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雷科技 Ieitech
不管你是否認可情人節概念,是否會在這天與自己的那個 ta 相聚,每個成年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思考自己的感情問題。
在互聯網興盛之前,人與人的交往大都依靠職場關系和熟人介紹來結識新的對象,但也有媒人、婚姻介紹所等專門的職業為适齡青年牽線搭橋。互聯網時代到來後,婚戀網站成為許多人的選擇也是個熱門生意,移動互聯網深入每個人生活的今天,交友婚戀 App 更是随處可見。
在 2023 年的早春,交友婚戀 App 是不是已經是當代年輕人尋求交往對象的主流手段,他們獲得了什麼又從中吸收了多少教訓?有的人說,這類 App 幫助他們找到獲得幸福生活的方向,也有人說付出了錢财和精力卻什麼也沒得到,年輕人似乎已經困在交友婚戀 App 裡。
營銷推廣和客戶投訴 " 滿天飛 "
當代社交 App 已經變得相當多元,無論怎樣的目的需求适用人群,都會由對應産品提供服務。這裡讨論的,是專門提供以滿足用戶戀愛交往服務為主的交友婚戀 App,在業務模式上來說這些産品本質上是婚戀網站的移動互聯網版本,不過社交屬性和了解對方的 " 玩法 " 更豐富。
如果你恰好具備符合這類婚戀 App 目标用戶畫像,那麼極有可能在各種場合見到他們的廣告投放。從各種内容平台的信息流展示到視頻網站貼片廣告,從手機内其他 App 的商業信息推送到短信誘導,甚至是應用商店搜索不相關内容也有展示,總之似乎有着無窮的投放預算。
(圖源:牽手)
投放廣告内容似乎總能切合當前用戶最喜歡、最迫切需要的:如果是在校大學生,那麼圖文素材必将是 " 同校男生女生在線交友 ";如果是适婚大齡青年,看到的多半會是 " 單身多年,ta 也在等待最佳的你 ",隻有想不到沒有他們給不到的,仿佛對人的社交需求洞察無遺。
婚戀 App 無不在傳達自己用戶質量高、配對成功率高的特色,來吸引用戶注冊和付費。主界面和大多數功能都和一般社交 App 區别不大,用戶可以上傳自己精緻的照片和介紹,也能像朋友圈那樣分享内容展示自我,當然了,App 中關于婚戀和相互認識的引導會比普通社交多得多。
婚戀 App 最核心的赢利點也在于此,這也是千百年來為婚戀牽線搭橋的職業最關鍵的收入,便是在用戶和潛在交往對象的結識過程中獲利。曾經可能隻有媒人的傭金。來到婚戀 App,則變成了各類付費會員,與用戶社交的道具和功能,甚至是優先被其他用戶看到的權利。
(圖源:MarryU)
從婚戀網站到現在的陌生人婚戀社交 App,都會将優先匹配用戶作為一項商業模式開發出來,市場反饋也在反複證明,用戶樂意為這點小小的 " 特權 " 付費。不過就和所有的訂閱制服務一樣,也有用戶批評 App 付費周期和關閉通道不夠明确,會遭到投訴扣款不合理的現象存在。
在新浪旗下消費者服務平台黑貓投訴上,不時出現關于婚戀 App 的用戶投訴,其中相當一部分都來自于和社交有關的這些付費項目。有的用戶表示 App 中在具體訂閱的價格上玩障眼法,展示每天成本但實際上收走了月費季廢,也有用戶被大量看起來一樣的項目弄花了眼而誤購買。
有些用戶遭遇則是婚戀網站的一比一翻版。有 App 開設線下門店并向用戶收取高額婚戀介紹服務費,然而用戶發現約見的異性人數較承諾的少了許多,而且對方條件和自己所篩選的對不上号。還有的用戶最初以為跟對方情投意合,卻不想遭遇騙局損失錢财,呼籲平台方負擔責任。
用戶其實痛并快樂着?
是的,很多用戶都注意到了婚戀 App,乃至更大範圍的社交 App 當中存在着貓膩,可這并不影響婚戀社交依然是有 " 錢景 " 的生意。廣告投放伴随廣告行業至今的同時,翻看各應用商店數據,各色婚戀 App 用戶活躍除去水分也不容小觑,還有用戶長期使用并不因一次配對而卸載。
這就相當耐人尋味了,按照傳統理解認知婚戀介紹更像是一次性生意,用戶通過平台介紹組成伴侶,展開新生活之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這些服務的必要了。可是發展到今天,卻演變成有用戶留存、複購率等指标的付費服務,仿佛用戶不追求終身伴侶,僅僅是要完成婚戀配對這件事。
在大城市工作數年的曆山至今未婚,不過他已經是數款婚戀 App 注冊近兩年的 " 老用戶 " 了。盡管他個人比較滿足于單身生活,周末和日常閑暇時光都有相對充實的娛樂項目,但還是應父母的要求開始尋找結婚對象,參與家長安排的相親之外,他把剩下的方向放到了婚戀 App 中。
他解釋稱,由于工作性質原因,無論是在職場當中還是偶爾的行業交流機會,很難自然接觸到适齡未婚異性。而他的個人興趣愛好恰好同樣是 " 男多女少 " 的類型,即使會有女性參與也往往是被另一半介紹而來,因此他幾乎沒有機會認識到交往對象,隻能把期望寄托于其他途徑。
雖然沒有斷掉所有婚戀 App 的付費訂閱,他還是覺得平台提供的服務難稱令人滿意。呈現在他首頁的大多數用戶,都不符合他個人或是家長的要求,就算零星有機會和對方線下見面進一步了解,也會發現平台在用戶真實性保障上做得過于簡單。現在他打開 App,更像是應付父母。
春子此前有過數個月便結束的短暫婚姻,不過她的這位第一任丈夫并不是在婚戀 App 上認識,反而是在同時有使用的陌生人社交 App 中相識。她表示自己最初隻是因為無聊想解悶開始使用陌生人社交,不曾想被對方表現出來的良好特質吸引住,發現同城工作後迅速升溫領證結婚。
春子拒絕婚戀 App 介紹的異性,是覺得那些男性相比起來過于老成,說的話看的方向都是跟婚後生活相關的物質細節,幾乎給不到她對于浪漫感情期許。所以當說話好聽人也耐看的前夫出現,她迅速就不顧父母意見決定結婚,可惜兩人沒能在婚後維持感情,最終關系鬧僵離了婚。
關于重新用起婚戀 App 的理由,她說這些 App 往往會對于女性用戶有一定體驗傾斜,配對的用戶數量、匹配體驗之類的細節遠超陌生人社交。即使是平台方展示的異性和個人喜好差距較大,平台介紹的異性可能不太容易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但至少更有希望更有安全感。
年輕人困在相親 App
婚戀 App 用戶或許來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出身和收入水平,可又都有着相對接近的客觀條件和個人訴求。
随着社會發展變遷,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不一定全都能提供人與人交往接觸的機會,同時大家對于物質、興趣、情感等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打破空間和社會身份限制的這些 App,就此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但也一眼可見,提供認識的機會不等于快速完成認識、了解的全過程。
令人遺憾的是,當下的婚戀 App 在功能設計、服務提供上都難以解決問題。營銷廣告和剛注冊所看到的景象,仿佛在暗示每個用戶都可以很快遇到自己想要的那個人,然而從實際體驗到争議糾紛,不過是把線下媒人介紹、線上婚戀網站曾出現過的種種,搬到了手機裡。
用戶難以 " 逃離 " 這些 App 顯得更加可悲。我們都說世界無限寬廣,年輕人都可以嘗試不同的個自我表達,在發掘人生精神滿足的同時實現種種目标,但現實生活中又會有這樣那樣的客觀條件幹擾異性交往。想要獲得低成本又直觀簡單的途徑,年輕人們又不得不回到婚戀或陌生人社交。
《圍城》寫道 " 外面的人想進來 , 裡面的人想出去。" 這屆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困在相親 App 構築的漩渦當中呢?