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軟科
" 不僅要做現在的笃行者,更要做引領未來的先行者 ",中山大學在主題形象片《笃行者》中如是說。這所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的高等學府,近百年來,始終在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的各個階段赓續革命血脈,培養一流人才。
這裏誕生了中國最早的西醫教育機構 " 博濟醫學堂 ",誕生了開創近代西式教育先河的 " 格緻書院 ",有着國内最早的醫學、天文學、語言學、民俗學等學科,是中國最早成立研究院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高校之一。
如今的中大成爲了名醫搖籃、學術重鎮,依舊走在敢爲天下先的道路上。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接受專訪時介紹,中山大學目前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建有 60 多個院系和 10 家附屬醫院;通過統籌相近學科,已順利組建了七個學部;對新聘教研人員實行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 " 預聘 - 長聘 " 制度;大幅提高了博士研究生獎助标準。多所港校進駐粵港澳大灣區,灣區内新型院校崛起,中山大學也開拓出了 " 三校區五校園 " 的龐大體系和版圖。
向外創新,對内整合,中山大學正以綜合改革爲引領,勇立潮頭,向着世界一流大學高歌猛進!
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北校園立有孫中山學醫求學時的塑像
教師聘任制度改革:啓動 " 預聘 - 長聘 " 制度
持續推進人才體系改革,才能培養更多引領未來的高層次人才。3 月 17 日,中山大學微信公衆号發文,宣布啓動預聘 - 長聘制度。
據校長高松院士介紹,2023 年開始,中山大學對新聘教研系列人員實行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 " 預聘 - 長聘 " 制度,吸引和支持有學術潛力的青年學者專注發展新的學科與研究領域和方向,塑造學科與院系的未來。要給預聘的青年學者充分和良好的學術發展條件,包括啓動經費與實驗室空間、招收培養研究生資格等,以發展培育其教學科研的能力。
接下來,中山大學還将考慮采用教師集群招聘、設立冠名基金、冠名講席教授、冠名特聘教授、冠名青年學者等形式,提升對卓越人才的吸引力。同時,繼續完善校内院系學科之間的合聘機制,鼓勵學科交叉融合。
圖源:中山大學
學部制改革:已組建七大學部
作爲國内高水平大學進行内部管理體制改革、實現 " 雙一流 " 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學部制改革一直是高校關注的焦點。爲了健全學術治理體系,激發院系活力,中山大學也審時度勢、順勢而爲,着手實施學部制改革。
在過去的一年裏,中山大學已成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理學、工學、信息、醫學等七大學部。2022 年 11 月 12 日,中山大學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部。這是中山大學成立的首個學部,标志着該校學部制改革正式啓動;緊接着 2022 年 12 月 11 日,中山大學醫學部正式上線,宋爾衛院士任醫學部主任,标志着中山大學醫科建設再迎新階段。
圖源:中山大學
對于三地辦學的中山大學的來說,實施學部制改革,正當其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表示,根據學校發展啓動學部制改革," 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學校 - 學部 - 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歸根結底落腳于提升育人能力水平,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受聘爲經濟與管理學部主任的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也表示,學部的設立,有利于統籌相同和相近學科的人才培養标準、學術标準與學術評價,實現一個入口、一個出口,促進跨院系跨學科協同合作,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内部合力。
博士生資助體系改革:最高漲幅達 40.5%
去年年底,中山大學官方公衆号發布消息,從 2022 年 9 月 1 日開始,《中山大學研究生獎助規定》(中大研院〔2022〕35 号)正式實施,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獎助金平均從 4.6 萬元 / 生 · 學年提升至 5.8 萬元 / 生 · 學年,平均漲幅達 26%;尤其是最低等次獎助标準提升最爲明顯,最高漲幅達 40.5%。
本次文件修訂圍繞爲獎助金更名、大幅提高獎助标準、調整獎助比例、老生同等待遇四個方面進行。
本次修訂是中山大學貫徹教育部等部委《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印發〈學生資助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提出 " 堅持改革完善資助體系,激發研究生學習積極性 " 等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之一,是落實高松校長在 2022 年春季工作會議上提出 " 要探索博士研究生資助體系改革 " 的具體行動。
一直以來,中山大學十分重視研究生的獎助待遇,每年學校自籌經費占總發放金額的 45%,激勵每一位學生勤奮學習、潛心科研、勇于創新,無論是在獎助體系改革,還是科研支持上,中大都是學生們的底氣!
布局大灣區:" 三校區五校園 " 辦學格局成形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不少名校已陸續進駐大灣區。
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山大學一馬當先,緊緊把握發展機遇,于 2016 年牽頭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組建粵港澳高校聯盟。2019 年,聯盟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至今,聯盟已彙聚了粵港澳大灣區 42 所高校集群發展,并在海洋科技、超級計算、空間科技、研究生教育等學科領域和高校事務範疇組建了 48 個專業聯盟。
其中超算聯盟由中山大學牽頭,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聯合共建,通過中山大學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國首個 " 點對點 " 跨境專線,成爲聯通内地和港澳地區的高性能計算和數據處理服務平台,目前已爲兩百餘個港澳及海外科研用戶團隊提供超過 2 億核時的超算服務,有力支撐香港科技創新成果産出。
作爲聯盟理事長單位,中山大學在廣州、珠海、深圳布局 " 三校區五校園 "。過去幾年,中大珠海校區升級蝶變,大力發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藍學科;新建的深圳校區,是繼廣州校區、珠海校區後的第三所校區。該校區緊密契合深圳未來産業發展和創新發展戰略進行學科布局,現已設立醫學院、材料學院、智能工程學院、農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等 16 個學院。短短幾年時間,中大深圳校區建設平地起高樓,辦學取得跨越式發展。
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 三校區五校園 " 辦學格局成形,爲中山大學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不甘 " 嶺南第一 ",勇創世界一流!
"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吾校矗立,蔚爲國光。" 九十九載,弦歌不辍。走在改革前沿的中山大學,近年來辦學實力同樣突飛猛進,成績斐然。
例如2022 年,學校 11 個學科再次入選新一輪 " 雙一流 " 建設學科名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申報期獲資助項目數 1047 項,立項數連續七年排名全國高校前三;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不含西部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不含專項)總立項數連續七年居全國高校前三。
此外,中山大學還建有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國内外學術影響力高的科研創新平台。" 國之重器 " —— " 中山大學極地 " 号,便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級别最高的破冰船之一,将推動中山大學形成覆蓋深海 - 極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
從嶺南出發,滿懷雄心壯志的中山大學,正在穩步邁向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