域場景下一對一、一對多的問題,和會議問題。那麽,我要直播帶貨,會選擇抖音或快手。同樣, 我想開會,飛書和釘釘都可以使用,但爲什麽要引進你家的軟件呢?
馬老師笑了笑說:
這就不懂了吧。這個與大家商業模式選擇有所不同。很多創業公司做 Tob,他們更傾向于做标準化 SaaS。純标準化 SaaS,一般都是傳統企業老闆在做,他們内心還是 ToC 那套業務模式傳承下來的。
實際上,整個企業市場中,如果你選擇某個商業模式,你可能會遇到完全不同的事情。
如果内部需要開會,使用騰訊會議基本上就能解決問題。或者說,早期使用釘釘也能解決問題。但是,某些大型場景下,這些工具存在缺陷,無法處理更複雜的問題。有兩方面因素:
首先,大型企業有内容安全的要求。
我們之前遇到過一些教育客戶,要在會議前三分鍾,才上傳自己的課件,因爲這是他們的知識産權,害怕被人偷走。對于一些大型的國企客戶來說,情況更是如此。
有一個典型的客戶金融企業客戶,他們爲上市公司和一些大型國企做債務結算。其中内容有可能影響股市和股價,因此,他們對會議内容安全性要求很高,他們不敢使用騰訊會議,這是内容屬性決定的。
其次,他需要與内部 OA 系統對接。
我們兩個人開會時,隻需要在微信上發送一條消息就可以了。但是,對于大型的國有企業來說,要開内部會議,可能各個部門都不知道應該邀請誰參加。
這時,需要在内部 OA 系統中圈選參會人員,并在系統中開展會議;會議結束後,還需要将會議内容、狀态同步到 OA 系統中。因此,有很多需要針對自己内部系統進行定制化需求的情況。
我連忙問, 如果要經常處理這類型的客戶,豈不是定制化要求特别多,在标準化 SaaS 和定制之間,該怎麽選擇呢?
馬義老師說:
其一,實際上,我們更喜歡這類客戶 。因爲從商業模式選擇的本質上來看,當然希望能夠做這種标準化 SaaS,邊際成本幾乎零,這一點大家都明白。
然而,如果想要靠這項能力競争,必須與騰訊會議、釘釘、飛書等免費應用 " 同台競技 ",這在商業模式上是不可行的,今年,騰訊會議也開始收費了。
因此,從 ToB 服務的角度長期而言,免費可能不是雙方都有利的策略,當然,它作爲階段性競争策略是可行的。
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創業公司來說,如果覺得這個市場無法盈利,那麽我們可能不會選擇進入,另外,定制化也可以增加客戶粘性,做一些适當的定制是我們所期望的。
其二,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爲市場上做音視頻的公司還不少,但是做和我們同樣事情的公司卻幾乎沒有,因爲産品形态多樣,戰略選擇也與其他公司不同。
以直播類型的公司爲例,有些公司偏向産品,有些則偏向執行。這一方面,我們也提供這種服務,但數量很少。
以前,那種公司會舉辦大型品牌活動或者提供執行服務,但實際上,它們核心産品那一塊的收入并不多,因此,市場上,我們碰到的很多标杆,基本上都追不上他們。
可能也會有一些做直播音視頻産品的公司,他們可能偏向這個領域,從最開始的點播做起,然後會做更多的直播支持和執行服務,但是,在互動場景方面,他們相對涉足較少。
中間還有很多差異性,不完全是大家認爲的做音視頻的公司,好像就沒有這種同質化的情況,所以,基于創始團隊背景,最初對基因核心的出發點有些不同,我們更像一家偏産品技術爲主的公司。
于是,我又問: 既然定制化、差異性這麽多,音視頻技術,有沒有可能會走項标準化?如果不走标準化,未來的這種趨勢在哪?
馬老師認爲,長期來看,市場中 70-80% 的産品應該都是标準品,但是,任何一家技術性公司,想要形成壁壘,持續性獲得收入,早期必須爲那些 10%-20% 的客戶定制化開發服務。
以百家雲爲例,我們的客戶,并不是市場上類似的 C 端小 B 市場,我們的客戶中型、大型企業偏多,他們大多需要定制化開發,這就是商業模式的選擇。
綜合來說,标準化肯定是大方向。
但是,實際上,在這個行業中,我們需要爲客戶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務,這不是 B 端公司決定的,而是随着市場需求變化,人對标準化訴求也在發生變化,因此,産品很難一直保持标準化。
早些年開發教室場景,分組是很受歡迎的功能,無論是教學、帶貨中都有需求,我們隻是爲一兩個客戶提供了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但是,将這些解決方案納入産品中後,它們變成了标準化的功能。然而,當将這些标準化的功能推向市場時,客戶可能有新的需求,這又使産品再次變成了定制化的。
盡管技術應該是主導因素,應該先開發出一個标準化的産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可我依然認爲,市場需求在不斷演變,這會導緻産品很難保持一緻。
不管做教育、還是其他服務,都要以交付爲目的,音視頻隻是滿足在線這一需求,本質離不開業務驅動。我們需要通過業務推動,确定工具的功能和特定。同時,也需要定制化,标準化相輔相成。
總結而言:
聽君一席話,我理解了。
做 TOB,從需求中找機會。初期不要在乎是不是标準化、定制化,任何一個行業,隻要深挖定能找到不同需求,當滿足足夠多的企業後,再考慮标準化,很重要。
馬義說,不管做什麽技術,最終都希望 " 降本增效 " ,從技術驅動看,我們會沿着 RTC 和 AIGC 兩大方向,持續形成産品力,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
感謝馬老師,也希望這一通電話,能給正在做 TOB 領域的人一些啓發,産品技術永遠是工具,業務增長才是目的。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